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51篇“ 经皮穿针“的相关文章
- 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60例,其中男9例,女51例;年龄65~84(72.69±8.14)岁;左侧18例,右侧42例;摔伤55例,车祸伤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男4例,女26例;年龄(72.54±8.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61±2.17)kg·m^(-2);左侧10例,右侧20例;摔伤27例,车祸伤3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男5例,女25例;年龄(72.76±7.23)岁;BMI(20.82±2.03)kg·m^(-2);左侧8例,右侧22例;摔伤28例,车祸伤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 d、12周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变化及腕关节患者自行评分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比较两组测量结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4.50±2.78)周。两组术后2d及12周同术前比较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两组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周时两组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及12周PRW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两组间PRW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周时两组间PRW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可提高C1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的可靠性,阶段性拆除固定装置更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 沈润斌李国梁李国梁陈康韩广普赵建勇
- 关键词: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单臂外固定架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 经皮穿针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皮穿针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就诊的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组(30例),其中给予试验组经皮穿针治疗,给予对照组传统夹板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外固定拆除时间和不同骨形态(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等、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试验组患儿腕关节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以及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都表现出显著改善(P<0.05)。两组病例外固定拆除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骨折全部愈合,无Volkmann挛缩和腕关节迟发性畸形等并发症。结论经皮穿针治疗与传统手法在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在骨折稳定性、腕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上优于对照组,经皮穿针治疗具有愈合快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陈群华陈莉华殷琴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经皮穿针治疗儿童
-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在中段锁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中段锁骨骨折(Clavicular fracture,C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30例中段锁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成A组65例、B组65例。A组接受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B组接受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手术效果、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骨代谢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耗时、住院时长更短,术中失血量更低(P<0.05);A组手术优良率93.85%(61/65)与B组96.92%(63/6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A组血清NMID水平较B组高,P1NP、β-CTX水平较B组低(P<0.05);与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31%(8/65)相比,A组1.54%(1/65)更低(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中段CF手术效果相当,但前者更有助于优化手术指标,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
- 赵朝锋莫基浩王笑千薛继强韩卢丽
- 关键词: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切开复位骨代谢
- 肘过伸屈曲手法复位经皮穿针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肘过伸屈曲手法复位经皮穿针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收治的60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肘过伸屈曲手法复位并结合经皮穿针固定技术方法,对照组采用肘过伸屈曲手法复位方法。待全面评估骨折位置和愈合情况后,移除石膏、拔除克氏针的同时指导患儿进行功能锻炼,针眼愈合后,配合(余庆阳主任经验方)外洗2号方熏洗。比较两组患儿骨完整性及连续性恢复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的时间、术后随访全程是否有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和尺神经受损的并发症发生及治疗后第12月肘关节功能评分(Flynn评分系统)的优良率,评价肘过伸屈曲手法与经皮穿针固定相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随访60例患儿,随访时间12个月,试验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完整性及连续性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无Volkmann挛缩、尺神经受损的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儿发生1例肘内翻畸形。结论肘过伸屈曲手法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的治疗中能迅速准确地复位骨折,避免反复多次整复,在该手法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穿针和石膏固定临床疗效相仿,经皮穿针治疗在骨折稳定性、肘关节功能评分优于石膏组,不稳定性骨折建议直接经皮穿针治疗。
- 陈群华陈莉华殷琴
- 关键词:穿针伸直型
-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及影像学评估
- 2024年
- 目的:研究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并予以影像学评估。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3年12月纳雍县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KF组(30例)和BH组(30例),KF组患儿开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H组患儿开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基于影像学评估的携带角与肱骨髁前倾角异常率、肘关节功能。结果:BH组患儿手术耗时短于K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KF组、住院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KF组。BH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KF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BH组患儿的携带角与肱骨髁前倾角异常率分别为3.33%、3.33%,低于KF组患儿的携带角与肱骨髁前倾角异常率16.67%、13.33%(P<0.05)。BH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高于KF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给予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康复进程,促进骨折解剖复位和骨折愈合,提高肘关节功能。
- 张沛
-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影像学评估肘关节功能
