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04篇“ 经颅入路“的相关文章
- 鞍结节脑膜瘤的内镜经鼻及显微镜经颅入路的个体化选择及36例病例总结
- 2024年
-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肿瘤形态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为更精准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单医疗组2019年2月—2021年2月经鼻及经颅入路治疗的36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资料,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国际评分系统,探讨选择手术入路需要分析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神经内镜经鼻入路24例,显微镜经颅入路12例,随访时间24~48个月,结合最新的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评分系统及本组诊疗经验进行综合判定,选择不同手术入路。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术前影像学评分有助于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内镜经鼻入路及显微镜经颅入路相互补充,合理选择可全切肿瘤、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 高延年周培志吕亮尹森林姜曙
-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经颅入路
- 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防治侧颅底脑膜瘤术后脑脊液漏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防治侧颅底脑膜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侧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未延伸至海绵窦或眶上裂的肿瘤实现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为减少术后眼神经损伤的风险、有小块肿瘤残留在海绵窦或眶上裂。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脑膜瘤(WHO分级Ⅰ级)。术后随访12~41个月,平均24.4个月,无脑脊液漏;13例肿瘤复发或进展,其中11例接受立体定向放疗,2例术后12、15个月再次手术。结论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侧颅底脑膜瘤,可有效预防术后脑脊液漏。当肿瘤切除导致经颅入路侧的带血管蒂皮瓣不可用、肿瘤延伸至副鼻窦时,建议优先考虑该种联合入路手术方式。
- 郝晓静孙晓祯李慧
- 关键词:经颅入路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
- 同侧和对侧经颅入路切除偏一侧鞍结节脑膜瘤的回顾性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同侧或对侧经颅入路行鞍结节脑膜瘤(TSM)手术病人的长期视觉和嗅觉预后及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8年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偏一侧TSM病人44例。根据视神经主要受压侧,选择同侧或对侧入路手术。评估手术结局以及视力、视野改善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术前视力下降40例,术后18例视力完全恢复,10例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改善,8例视力不变,4例视力进一步恶化。术前视野缺损42例,20例完全恢复,12例有明显改善,2例视野保持稳定,4例术后出现长期加重的视觉障碍。对侧入路更有利于TSM病人术后视野缺损的改善(OR=0.379,95%CI=0.125~0.954,P=0.038)。然而对侧入路术后嗅神经损伤率较高(45.0%vs.12.5%,P=0.016)。94.4%(17/18)对侧入路病人和50.0%(6/12)同侧入路病人对侵犯视神经管的肿瘤实现大体全切除(P=0.005)。随访期间,5例(10.6%)复发,均为SimpsonⅣ级次全切除者(包括2例WHOⅡ级肿瘤)。结论通过对侧入路切除TSM似乎提供了更好的视野改善率和肿瘤大体全切率,但是增加了嗅神经损伤风险。
- 杨照玉王晓红岳文峰贾增强
- 关键词:鞍结节脑膜瘤对侧入路切除程度
- 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和手术疗效。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内镜下经颅入路侧颅底病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42例患者中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2例、表皮样囊肿15例、听神经瘤14例、三叉神经鞘瘤3例、脑桥小脑三角区脑膜瘤18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2例;其中90例(包括原发性偏侧面肌痉挛3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2例)于内镜下行经颅入路微血管减压术,52例(包括表皮样囊肿15例、听神经瘤14例、三叉神经鞘瘤3例、脑桥小脑三角区脑膜瘤18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2例)于内镜下行经颅入路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结果 142例患者均全程于内镜下完成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单手操作96例(67.61%);以气动臂持镜,双手操作46例(32.39%)。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总体治愈率达87.78%(79/90),内镜侧颅底肿瘤全切除率90.38%(47/52)。平均随访(23.46±8.93)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一例死亡。结论在气动臂的配合下,内镜技术可以完成复杂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具有可近距离和多角度观察,视野清晰,神经血管辨识度高等优势,但对内镜技术、器械和辅助设备的要求较高,需接受内镜技术培训和积累一定程度的内镜手术经验方可尝试开展。
- 朱广通黄辉戴缤关峰肖智勇毛贝贝胡志强
- 关键词:内窥镜颅底神经外科手术
