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6篇“ 羌塘地体“的相关文章
- 西羌塘地体勒玛擦铜铁矿化区岩浆属性与成矿条件被引量:1
- 2025年
- 勒玛擦矿化区位于多龙矿集区的西北侧,地表出露大面积的岩浆岩,发育斑岩和矽卡岩型铜铁矿化,但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起源演化仍未可知,该区域的成矿潜力还需进一步探索。为此,文章对勒玛擦矿化区出露的岩浆岩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Sr-Nd同位素分析,并对岩浆岩中的角闪石开展了电子探针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探讨岩浆岩的源区及演化过程,厘定其温压条件、岩浆氧逸度及含水性等要素,为进一步评价区域的成矿潜力提供支撑。研究显示,勒玛擦矿化区岩浆岩主要包括角闪石堆晶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集中在122~118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角闪石堆晶岩具有明显的堆晶结构,SiO 2含量(44.97%~45.91%)接近玄武质原生岩浆的范围,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平缓样式;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均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弱准铝质-过铝质岩浆岩。四类岩石均显示弧岩浆岩属性,且具有一致的Sr-Nd同位素组成,其(^(87)Sr/^(86)Sr)_(i)和ε_(Nd)(t)值分别介于0.7058~0.7063和-3.7~-2.8之间,均处于MORB和下地壳的混合线上。由角闪石阳离子数计算的角闪石堆晶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的矿物结晶温度的平均值分别为:923℃、873℃、847℃和763℃,结晶压力对应的侵位深度分别为:12.6km、5.8km、5.7km和2.5km,氧逸度平均值分别为ΔNNO+0.35、ΔNNO+1.36、ΔNNO+0.88和ΔNNO+1.97,含水量平均值分别为7.14%、4.28%、4.95%、4.23%。四类岩石均起源于俯冲板片交代地幔楔部分熔融,其中角闪石堆晶岩为源区岩浆在一定深度发生角闪石堆积形成的岩块,而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为角闪石堆晶后的残余熔体继续演化的结果。含矿的花岗闪长岩浅成侵位,富含角闪石,具有高氧逸度高含水量的特�
- 赵晓燕杨竹森杨竹森刘畅李应栩董艳蕊崔师源杨文杰
- 关键词:矿物学特征
- 喀喇昆仑北羌塘地体加勒万河地区中——基性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
- 2024年
- 【研究目的】加勒万河谷位于北羌塘地体的喀喇昆仑山,紧邻火烧云超大型铅锌矿床。对加勒万河地区新发现的岩浆岩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和岩浆演化历史,为区域岩浆-构造-成矿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报道了加勒万河地区7件中—基性岩浆岩样品,岩性包括玄武岩、辉绿岩和闪长岩,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主量和微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结果】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冰洞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98.9±1.2)Ma,其全岩成分具有低钾钙碱性的特点,而玄武岩中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喷发年龄为(232±9)Ma,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具有钙碱性—过碱性的特点。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与玄武岩中均发育大量约800 Ma的继承锆石,且二者继承锆石年龄频谱均出现6个不同时代的年龄峰。【结论】冰洞闪长岩是地壳增厚背景下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与新特提斯洋闭合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远程效应有关。闪长岩与玄武岩中大量800 Ma继承锆石的发育表明他们来源于新元古代基底物质的熔融。闪长岩与玄武岩中的6个不同的锆石年龄峰反映了中元古代结晶基底、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至新特提斯洋闭合碰撞造山等6个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
- 何国建胡修棉楼法生陈浩鹏杨晓飞陈建中吴春伟张密椋
- 关键词:继承锆石基底
- 西藏中部羌塘地体白垩纪以来隆升剥露过程被引量:2
- 2023年
