搜索到386篇“ 组织学特点“的相关文章
发育期兔眼外肌的组织学特点
2024年
目的:研究发育期兔眼外肌的组织形态、肌球蛋白重链表达、活化卫星细胞比例等组织学特征,探讨不同发育期兔眼外肌在组织学上是否存在发育性改变。方法:实验研究。于2022年7—9月间选取2周龄、4周龄、3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各4只,取其右眼上直肌中腹部肌肉切片,用HE染色、免疫组织染色方法观察分析不同年龄兔的眼外肌的形态特点、肌球蛋白重链亚型在不同层次(内、外眶层、球层)的表达情况以及活化卫星细胞比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组织形态上,随年龄增加,眼外肌分层逐渐清晰,肌束形成,肌纤维增粗。肌球蛋白重链表达:fast-2X亚型在外眶层少数纤维[35%(17%)]([中位数(四分位距)])中表达,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多(P<0.001);Slow-tonic亚型主要表达于球层纤维[62%(7%)]中,呈现为弱表达,各年龄段兔的眼外肌差异无统计意义(P=0.147)。Emb亚型在内眶层[63%(33%)]和球层[18%(13%)]的部分肌纤维中表达,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均P<0.001)。neo亚型在所有肌纤维中均有表达,年龄增长无明显改变。3月龄兔眼外肌的活化卫星细胞比例明显多于2周龄和4周龄兔的眼外肌[分别为13%(9%)、0%(1%)、1%(4%),均P<0.05]。结论:2周龄~3月龄兔的眼外肌在组织形态,fast-2X、Emb亚型MyHC的表达,活化卫星细胞比例上存在发育性改变;幼年至青春期可能是眼外肌发育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
楼江涛彭一一王春晓许梅萍余新平
关键词:眼外肌发育特点肌球蛋白重链卫星细胞
室带解剖组织学特点及生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声带被认为是声音的主要振动源,其在发声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已较明确,而室带作为声门上区重要的结构,其活动存在于正常和病理发声中,但相关的发声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室带的研究成果,明确室带在发声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表现。室带不仅具有物理和生理的保护功能,还具有协同发声的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发音,并有助于言语病理家更好地评估正常和异常发音,从而改进对言语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也可为室带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肖芷雪康竞苏靖琳葛平江张思毅
关键词:发声
喜马拉雅旱獭心肌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阐明喜马拉雅旱獭心肌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特点,试验以5只成年喜马拉雅旱獭为研究对象,以SD大鼠为对照,采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运用组织学技术研究其心肌肌纤维直径和表面积密度;免疫组织方法检测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等指标,运用电镜技术测算心肌线粒体的部分结构参数,包括平均体积、面数密度、体积密度等。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心肌肌纤维直径比SD大鼠小,并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喜马拉雅旱獭心肌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的VEGF含量和MVD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心肌线粒体的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均小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而喜马拉雅旱獭心肌线粒体的体积密度、面数密度均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说明与SD大鼠相比,喜马拉雅旱獭的心肌特点表现为肌纤维直径小、表面积密度大、VEGF含量和MVD高的特点,心肌线粒体表现为平均体积小、面数密度和体积密度大的特点,喜马拉雅旱獭心肌对高原具有低氧环境适应的组织学特征。
李琳秦鸿楠周娟万瑞东申什菊张勤文
关键词:喜马拉雅旱獭心肌低氧适应组织学特点线粒体
幽门螺杆菌阴性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表现及组织学特点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表现及组织学特点。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Hp阴性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癌组织内镜分型及病变部位、组织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情况。结果Hp阴性早期胃癌好发部位为胃窦部(55例,57.29%),该部位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多见(26例,27.08%);Hp阴性早期胃癌组织分型以腺癌多见(87例,90.63%),该类型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常见(42例,43.75%);Hp阴性早期胃癌分化程度以低分化型最多(83例,86.46%),该分化程度内镜下分型以表浅凹陷型(20例,20.83%)和凹陷型(39例,40.63%)较多;Hp阴性早期胃癌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60例,62.50%)较多,该浸润深度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27例,28.31%)较多。结论Hp阴性早期胃癌好发部位为胃窦部,组织分型以腺癌多见,分化程度以低分化型最多,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较多,内镜下分型均以凹陷型和表浅凹陷型多见。
娄静静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内镜下表现组织学特点
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内镜及组织学特点
2023年
目的:探讨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青岛大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泌酸腺腺瘤和4例胃底腺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肿瘤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7例患者年龄55~71岁,平均年龄及中位年龄均为63岁,其中女性5例,男性2例,主要因腹部不适及查体发现,均无HP感染,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者5例,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者2例,1例GA-FG浸润深度达1000 um,术后存在黏膜下层增生。病灶最大直径为0.3~1.5 cm。GOGA及GA-FG均以主细胞成分为主,肿瘤表面被小凹上皮所覆盖,细胞异型性小,排列成不规则的腺管状,均未见明显核分裂象,肿瘤周围黏膜均未见HP感染、萎缩及肠化。免疫表型显示MUC6和Pepsinogen呈弥漫强阳性表达,其中2例患者H+/K+-ATPase细胞阳性,MUC5AC只在覆盖在肿瘤表面的小凹上皮中表达,肿瘤细胞未见表达,CD10、MUC2、CDX-2均为阴性,热点区域Ki-67增殖指数为1%~10%,未见P53高表达和β-catenin核阳性表达。结论:胃泌酸腺肿瘤是非常罕见且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肿瘤,预后较好,内镜下病变切除术可基本治愈,但目前对其认识不足,容易漏诊及误诊,因此熟练掌握其内镜下特点组织学形态对提高消化内科医师的诊断及治疗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刘婉婷谷海燕魏良洲
ALT持续正常的慢乙肝患者组织学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3年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病因。临床上评估肝脏炎症的常见无创指标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般认为,ALT水平正常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要么处于乙肝自然史的免疫耐受阶段,要么处于低复制阶段,肝组织没有或只有轻度炎症,不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然而,ALT水平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并不总是处于稳定状态,最近有大量研究表明,ALT保持正常的CHB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度和重度炎症或明显的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对于此类患者,是否抗病毒治疗以及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仍是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就ALT持续正常的CHB患者的肝组织学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改善临床对于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指征。
刘宇行胡鹏
关键词:肝活检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中医证型与肠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课题通过调查搜集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肠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等资料,分析AUC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肠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的相关性,建立中医宏观辨证与肠镜下微观表...
