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52篇“ 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文章
- 脐血维生素A水平与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的相关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脐血维生素A(VA)水平与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分娩的92例CMPA新生儿为CMPA组,同期健康新生儿92例为对照组。CMPA组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中度组67例和重度组25例。比较各组新生儿脐血及新生儿血VA、新生儿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目(EC)、免疫球蛋白E(IgE)和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相关性分析脐血VA与新生儿血VA、EC、IgE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脐血VA对新生儿发生CMPA的预测价值。结果脐血VA、新生儿血VA、CD3^(+)、CD3^(+)CD4^(+)、CD3^(+)CD8^(+)水平为对照组>轻中度组>重度组,而新生儿血IgE、EC、CD3^(-)CD19^(+)为对照组<轻中度组<重度组。在轻中度组、重度组及184例新生儿中,脐血VA与新生儿血CD3^(+)、CD3^(+)CD4^(+)、CD3^(+)CD8^(+)均呈正相关(P<0.05),与IgE、EC、CD3^(-)CD19^(+)均呈负相关(P<0.05);在重度组及184例新生儿中,脐血VA与新生儿血VA呈正相关(P<0.05)。脐血VA对CMPA的发生及CMPA的严重程度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VA缺乏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CMPA,且与CMPA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 缪伶伶朱小波章波陈晚琴吴霞夏建锋
- 关键词:维生素A牛奶蛋白过敏新生儿脐血
- 北京地区990名健康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析
- 2025年
-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健康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探讨影响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于民航总医院儿科体检的1~14岁健康儿童,收集其临床资料、填写调查问卷,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比较不同组别(根据年龄、性别、季节、户外活动时间、维生素D制剂补充情况分组)间25-(OH)D水平差异,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共990名,年龄(6.42±3.50)岁;男500例,女490例。入选儿童血清25-(OH)D水平为11.70~51.90 ng/ml[(28.23±6.74)ng/ml];不同年龄组血清25-(OH)D水平:幼儿组(31.99±6.47)ng/ml,学龄前组(27.54±6.49)ng/ml,学龄组(25.84±5.93)ng/ml;幼儿组与学龄前、学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和学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分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分类占比经Fisher精确检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25-(OH)D正常、25-(OH)D不足、25-(OH)D缺乏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血清25-(OH)D总体水平和同年龄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性别不同年龄儿童组间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血清25-(OH)正常、25-(OH)D不足、25-(OH)D缺乏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及血清25-(OH)D正常占比均最高,冬季最低,不同季节儿童血清25-(OH)D水平及25-(OH)D正常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户外活动≥1 h/d儿童的血清25-(OH)D水平高于户外活动时间<1 h/d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血清25-(OH)D正常、25-(OH)D不足、25-(OH)D缺乏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补充组和有时补充组儿童25-(OH)D水平均低于每天补充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血清25-(OH)D正常、25-(OH)D不足、25-(OH)D缺乏占比比�
- 马少杰毕颖薇韩颖王红
-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健康儿童
- 肾结石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调查和分析
- 2025年
- 目的调查肾结石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探讨肾结石发生机制与维生素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4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通过经皮肾镜取石术或输尿管镜取石的肾结石患者584例(结石组)和同期无肾结石的健康志愿者113例(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血清维生素D水平进行调查和比较。584例肾结石患者中草酸钙结石397例(草酸钙结石组),感染性结石112例(感染性结石组),尿酸结石75例(尿酸结石组)。比较不同结石成分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各种参数,分析肾结石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甲状旁腺激素的关系。结果结石组患者平均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1.56±9.24)ng/mL vs.(29.31±7.15)ng/mL],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49.14%(287/584)vs.15.04%(17/113)],结石组男性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女性[(23.79±9.36)ng/mL vs.(17.38±7.38)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25(OH)D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21,P<0.001)。感染性结石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最低,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者占比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甲状旁腺激素呈明显负相关(r=-0.20,P<0.001)。结论大多数肾结石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处于不足或缺乏状态,尤其是感染性结石患者。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作为肾结石患者代谢评估中的必选指标有利于结石的预防及整体健康状况的维护。
- 洪露杨培刚吴阳王大明丁德茂孙伟李恩来谢栋栋
- 关键词:维生素D肾结石数据收集
-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维生素D水平及临床特点
- 2025年