- 青藏高原的隆升直接影响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其地貌演化过程存在较大争议。羌塘地体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隆升和剥露过程对于认识高原中部的地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已发表的构造变形和低温热年代数据显示,羌塘地体地表隆升和剥露过程经历了早白垩世—古新世(125~65 Ma)、始新世(55~35 Ma)以及渐新世以来(<30~0 Ma)3个阶段。在白垩纪—古新世时期,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以及中羌塘地体的构造负载导致逆冲断层和地表剥露从中羌塘地体向南、北扩展到南、北羌塘地体。在始新世时期,印度-亚洲板块连续汇聚引起拉萨地体和松潘-甘孜地体分别向北、南俯冲,导致南羌塘地体和北羌塘地体北缘强烈变形和剥露,而中羌塘地体和北羌塘地体中部微弱变形和剥露。此时,该地体的海拔至少达到了3.0~4.0 km。在渐新世以来,羌塘地体构造变形已经结束,地表剥露可能与该地体南北向正断层活动有关。
- 毕文军张佳伟李亚林邓玉珍
- 关键词:羌塘地体
- 拉萨-羌塘地体碰撞时间新认识-来自羌塘盆地古地磁年代学的证据
- 2023年
- 青藏高原从北到南由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地体、羌塘地体和拉萨地体组成,上述地体的碰撞过程涉及到特提斯洋的开合演化和陆陆碰撞等科学问题。例如,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闭合以及青藏高原从洋盆抬升为陆地等的时间和过程,其中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时间和过程尤为关键。在羌塘盆地北部,拉萨-羌塘地体的碰撞过程被雁石坪群上段的夏里组和索瓦组地层所记录,此前虽然我们建立了羌塘盆地雁石坪剖面夏里组和索瓦组的磁性地层,由于在上述两组地层中没有发现标准化石,故而不能通过古生物年代来约束其古地磁年代,这就限制了对上述科学问题的理解。最近,Yin(2016)根据菊石化石,给出了索瓦组较为可靠的古生物年代,也结束了索瓦组古生物年代的长期争议。这一成果,为我们给出夏里组和索瓦组的古地磁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年代约束。鉴于此,本次研究重新梳理了夏里组和索瓦组的菊石、双壳、孢粉等古生物地层,重新厘定了夏里组和索瓦组的古生物年代,在此基础上约束出夏里组和索瓦组的古地磁年代,其年代分别为~164.0-160.2 Ma和160.2-156.8 Ma。除此之外,结合前人对上覆地层的U-Pb定年,揭示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的碰撞时间约为~156.8-154.9 Ma。
- 曾永耀郭东宝
- 关键词:古地磁年代羌塘盆地碰撞
- 羌塘地体中生代—新生代剥露历史: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 青藏高原的隆升时间与生长过程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体对认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羌塘地体分布较少且不均匀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限制了对整个羌塘地体剥露历史的认知。基于以上问题,...
- 贾永永
-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温热年代学羌塘地体
- 俯冲洋壳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西藏中部南羌塘地体钾质火山岩Li-Pb同位素的证据
- 2023年
- Li稳定同位素在低温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分馏,已被广泛用于示踪壳幔相互作用。为识别岩石圈地幔中的壳源组分,本文对西藏中部南羌塘地体起源于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晚始新世(约38 Ma)钾质火山岩(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开展了Li和Pb同位素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具有均一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497 9~18.577 2,^(207)Pb/^(204)Pb=15.594 0~15.610 7,^(208)Pb/^(204)Pb=38.671 0~38.754 0),而Li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其δ~7Li值变化于5.67‰到10.97‰之间(平均值为8.81‰,n=11),显著高于新鲜洋中脊玄武岩[δ~7Li=(3.4±1.4)‰]和全球俯冲沉积物[GLOSS-II,δ~7Li=(2.42±0.18)‰],但相似于蚀变洋壳(δ~7Li=6‰~14.5‰)。结合已发表的Sr-Nd同位素和Sr-Nd-Pb-Li同位素的三端员混合模拟,本文认为南羌塘地体下的岩石圈地幔受到过以俯冲洋壳流体为主要组成的壳源组分的交代,但不排除有俯冲碳酸盐岩熔体的贡献。
- 李文强许伟田世洪
- 关键词:岩石圈地幔钾质火山岩
- 白垩纪羌塘地体西南缘的陆-陆碰撞:来自班怒带西段的花岗岩约束被引量:1
- 2022年
- 羌塘地体西南缘布木错—雄巴日—羌多—赛登地区分布着大量呈岩株或岩枝状的中酸性基性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低SiO_(2)(67.99%~73.32%)、高Al_(2)O_(3)(12.82%~15.02%),属于过铝质花岗岩,里特曼指数(2.09~2.63)σ<3.3,属钙碱性花岗岩类;稀土元素显示为轻稀土较强富集和重稀土强亏损的特征,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稀有元素特征图解指示花岗岩构造环境有一定的差异性,以I型为主,其形成及侵位应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新特提斯洋的扩张有关,属同碰撞型造山花岗岩。通过对该区多个花岗岩体锆石LA-ICPMS测定,测得其形成年代为116~107 Ma,与早白垩世晚期羌塘地体南缘的陆陆碰撞作用时间相吻合。