袁娜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病理组织学
有消化道症状儿童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观察有消化道症状儿童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特点,并分析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同济医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86例有消化道症状儿童,根据Hp感染情况分为Hp阳性组51例与Hp阴性组35例,Hp阳性组患儿根据血清CagA抗体和VacA抗体检测结果分为菌株I型组36例、中间型组9例和II型组6例。所有患儿均接受胃镜检查,且取胃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分析Hp感染影响因素及Hp感染与病理组织学特点的关系。结果86例受检者中,慢性胃炎41例(47.67%)、慢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炎29例(33.72%)、十二指肠溃疡9例(10.47%)、胃溃疡7例(8.14%);Hp阳性组中重度黏膜病变、活动性炎症、中重度炎症活动性及滤泡样改变发生率高于Hp阴性组(P<0.05);黏膜病变程度、活动性炎症发生率、滤泡样改变发生率为:菌株I型组>中间型组>II型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Hp感染率在年龄、家庭人均收入、居住环境、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及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等因素上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年龄大、家庭人均收入低、集体居住用餐、父母最高受教育程度低、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为有消化道症状儿童Hp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消化道症状且Hp感染儿童胃黏膜病变更严重,滤泡样改变发生率更高,尤其是I型菌株感染者,Hp感染影响因素较多,建议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Hp感染风险。
刘萍刘捷张细元彭罕鸣唐锋余志
关键词:儿童消化道症状胃黏膜病理组织幽门螺杆菌
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明确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组织学特点,本试验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和电镜技术,对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的组织学指标进行观测与分析,并与SD大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小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对于骨骼肌线粒体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喜马拉雅旱獭均小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对于体积密度、面数密度,喜马拉雅旱獭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对高原低氧环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的肌纤维直径细,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VEGF大量表达,MVD大,线粒体体积密度和面数密度高。
秦鸿楠周娟李琳张勤文
关键词: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低氧组织学特点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内镜及组织学特点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特点。方法2017年1—12月,在华中科技大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内镜中心行常规胃镜检查,胃镜下发现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的17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量表(GERD‑Q)评分结果分成2组,即HGMUE组(GERD‑Q<8分,n=101)和HGMUE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HGMUE^(+)GERD组,GERD‑Q≥8分,n=76),对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177例HGMUE患者中,男111例(62.71%)、女66例(37.29%),合并GERD 76例(42.94%)、未合并GERD 101例(57.06%),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54.24%(96/177)],其次为咽部异物感[48.59%(86/177)]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48.59%(86/177)]。HGMUE组中,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42.57%(43/101)],其次为咽部异物感[33.66%(34/101)]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27.72%(28/101)];HGMUE^(+)GERD组中,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的发生率最高[76.32%(58/76)],其次为持续清嗓[69.74%(53/76)]和咽部异物感[68.42%(52/76)]。共检出177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胃镜下通常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少数稍凸出周边平面,单发132例(74.58%)、2处病灶38例(21.47%)、3处及3处以上病灶7例(3.95%),小病灶(最大直径<0.5 cm)37处(20.90%)、中等大小病灶(最大直径在0.5~1.0 cm)74处(41.81%)、较大病灶(最大直径>1.0 cm)66处(37.29%)。有30例[16.95%(30/177)]接受了活检组织学检查,胃底腺为主型15例[50.00%(15/30)]、幽门腺为主型8例[26.67%(8/30)]、混合型6例[20.00%(6/30)]、剩余1例[3.33%(1/30)]为鳞状上皮,20例[66.67%(2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10例[33.33%(1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阴性。结论HGMUE多见于男性患者,可合并亦可不合并GERD,其中合并GERD者更易发生咽喉反流。内镜下胃黏膜异位斑多表现为
汪家琪向李智潘晓莉张长沙余晓云侯晓华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咽喉反流酸分泌

相关作者

张勤文
作品数:131被引量:187H指数:8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研究主题:大通牦牛 牦牛 低氧适应 线粒体 高原牦牛
张晶晶
作品数:17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
研究主题:大通牦牛 低氧适应 组织学特点 肺血管 高原牦牛
魏青
作品数:61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研究主题:大通牦牛 低氧适应 牦牛 高原牦牛 骨骼肌
荆海霞
作品数:82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研究主题:大通牦牛 牦牛 低氧适应 线粒体 高原牦牛
俞红贤
作品数:115被引量:219H指数:9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
研究主题:大通牦牛 牦牛 低氧适应 高原牦牛 线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