- 经颅入路治疗经蝶脑膜脑膨出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颅入路治疗经蝶脑膜脑膨出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例经蝶脑膜脑膨出经颅入路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蝶骨缺损被成功修复,梗阻性呼吸困难消失,无外科相关并发症。结论经颅入路仍是治疗经蝶脑膨出一个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对于蝶骨缺损大而需要进行颅底重建,以及鼻腔狭小的婴、幼儿患者。
- 张宝国张晖黄永安程钢戈周岩马宏伟王宇博赵明月舒成董连强顾建文
- 关键词:脑膜脑膨出经颅入路颅底重建
- 经颅入路早期手术治疗颅眶颧复合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一期手术,固定颅眶颧复合骨折,并减压视神经管,治疗颅眶颧复合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15例颅眶颧复合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视神经管减压手术前后的视力变化。结果 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45 h,均有视神经管骨折,术前视力均为黑朦,术后随访6个月,10例术后视力有效提高。结论 一期手术固定颅眶颧复合骨折,并减压视神经管,治疗颅眶颧复合骨折合并视神经损伤安全有效。
- 程志华罗聪郭煜郭智霖
-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经颅入路眶颧骨折
- 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咽管瘤切除术研究及与传统经颅入路切除术的对比分析
- 目的: 通过对64例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患者病例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比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n=36)与传统经颅入路(n=28)切除鞍区中线区域颅咽管瘤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
- 谢申浩
- 关键词:颅咽管瘤开颅手术切除术
- 文献传递
- 经颅入路显微视神经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32例的报告
- 2013年
- 目的:总结经颅入路显微视神经减压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作冠状切口骨瓣开颅(或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切开颅底硬脑膜,暴露及开放视神经管上壁和外侧壁,显露视神经不少于1/2周径,剪开视神经鞘膜和总腱环。结果:实施减压手术32例,术后25例视力明显提高,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颅入路显微视神经减压手术,减压充分,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 王铁军王文杰吴瑞岳
- 关键词:视神经显微外科手术
- 经蝶与经颅入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5
- 2011年
- 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情况: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从2005年2月到2011年7月期间,本组共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及排出标准的病例65例。2.分组及临床表现: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组(经蝶入路组)34例,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40.2岁。病程1个月至9年,平均3.2年。临床表现有闭经、溢乳、性欲减退等内分泌症状25例,视力视野改变19例。经颅入路组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24~69岁,平均38.4岁。
- 朱成明张德明姚文华王贵富
- 关键词: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经蝶入路经颅入路预后
- 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被引量:3
- 2010年
- 眼眶和颅腔以额骨、蝶骨相隔,以视神经管、眶上裂相通,发牛在眼眶或颅底的肿瘤可通过以上结构相互蔓延,形成眶颅沟通肿瘤.此类疾病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相对于眶内肿瘤而言,颅眶沟通肿瘤因颅眶交界区域血管神经走行复杂,单纯的开眶手术往往很难切除颅内部分肿瘤.自199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们采取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共25例,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 张良文宫杰张源李峰苏万东杨扬刘玉光朱树干
- 关键词:颅眶沟通肿瘤经颅入路视神经管疾病病种眶内肿瘤
相关作者
- 蔡强

- 作品数:162被引量:493H指数:1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内镜 颅神经 脑出血 内镜 颅内动脉瘤
- 陈谦学

- 作品数:778被引量:2,246H指数:17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胶质瘤 脑胶质瘤 显微手术 神经内镜 颅内动脉瘤
- 陈治标

- 作品数:252被引量:816H指数:13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显微手术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显微手术治疗 预后
- 刘希光

- 作品数:134被引量:445H指数:12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显微手术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动脉瘤 显微外科
- 王开宇

- 作品数:69被引量:383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
- 研究主题:脑出血 患者血浆 脱证 闭证 继发性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