- 付顺赵应权王进军余瑜朱迎堂傅星喆
- 关键词:白垩纪羌塘地体陆陆碰撞花岗岩
- 西藏羌塘地体中生代中-晚期不整合事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
- 2021年
- 不整合事件对于认识陆陆碰撞具有重要意义。羌塘-拉萨地体碰撞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其主要原因是“碰撞时间”定义不同,就不整合事件发生时间来说存在两种定义;一是与碰撞缝合带有关的区域性不整合的时间,早白垩世末(100 Ma);二是洋壳消失,大陆之间陆壳初始的接触时间,盆地边缘不整合事件,即中侏罗世晚期(166 Ma)。针对上述问题,选取2种不同定义下的羌塘盆地内不整合面:北雷错西南与安多114道班地区不整合面进行研究。114道班地区下伏安山岩岩浆锆石U-Pb年龄为77 Ma,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羌塘-拉萨地体碰撞时间的研究成果,认为羌塘-拉萨地体碰撞,发生强烈相互作用的初始时间为早白垩世末100 Ma,持续时间范围100~75 Ma。北雷错西南陆相地层最大沉积年龄为94 Ma,综合年代学、沉积学以及地层产状,认为该地层为新生代康托组,而非前人中侏罗世晚期“毕洛错组”的认识,进而认为羌塘-拉萨地体之间陆壳初始的接触时间不可能为166 Ma,但是一定早于100 Ma。
- 杜林涛李亚林刘洋
- 关键词:中生代地层年龄
- 拉萨—羌塘地体碰撞时限:来自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多尼组沉积的约束被引量:8
- 2020年
- 早白垩世多尼组沿西藏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沿线广泛分布,其沉积环境、碎屑组成和沉积物源等记录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的演化历史。班戈地区多尼组以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纪海相复理石之上,主要由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及少量安山岩夹层组成。砂岩中普遍发育槽状、板状、楔状交错层理,泥岩中可见泥裂,砾岩多为透镜状并发育叠瓦状构造,指示其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沉积,且总体呈现出向上变粗的沉积组合序列。对多尼组中安山岩夹层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U/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114±0.4 Ma。对砾岩中砾石成分和砂岩碎屑组成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多尼组沉积组合中的碎屑组成主要来自蛇绿岩、中酸性岩浆岩、沉积岩和少量变质岩。砂岩重砂矿物组合和古水流分析结果表明,多尼组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其南北两侧的拉萨和羌塘地体以及其下伏蛇绿岩。综合区域地质资料,班戈地区早白垩世多尼组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拉萨—羌塘地体碰撞背景下沉积作用的产物。
- 朱志才翟庆国胡培远唐跃王海涛王伟吴昊黄智强
- 关键词:早白垩世碎屑组成
- 羌塘地体深反射地震数据优化处理与深反射“亮点”的构造意义
- 深反射地震剖面技术具有成像精度高、探测信息可靠等优点,是研究大尺度地球构造的先锋技术,现今被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大陆地壳精细结构的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深反射地震剖面首次引入我国以来,中国的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没有间断过该项...
- 杨丽
- 关键词:青藏高原羌塘地体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高锐

- 作品数:433被引量:2,752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岩石圈 地壳结构 深地震反射
- 卢占武

- 作品数:149被引量:863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深地震反射 深部结构 地壳结构
- 李亚林

- 作品数:205被引量:1,817H指数:2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羌塘盆地 新生代 烃源岩 西藏羌塘盆地
- 贺日政

- 作品数:117被引量:673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羌塘盆地 深地震反射剖面 深部结构 塔里木盆地
- 郑洪伟

- 作品数:53被引量:25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层析成像 远震P波 深部结构 地球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