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85篇“ 肝脏损害“的相关文章
- 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皮肤伴肝脏损害并延迟肝脏再损害1例并文献复习
- 2025年
-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卡瑞利珠单抗引起皮肤、肝脏损害及肝脏延迟再损害的诊疗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济南复大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使用卡瑞利珠单抗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5岁男性,入院后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状细胞癌。2023年4月10日行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分别于4月15日、5月7日给予卡瑞利珠单抗,6月9日患者胸背部皮肤出现瘙痒、水泡,逐渐扩散至全身皮肤,伴皮肤、黏膜黄染出现重症大疱性药疹、药物性肝损伤。6月16日入院再次行实验室检查,氨基酸转移酶明显增高,会诊考虑为重症大疱性药疹、药物性肝损伤,建议永久性停用卡瑞利珠单抗。给予对症治疗后皮肤损害有所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2023年12月19日患者影像学结果提示病情稳定,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卡瑞利珠单抗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可引起近期皮肤、肝脏损害及远期肝脏损害,应早期识别尽早干预,给予对症治疗。
- 张魁山马莉
- 关键词:食管肿瘤免疫治疗
-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引起肝脏损害的超声诊断
- 2024年
- 通过超声检测,探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可能引发的肝脏损害情况。方法 收集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的腹部B超结果,比较服药时长、年龄及性别等因素与腹部B超阳性的相关性。结果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中,63.33%的患者腹部B超阳性。其中,服药时间超过6年的患者、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其B超阳性率分别为80.26%和84.21%,均高于服药时间短于6年、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的阳性率。表现为脾肿大、单纯脂肪肝、胆囊结石、肝脏弥漫性改变和其他病变,其中肝脏弥漫性改变的阳性率最高,为17.50%。然而,男性和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47.37%和52.63%,性别差异未能明显影响阳性率。结论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中,大部分存在肝脏损害的风险,超过半数患者的腹部B超结果阳性。服药时间较长、年龄较大的患者更容易产生肝脏损害,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做腹部B超并关注肝脏的健康情况,尽早发现并处理肝脏问题。
- 农璐榕
-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肝脏损害超声诊断腹部B超肝脏健康
- 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川崎病急性期肝脏损害程度的可行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运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评估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肝脏损害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急性期川崎病患儿104例,其中冠状动脉扩张49例,无冠状动脉扩张55例。另选健康儿童50名。采用SWE获取肝脏最大弹性值(Emax)和平均弹性值(Emean),分析肝功能指标与Emean的相关性。收集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白介素-6(IL-6)、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等实验室指标。结果CAD组的血清WBC为(17.62±3.48)×10^(9)/L、CRP为(15.3±1.13)mg/L、PLT为(478.67±93.45)×10^(9)/L、ESR为(0.56±0.04)mm/h、IL-6为(82.21±6.87)Pg/mL、AST为(26.12±2.68)U/L和ALT为(28.91±1.87)U/L,均高于NCAD组及对照组(P<0.05);此外,CAD组肝脏Emax(8.22±1.25)kPa及Emean(6.67±1.57)kPa值均高于NCAD组及对照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ST及ALT均与川崎病组Emean呈正相关(r=0.539、0.638,均P<0.05)。结论SWE可用于评估川崎病患儿的急性期肝脏损害程度。
- 李莉刘芳庹菲
-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与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及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与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及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的9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Chi1d-Pugh肝功分级将患者分为A、B、C级组,比较三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同时,将患者分为上消化道出血组及未出血组,分析两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与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PDW、MPV、PT、APTT随肝损加重而升高(P<0.05),PLT、PCT、PTA、FIB随肝损加重而降低(P<0.05)。与未出血组比较,出血组PLT、PCT、PTA、FIB较低(P<0.05),PDW、MPV、PT、APTT较高(P<0.05)。PLT、PDW、MPV、PCT、PT、PTA、APTT、FIB临床意义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呈正相关(P<0.05),且其诊断出血风险AUC分别为0.790、0.988、0.920、0.903、0.891、0.813、0.814、0.882(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对于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及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宋颖
- 关键词:肝硬化肝脏损害程度上消化道出血
- 儿童腺病毒感染与肝脏损害的临床病例及病因探讨
- 2024年
- 儿童人腺病毒感染为临床常见的,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自发现以来,该病毒感染遍布全球,四季均可发病。近期出现多例儿童聚集发病的不明原因重症肝炎,部分患儿因病情危重行肝移植治疗,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腺病毒感染相关。文章对近10年报道的儿童腺病毒感染合并肝脏损害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病因。
- 张颖(综述)许红梅
- 关键词:腺病毒感染肝功能异常儿童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脏损害53例临床研究
- 2023年
- 分析临床确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脏损害53例患者的临床情况。 方法 整理本院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脏损患者的诊疗资料,分析患者的诊断标准,经实验室检查,观察甲亢患者并发各类肝脏损害疾病的肝功能指标,并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结果 5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的肝损害检查方法为实验室诊断方法(临床生化检验),其中有34例患者存在肝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脏损害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中,其三碘甲状原氨酸和血清总三碘甲状原氨酸中,肝损害患者的指标有明显的升高,检验结果中肝损害患者TT3(3.33±1.12)ng/ml,FT3(9.11±5.66)pg/ml,肝健康患者TT3(1.63±0.75)ng/ml,FT3(6.41±2.33)pg/ml。 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脏损害所引发的肝脏损害类型需要经实验室检查,治疗药物中可增加保肝药物。
- 郑丽宏