- 目的分析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维生素D水平,为该病患儿补充维生素D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初次就诊的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116例,按照性别、年龄、补充维生素D剂量、病程、病因分别进行分组比较,并收集患儿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结果116例患儿中76例(65.5%)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在男性中占65.7%(46/70),在女性中占65.2%(3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6)。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在从未补充过维生素D患儿中占83.3%(25/30),在每日补充500 IU者中占58.7%(27/46),在每日补充700 IU者中占64.3%(18/28),在每日补充>700 IU者中占50.0%(6/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460,P=0.091)。不同病因比较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在感染性疾病组占57.7%(15/26),在遗传代谢性疾病组占66.7%(10/15),在药物性肝损伤组占66.7%(6/9),在胆道系统结构异常组占100.0%(8/8),在病因未明组占63.8%(3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04,P=0.252)。不同病程比较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在<1个月组占78.4%(29/37),在1~3个月组占54.3%(25/46),在>3~6个月组占53.3%(8/15),在>6个月组占77.8%(14/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432,P=0.059)。不同年龄段比较结果显示,儿童组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占比明显高于婴儿组(82.5%vs 52.5%,χ^(2)=9.504,P=0.01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ST、ALT与25-OH-D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0.05);血清ALP(r=−0.286,P=0.002)、GGT(r=−0.248,P=0.007)、TBil(r=−0.353,P<0.001)、DBil(r=−0.299,P=0.001)、总胆汁酸(r=−0.236,P=0.011)与25-OH-D均呈负相关;血清钙(r=0.263,P=0.004)、磷(r=0.385,P<0.001)与25-OH-D均呈正相关。结论大部�
- 郭紫云杜丽娜谢晓暄杨燕
- 关键词:胆汁淤积维生素D儿童
- 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水平与生殖特点和运动膳食情况的关系被引量:1
- 2025年
- 背景:研究证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女性生殖特点和运动膳食有关,但是鲜有研究证明女性生殖特点及运动膳食是否对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有影响。目的:探讨北京市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水平与女性生殖特点和运动膳食情况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北京市多个城区的17个社区现场问卷调查的727例46-75岁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内容包括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和月经史、绝经史、妊娠史、运动膳食情况等。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测定25-(OH)D水平;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腰椎(L1-L4、整体)和双髋关节(股骨颈、整体)的骨密度和T值;观察维生素D与生殖特点和运动膳食的相关性,并进行维生素D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维生素D正常组136例(18.7%),维生素D不足组389例(53.5%),维生素D缺乏组202例(27.8%);平均维生素D水平为(15.60±5.85)ng/mL。②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值及T值也随之升高。③维生素D水平与初潮年龄、月经持续天数、绝经阶段、运动情况、饮食类型、饮食偏好均呈正相关(P<0.05);与月经周期、绝经年龄、生育次数均呈负相关(P<0.05);与初孕年龄、怀孕次数无相关性(P>0.05)。④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喝奶制品频率对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值存在正向相关(P<0.05),且奶制品是维生素D水平的保护因素。⑤调查结果说明,北京市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水平普遍不足、骨密度值普遍低下,维生素D水平与部分生殖特点、运动膳食情况存在关联,且其中喝奶制品是其保护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开展相关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对绝经后女性膳食情况进行调整加以干预,增加体内维生素D含量,以期增加骨密度值,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患病率。
- 王东阳杨巧慧林欣潮
- 关键词:绝经后女性维生素D骨质疏松
- 中国老年人中心性肥胖和维生素D水平与衰弱的关系研究
- 2025年
- 背景中国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衰弱发生率增高,探究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维生素D水平在衰弱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衰弱管理至关重要。目的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探究维生素D水平在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衰弱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为老年人衰弱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2年(T1)和2014年(T2)中1364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测定研究对象的维生素D水平,并采用体质量校正腰围指数(WWI)测量中心性肥胖、衰弱指数(FI)测量衰弱。通过交叉滞后模型分析老年人中心性肥胖与衰弱之间的因果时序关系,并探讨维生素D是否作为中介因素参与中心性肥胖与衰弱的发生。结果T1老年人衰弱检出率为21.8%(298/1364),T2衰弱检出率为31.2%(425/1364)。在两个时间点上,WWI与维生素D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与FI均呈正相关(P<0.05);维生素D水平与FI均呈负相关(P<0.05)。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T1WWI能够预测T2FI(β=1.124,P<0.05),T1FI能够预测T2WWI(β=0.125,P<0.05)。纵向中介效应分析表明,T1WWI不仅可以直接预测T2FI(β=0.040,P<0.05),还可以通过T2维生素D水平的中介作用预测T2FI(β=-0.131,P<0.05)。结论中心性肥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衰弱,同时也能通过维生素D水平的部分纵向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老年人的衰弱。老年人应定期监测中心性肥胖与维生素D水平,预防或延缓衰弱的发生。
- 尹单贺惠娟李梦盈王向荣李琳
- 关键词:衰弱中心性肥胖维生素D老年人
- 高龄孕妇全孕周维生素D水平序贯性调查及其补充方案效果评价
- 2025年
