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15篇“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相关文章
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在2023年1月至10月期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共6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归入观察组,纳入患儿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同时选择同期于同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名儿童纳入对照组。两组均行高频超声检查,记录两组儿童的腹部淋巴结纵横径比、肠系膜淋巴结最大径、血流分级以及观察组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脐周部位、脐周至右下腹部和右下腹部位的淋巴结纵横径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脐周部位、脐周至右下腹部和右下腹部位的肠系膜淋巴结最大径分别为(20.12±2.51)、(17.32±3.32)、(2.71±0.41)mm,均高于对照组[(2.67±0.33)、(2.59±0.37)、(4.15±3.2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分级0占比有38.33%,低于对照组(100%),Ⅰ、Ⅱ、Ⅲ级占比分别为36.67%、20.00%、5.00%,均高于对照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频超声检出阳性患儿57例,检出阳性率95.00%,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有效区分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与健康儿童,阳性检出率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韩友东张春梅赵传武颜斌张承正吕英功李朝密
关键词: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2025年
探讨中西医综合疗法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选择我院住院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淋巴结大小以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好转时间。结果 实验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37),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淋巴结大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且在腹痛、呕吐、腹腔淋巴结的康复等方面,疗效显著(P<0.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提高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及预后效果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覃立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淋巴结炎
艾灸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临床疗效方面,艾灸对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小儿具有显著作用。方法 自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本学科共接诊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成员接受艾灸神阙穴治疗,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评估两组患儿的疗愈成效与复发性,以及患儿亲属在护理方面的满意度。结果 在对比分析中,观察组的疗效指数高达96.67%,而对照组的疗效指数则仅为73.33%。在治疗成效方面,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值为2,具体数值为6.405,且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1。结果 显示,P值小于0.05,表明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在对比观察与对照两组数据时,发现观察组的复发比率仅为3.33%,而对照组的复发比率高达20%,显著差异体现在观察组的3.33%与对照的20%之间,经计算,差异值达到2=4.043,且P值为0.044。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后,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较76.67%),其差异值达到5.192,显著性水平为P=0.023。在统计学上,当P值小于0.05时,所呈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的影响显著。结论 在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过程中,应用艾灸神阙穴技术显著提升了临床治愈成效,同时减少了复发的风险,并增强了患儿护理的满意度,方法 具备显著的临床推广潜力。
李霞
关键词:艾灸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
甘草干姜汤治疗中寒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机理初探
2025年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L)为小儿常见病之一,临床有医者用甘草干姜汤治疗中寒型小儿ML且效果优良,但对内在机理尚未进行深入的论述与阐释。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自建库以来至2024年6月19日有关小儿ML与甘草干姜汤相关文献,旨在探讨其机理。从中医角度看,小儿形气未充,脾胃未盛,易感寒冷发病。方中甘草、干姜二药祛寒与温中同施,故此有治疗作用。从现代药理学分析,该病的产生是因为小儿肠壁薄弱且血管较多,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全,感染时易引起症从而导致疾病发生。方中两味药物皆具有抗症、缓解组织损伤的作用,故能从抑制症的角度发挥其疗效。
王子褀邱子健徐冬梅崔鑫蕊王琦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甘草干姜汤伤寒论金匮要略
基于“阴火”理论探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则及验案分析
2025年
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常见儿科疾病,腹痛是该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伴呕吐、发热等。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极大的影响患儿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中医学根据其症状特点归于“腹痛”范畴,常从食积、气滞、湿热、寒邪或脾虚等方面进行论治。本文基于李东垣“阴火”理论,从脾胃、气机升降等角度阐述“阴火”理论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关系,并附上案例一则.
龚进王暴魁
关键词:阴火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论风药
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应用
2025年
目的 分析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ML)的临床价值.方法 共纳入本院收治的60例ML患儿,时间为2022年8月-2024年9月,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基于此,观察组予以中药热奄包治疗,治疗7d,对比两组疗效、主要症状缓解时间;于治疗前、后,对比两组主要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腹部彩超指标.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73.33%)比较,观察组(93.33%)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缓解时间更短(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CRP、PCT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淋巴结横径、纵径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热奄包应用于ML患儿中,可提高疗效,促进患儿症状缓解,减轻症状严重程度,降低性因子水平.