- 关键词:肝脏损害甲亢缺氧代谢异常
- 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随访分析
- 目的:分析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肝脏损害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治疗及治疗后疾病的转归情况。 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22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
- 洪登校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脏损害神经精神狼疮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脏损害53例临床分析
- 2022年
- 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脏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 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脏损害的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5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而无肝损害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TT3、TT4、FT3、FT4、TSH、TGAb、TMAb)、肝功能(ALT、AST、GGT、ALB、PA、ChE)等的差异及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TT3、TT4、FT4、TGAb、TMAb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FT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T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伤与TT3、TT4、FT4、TGAb、TMAb之间无相关性(P>0.05),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伤与FT3、TSH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FT3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伤呈正相关性(P<0.05),TSH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伤之间呈负相关性(P<0.05);观察组ALT、AST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GGT、ALB、PA、ChE等指标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较长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程是甲亢并发肝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FT3显著增高及TSH的降低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肝损伤独立相关;同时,ALT、AST增高而GGT、ALB、PA、ChE正常是甲亢并发肝损伤的重要生化特征,在疾病诊断中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
- 宋傲然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脏损害甲状腺激素甲巯咪唑
- CT评估急性重症胰腺炎及肝脏损害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及肝脏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4名SAP患者根据病情分级为轻型组(n=36)和重型组(n=48),其中重型组接受CT引导的经皮导管引流(PCD)术。分析两组CT影像学特征、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以及治疗前后二者水平与肝脏密度CT值的相关性。结果:重型组患者CT影像学示胰腺片状坏死、气泡、多区域胰液潴留、脂肪层模糊不清以及体积增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CT示高脂血症致胰腺炎患者胰腺坏死范围30%~50%,周围积液、渗出,尾部肿大,片状坏死。CT示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坏死范围>50%,双侧胸腔积液,周围脓肿形成。重型组血清CRP与PCT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型组(P<0.05);治疗前,重型组肝脏CT值显著低于轻型组(P<0.05),治疗后,两组肝脏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重型组肝脏CT值与PCT、CRP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性(r=-0.643,r=-0.568;P<0.05);治疗后,重型组肝脏CT值与PCT、CRP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r=-0.084,r=-0.056;P>0.05)。重型组患者治疗时间显著长于轻型组(P<0.05),治愈率低于轻型组,死亡率高于轻型组(P<0.05)。结论:CT可以有效评估SAP并发细菌感染患者的严重程度,且通过直观观察肝脏密度改变评估SAP患者肝脏损伤情况。
- 李焕根黄鸣恋黄幼佩郑文博陈伟文
-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急性重症胰腺炎肝脏损害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百草枯所致肝脏损害的效果观察与护理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应用在治疗百草枯中毒所致肝脏损害中的效果与护理技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由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6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12例,女22例,年龄(44.26±8.48)岁;观察组男13例,女21例,年龄(45.33±8.26)岁。两组均采取DPMAS治疗,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及针对性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检验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校验。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液中百草枯浓度、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氨(NH3)、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6(IL-6)均明显小于护理前(均P<0.05),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88.2%(30/34),高于对照组的76.5%(26/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处血肿或出血、肺部感染、低血压、寒战、凝血的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PMAS作为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一种,应用在百草枯中毒所引起的肝脏损害治疗中,能够有效清除血液中的百草枯及其他毒性物质,改善肝脏功能,在治疗时配合以针对性的护理,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 吕敏清兰薇蔡静妍
- 关键词:百草枯肝脏损害
相关作者
- 刘士敬

- 作品数:644被引量:808H指数:1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
- 研究主题:乙肝患者 乙肝 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 治疗乙肝
- 关玉娟

- 作品数:81被引量:240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慢性丙型肝炎 药物性肝病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乙型肝炎病毒
- 袁学文

- 作品数:36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咸宁医学院
- 研究主题:流行性出血热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 HFRS 肾综合征出血热
- 黄显凯

- 作品数:300被引量:1,996H指数:22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 研究主题:创伤 多发伤 早期救治 严重多发伤 外科手术
- 段钟平

- 作品数:748被引量:10,101H指数:4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肝衰竭 肝衰竭 人工肝 肝功能衰竭 重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