- 目的:探讨成都市高龄孕妇血清维生素D含量情况和现有常规补充方案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院收取的高龄孕妇样本中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填写相关调查问卷,采取钙剂联合多元维生素片进行补充,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孕早期(<14孕周)、中期(14~28孕周)、晚期(>28孕周)血清维生素D水平进行序贯调查及效果评价。结果:359例高龄孕妇孕早期体内维生素D平均含量为23.47±10.12μg/L,仅有22.01%孕妇维生素D充足,缺乏维生素D的高龄孕产妇常规补充维生素D后,维生素D水平随孕周增加而升高。维生素D水平在孕早期增幅较大,在孕中期即可达到33.47±10.12μg/L并在此后维持正常状态(F=187.255,P<0.01)。结论:纳入研究中的高龄孕妇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有必要对其进行维生素D的筛查,且维生素D严重缺乏者应在孕早期额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
- 范琳张蔓刘兴会杜洪涛
- 关键词:维生素D高龄孕妇
- 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影响及相关性
- 2025年
-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肺栓塞(P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OPD患者200例,其中31例合并PE患者作为A组,169例单纯COPD患者作为B组,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100例作为对照组C组,受试者均进行血清维生素D水平测定及Padua评分、肺功能测定。结果COPD合并PE组、单纯COPD组血清维生素D、FEV1、FEV1/FVC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且COPD合并PE组显著低于单纯COPD组;与对照组相比,COPD合并PE组、单纯COPD组Padua评分明显增高,且COPD合并PE组显著高于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维生素D与FEV1/FVC呈正相关(r=0.365,P<0.05),与Padua评分呈负相关(r=0.254,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水平、Padua评分、吸烟均是老年COPD患者合并PE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老年COPD患者维生素D水平越低,可能越容易发生PE;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FEV1、FEV1/FVC呈正相关,与入院后Padua评分呈负相关;低水平维生素D、Padua评分高、具有吸烟史均为老年COPD患者并发PE的独立危险因素。
- 欧华静万首伟程丽王静王瑞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维生素D肺栓塞
- 子痫前期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及在妊娠结局中的相互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究子痫前期(PE)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及在妊娠结局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收治的256例PE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n=41)、维生素D不足组(n=87)和维生素D缺乏组(n=128)。比较所有孕妇的一般资料、糖脂代谢水平、妊娠结局差异;随访孕妇至分娩,观察所有孕妇的妊娠结局并进行评估与统计。利用分层交互检验分析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糖脂水平间的关系。采用相加、相乘交互作用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的PE孕妇孕期增重依次增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占比依次增加,户外活动及每日日晒时长依次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F值介于12.595~192.598之间,P<0.05);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的血糖参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血糖波动频数(NEGE)、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血脂参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载脂蛋白B(ApoB)均高于维生素D水平正常组,维生素D缺乏组的HbA1c、MBG、SDBG、NEGE、FFA、ApoB均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介于2.041~14.967之间,P<0.05);分层交互检验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维生素D与糖脂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稳定存在(P交互<0.05);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的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95,P<0.001);糖脂代谢异常组的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糖脂代谢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480,P<0.001);相加交互作用模型分析表明,维生素D不足与糖脂代谢异常并存时,PE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是二者均正常的2.206倍,大�
- 赵晓蕾刘俊丽胡晓梅申丽丽
- 关键词:子痫前期维生素D糖脂代谢
- 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D]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112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为观察组,61例血糖正常的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25(OH)D、血糖水平、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稳态模型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β-cell function,HOMA-β)、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糖尿病相关抗体[抗胰岛素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ies,IAA)、抗胰岛细胞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ICA)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等指标,并对血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糖尿病相关抗体及胰腺功能等指标与25(OH)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糖化血红蛋白、IAA、GAD、ICA、HOMA-IR等均呈负相关(P<0.01),血清25(OH)D水平与性别、HOMA-β均呈正相关(P<0.01);观察组患者的25(OH)D水平与HOMA-IR呈负相关(P<0.01),与HOMA-β呈正相关(P<0.01)。结论胰岛素抵抗、免疫损伤可能与体内血清25(OH)D水平不足有关,建议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在早期适当补充维生素D。
- 王晓丽于法常马洪伟王远方徐华
-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胰岛素抵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