张倩倩吴飒范宴燕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
轻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
2025年
目的观察轻针治疗肝郁脾虚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7—10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儿科和针灸科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且辨证为肝郁脾虚型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0例给予轻针治疗(每周治疗3次),对照组40例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2组均治疗2周。观察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腹痛、腹胀、食欲不振、便秘或便溏)评分、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及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随访1个月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纵径、横径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均<0.05),且试验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腹痛缓解时间、腹痛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80.0%(32/40),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4/38)比31.2%(10/32),P<0.05]。2组患儿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轻针治疗肝郁脾虚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疗效优于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不仅可明显缩短腹痛时间,缩小肠系膜淋巴结,且可有效降低短期复发率。
赵帅孙婷婷罗晓雷马园园颜聪亚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肝郁脾虚型
香砂平胃散联合头孢克肟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效果
2025年
目的:观察香砂平胃散联合头孢克肟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头孢克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香砂平胃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钙卫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34/40),高于对照组的65.0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痛、发热、呕吐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PCT、钙卫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砂平胃散联合头孢克肟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性指标水平和复发率,效果优于单纯头孢克肟治疗。
郭燕燕袁文静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香砂平胃散头孢克肟中医证候积分炎性指标复发率
中药腹痛方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
2025年
目的探讨中药腹痛方联合小儿推拿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六医院收治的120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60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药腹痛方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症状改善时间、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腹痛、盗汗、纳差等中医证候积分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退热、纳差、腹痛与腹泻消退时间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84%(597/604),高于对照组的96.69%(584/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2,P<0.05)。治疗后,研究组淋巴结纵径、横径均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中药腹痛方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促进患儿症状消退,缩小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安全性较高。
普荣斌李璐王雯婷
关键词:小儿推拿肠系膜淋巴结炎
针刺足三里对肠系膜淋巴结炎小鼠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025年
目的基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探讨针刺足三里对肠系膜淋巴结炎小鼠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12只雄性昆明种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并将成功构建肠系膜淋巴结炎模型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足三里组,每组12只。针刺足三里组小鼠接受电针足三里治疗,持续4 d,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则不进行处理。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特征,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实验评估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促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LC3Ⅰ、p62)和MAPK/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 MAPK、p-p38 MAPK、NF-κB p65、p-NF-κB p65)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食量减少、精神萎靡、大便软溏,偶尔出现弓背现象;针刺足三里组小鼠的行为学特征较模型组有所改善。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出现病理学改变,而针刺足三里组的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有所改善。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针刺足三里组则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组织中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LC3Ⅱ/LC3Ⅰ低于空白对照组,p62蛋白相对表达量、p-p38 MAPK/p38 MAPK、p-NF-κB p65/NF-κB p65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足三里组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LC3Ⅱ/LC3Ⅰ高于模型组,p62蛋白相对表达量、p-p38 MAPK/p38 MAPK、p-NF-κB p65/NF-κB p65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通过抑制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减轻肠系膜淋巴结炎小鼠的症反应。
李志新付殿跃焦永波
关键词:针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ΚB肠系膜淋巴结炎炎症反应

相关作者

王玉水
作品数:81被引量:323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市南开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肺炎支原体肺炎 治疗小儿 清肺 中西医结合治疗
崔文成
作品数:78被引量:203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治疗小儿 中医药疗法 儿童 治疗儿童 心肌炎
赵亚娟
作品数:15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南开医院
研究主题:肺炎支原体肺炎 清肺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童
李春晖
作品数:76被引量:39H指数:5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医院
研究主题:静脉瓣 静脉 属支 大隐静脉 颅内血管
孙丽平
作品数:222被引量:1,329H指数:18
供职机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王烈教授 名医经验 国医大师 治疗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