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7篇“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相关文章
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毒力岛及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出血性大肠埃希(Entero-hemohaggic E.coli,EHEC)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严重传染病。EHEC包括编码细胞脱落位点致病岛或与其相关的基因,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显示,EHEC O157:H7株包含177个基因组岛称为O岛(OIs),包含1387个基因,编码新型的毒力因子逐渐被发现,揭示了该的致病新机制,成为新型疫苗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O岛编码毒力因子新进展。
冯新源王文婷(综述)李明成(审校)
关键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
辽宁地区猪源大肠埃希O157:H7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性分析
2024年
猪源大肠埃希O157:H7是一种新型的人畜共患致病性大肠埃希[1],可通过污染的牛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等途径感染人类或畜禽。不仅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巨大威胁,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腹泻、出血性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症状。众多动物食品污染源中,猪是其最重要宿主之一。本文从辽宁省9个地区的无害化处理厂、生猪养殖场和生猪屠宰场采集猪肛门拭子900份,进行大肠埃希O157:H7分离鉴定以及耐药性分析,为了解辽宁地区猪大肠埃希O157:H7的感染情况提供基础数据。
徐茜
关键词:流行病学
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H7可视化和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的比较
2024年
目的以检测出血性大肠埃希(EHEC)O157:H7为目的,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技术,分别建立可视化RPA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H7的rfbE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特异性、灵敏度检测,建立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结合SYBR Green I在核酸反应中的颜色变化特征,设计可视化RPA检测方法。结果建立的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和可视化RPA检测方法,分别在35℃时反应不超过25 min即可检测EHEC O157:H7。设计的引物和探针仅对EHEC O157:H7出现特异性结果。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限低于10-5 ng/μL。结论EHEC O157:H7的可视化RPA检测方法和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操作简便,且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为EHEC O157:H7的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提供新方法。
徐颖庄国栋王丽丽滕新栋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
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体FEC14和FEC19特性及污染牛肉杀潜在应用探究被引量:2
2022年
【背景】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之一,并且其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寻找裂解性强噬体用于防治大肠埃希感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从环境中分离鉴定能特异裂解大肠埃希O157:{7}7的噬体,通过对生物学特性及裂解细功效的探究,为其在食品安全防控中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通过双层平板法分离并纯化噬体,透射电镜观察噬体形态,测定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p{7}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对噬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噬体裂解细功效。【结果】2株大肠埃希O157:{7}7体FEC14和FEC19的头部皆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FEC14头部直径约80nm,尾丝呈星形,FEC19头部直径约58 nm,尾丝呈针形;噬体FEC14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潜伏期为15 min,裂解期为65 min,平均暴发量为156 PFU/cell,FEC19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10 min,裂解期为80 min,平均暴发量为800 PFU/cell;噬体FEC14能在60℃、p{7} 4.0-11.0条件下存活,噬体FEC19在70℃、p{7}5.0-9.0条件下存活;FEC14归类于有尾目(Caudovirales)Ackermannviridae科Kuttervirus属,FEC19归类于有尾目(Caudovirales)肌尾科(Myoviridae)Wifcevirus属;单一噬体或混合鸡尾酒法均能降低染牛肉中的细数量,并且未发现已知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能控制大肠埃希O157:{7}7的污染。【结论】2株大肠O157:{7}7体FEC14和FEC19特异性高、稳定性强、裂解效率高,在控制食品中大肠埃希O157:{7}7污染的应用中具有很大潜力,将来可以开发为食品防控制剂用于食品加工各个领域。
李兆雪兰冠达范聪聪许翠婷龚云伟崔薇赵春燕
关键词:噬菌体
一种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检测试剂盒,试剂盒包括两组引物,第一组引物用于检测O157:{7}7O55:{7}7株独有的<I>lpf2C</I>基因,上、下游引物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
周明旭卢宇徐悦马芳鲍熹尹文竹张金秋邓碧华吕芳
文献传递
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体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研究
大肠埃希O157:H7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可引起严重的腹泻,{7}结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大肠埃希O157的污染已成为影响全球食品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地每年都会有因食用大肠埃希O157污染的蔬菜肉类而...
范聪聪
关键词: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学
文献传递
上海市一例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感染病例的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鉴定,并结合既往相关株资料,对2016年6月上海市腹泻病综合监测中报告的1例出血性大肠埃希(E{7}EC)O157∶{7}7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后进行株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并确定血清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所携带的毒力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分子分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取序列信息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未发现可疑传染源。患者样本分离出E{7}EC O157∶{7}7;携带eae、stx2基因;对进行试验的16种抗生素均敏感;株图谱带型与以往监测中分离株带型均不相同;MLST分型为ST11型,与以往分离株核心基因组差异较大。结论上海市较长时间无检出E{7}EC O157∶{7}7株的病例记录,通过对此次分离的株的全面检测,确定了其毒力基因、耐药性和MLST型别,并发现新的PFGE带型,其核心基因组与以往株呈现出一定差异,值得进一步关注。
庄源陈洪友陈涌张曦顾丽萍余玮陈敏
关键词: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
出血大肠埃希O157:{7}7 EspF蛋白与宿主Anxa6蛋白相互作用及其致病机制研究
出血大肠埃希(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是一种人类道病原,致病性强,可引起严重的出血性炎、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1982年,O157∶...
华颖
关键词:致病机制
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
2017年
为建立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针对O157特异性eaeA基因、fliC基因、志贺毒素基因(stx1和stx2)及rfbE基因设计5对引物,构建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反应的引物浓度和温度检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牛、猪、鸡及犬等不同动物来源的样品进行了大肠埃希O157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敏感性达到5×10~3CFU。从检测阳性样本中均分离到目的。应用建立的方法在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大肠埃希O157的同时,还能对株毒力进行初步判定。成功建立了出血性大肠埃希O157:{7}7多重PCR检测方法,为该病原感染的预防和监测提供了简便、快速的技术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纪雪张雪孙洋孙诗雯祝令伟刘军姜海艳周伟梁冰郭学军刘彦晶
关键词: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多重PCR
出血大肠埃希O157:{7}7候选疫苗的构建及动物效果评价
目的:  出血大肠埃希(Enteroha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为人畜共患病,临床上可引起出血性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目前对EHECO157H7感染尚缺乏...
林如琴
关键词:候选疫苗免疫保护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徐建国
作品数:380被引量:2,273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大肠杆菌 菌株 益生菌 H7 血清型
景怀琦
作品数:159被引量:90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主题: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毒力基因 耶尔森菌 血清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毛旭虎
作品数:248被引量:686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顾江
作品数:52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铜绿假单胞菌 重组蛋白 体液免疫应答 疫苗 H7
陆群英
作品数:87被引量:298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无形体 毒力基因 立克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