- 早期手法复位对肥胖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探讨早期手法复位对肥胖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5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肥胖患儿,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5~12岁,平均(7.81±2.21)岁。患儿分为早期复位组30例(急诊复位室进行早期复位)和对照组28例(未进行早期复位),均限期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比较两组患儿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时间、术中手法复位次数、C型臂透视次数、肘关节功能变化、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58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3±5.2)个月。早期复位组在实施早期复位后疼痛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早期复位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早期复位组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手法复位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早期复位组术后拔出金属骨针后2周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优于对照组(P<0.05);拔出金属骨针后4周和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前行早期手法复位,可以减轻患儿骨折后的疼痛和不适感,缓解肢体肿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更快,是治疗肥胖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一种必要、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针对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无法进行急诊手术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一种选择。
- 祁勃海颉强王晓威王晓明杨亚婷
- 关键词:儿童肥胖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内固定
- 闭合复位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 2024年
-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治疗的80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过程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7 d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肘关节活动能力、肘关节功能差异,并对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6.9±8.1)min、(6.8±1.8)d,均长于对照组[(53.0±6.7)min、(5.5±1.5)d],出血量为(48.0±5.6)mL,大于对照组[(17.4±5.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7 d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1、3 d的VAS评分分别为(2.74±0.69)、(1.43±0.52)分,均高于对照组[(2.21±0.53)、(1.31±0.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6周,观察组患儿的肘关节屈曲、伸直功能分别为(129.6±7.0)、(6.7±1.7)°,均小于对照组[(134.9±6.1)、(8.4±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肘关节旋前、旋后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肘关节疼痛程度评分、肘关节运动功能评分、肘关节活动稳定性评分、日常活动情况评分、Mayo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手术并发症率为2.5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联合内侧小切口经皮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均具有�
- 纵成成杨峰张思成孙军
- 关键词: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GARTLAND肱骨髁上骨折儿童
- 半无菌技术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分析
- 2024年
- 肱骨髁上骨折一直是儿童骨科领域发病率高、病例多、研究热门的疾病。需手术治疗的病例通常是在全无菌条件下进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然而,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手术中应用全无菌技术步骤较多,时间较长。近年来,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时应用半无菌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应用该技术具有疗效较好及安全性确切、手术时间短、医疗效率提升等优点,也有适用范围受限等不足。该技术是否优于全无菌技术仍需更多、更大、更深入的研究证实。本文就半无菌技术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手术中的应用流程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概述。
- 何杨苟永贵刘俊锋赵红董英
-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
- 改良经皮穿针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研究并分析改良经皮穿针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收治的11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每组患者55例。对照组采用Henry入路掌侧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经皮穿针内固定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围手术期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8~12周影像学参数、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进行逐项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水肿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8~12周影像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穿针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方式优势明显,可在临床上应用。
- 孙磊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
-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 2024年
-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0例。男12例,女48例;年龄48~76岁,中位数65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22例,右侧38例。按照尺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标准,A3型7例、B2型10例、B3型5例、C1型8例、C2型19例、C3型11例。摔伤48例,交通事故伤1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测量桡骨的掌倾角、尺偏角、短缩距离及关节面台阶高度;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综合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8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术中出血量(3.10±0.76)mL,手术时间(35.70±6.79)min。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7.10±1.13)周,骨性愈合时间(13.50±1.61)周。末次随访时,桡骨掌倾角9.63°±1.76°、尺偏角20.30°±1.31°、短缩距离(0.47±0.17)mm、关节面台阶高度(0.39±0.16)mm。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2.70±2.68)分,临床综合疗效优42例、良11例、可7例。12例患者发生部分克氏针松动,其中6例骨折端发生移位,但移位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未行特殊处理;6例未发生骨折端移位,未行特殊处理。6例患者发生克氏针激惹桡神经浅支,其中4例拔除克氏针后桡神经浅支激惹症状消失,2例拔出克氏针后仍残余拇指和示指桡侧轻微麻木。5例患者在腕关节极度旋后位负重,腕关节尺侧深部轻度疼痛,嘱患者避免做可能引起疼痛的动作,未行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针道感染、骨折不愈合、肌腱炎、肌腱断裂、腕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
- 孙滨李琳琳孙卫强赵磊吴青松谭新欢王天瑞王飞
- 关键词:桡骨骨折尺骨骨折腕损伤正骨手法骨折闭合复位
相关作者
- 杨茂清

- 作品数:89被引量:358H指数:9
- 供职机构:文登整骨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固定术 手法复位 内固定治疗 经皮穿针 内固定
- 张文正

- 作品数:79被引量:290H指数:9
- 供职机构:台州骨伤医院
- 研究主题:软组织缺损 外科皮瓣 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 正骨手法 掌骨
- 毕宏政

- 作品数:54被引量:276H指数:9
- 供职机构:文登整骨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治疗 手法复位 内固定 经皮穿针
- 谭振华

- 作品数:41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 研究主题: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 骨折固定术 骨折 后踝骨折
- 郑志刚

- 作品数:20被引量:45H指数:5
- 供职机构: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 研究主题:经皮穿针 治疗儿童 闭合复位 儿童 闭合复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