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9篇“ 肠道形态结构“的相关文章
- 全氟辛烷磺酸对斑马鱼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2025年
- 为探究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鱼类的肠道毒性,将雌雄斑马鱼分别暴露于0、1和10 mg/L的PFOS中21d,通过存活率、肠道组织切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斑马鱼肠道形态结构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暴露于10 mg/L PFOS的斑马鱼死亡率明显高于1 mg/L,且对雄鱼的影响大于雌鱼。1 mg/L浓度组雌雄鱼的存活率分别为93.3%和83.3%,而10 mg/L为33.3%和13.3%。1 mg/L PFOS暴露使斑马鱼的肠壁厚度轻微变薄、肠绒毛有破损的现象。10 mg/L浓度组肠壁厚度明显变薄,肠绒毛高度降低、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并伴随严重的溶解现象。PFOS暴露21d后,肠道组织的炎症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0(IL-10),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p53、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Caspase3和p53基因在雄鱼的肠道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鱼(P<0.05)。PFOS暴露显著增加了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改变了肠道菌群结构。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均显著增加,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显著下降。在属水平,PFOS处理增加了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而降低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两个处理组肠道菌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的比值高于对照组。PFOS处理增强了肠道菌群的氨基酸及脂代谢功能,但削弱了聚糖的合成与代谢能力。综上所述,PFOS长期暴露会引起水生动物的肠道结构损伤及微生物菌群失调,进而影响动物的健康。
- 祁校羽徐宏洲龙静菲闫晨阳韩喜盼刘海侠
- 关键词:肠道结构微生物菌群斑马鱼
- 黄芩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2025年
- 文章旨在研究黄芩提取物(Baical Skullcap Root Extract,BSRE)对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将320头健康的28日龄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8栏,每栏10头。分别配制试验1~14 d和15~28 d基础日粮,并分别向每阶段日粮中添加0、60、120和240 mg/kg的BSRE。结果显示,1~14 d,与对照组相比,120 mg/kg的BSRE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10.45%(P<0.05),料肉比显著降低8.62%(P<0.05),240 mg/kg的BSRE组仔猪腹泻率显著提高122.13%(P<0.05);15~28 d,与对照组相比,120 mg/kg的BSRE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3.62%,料肉比显著降低4.27%(P<0.05),腹泻率显著提高51.99%(P<0.05);全期,与对照组相比,120 mg/kg的BSRE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6.31%(P<0.05),料肉比显著降低6.07%(P<0.05),腹泻率显著提高74.53%(P<0.05)。60 mg/kg的BSRE组仔猪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120 mg/kg的BSRE组仔猪血清TNF-α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干扰素-γ(IFN-γ)含量显著提高(P<0.05)。60 mg/kg的BSRE组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及V/C值均显著提高(P<0.05);BSRE对仔猪各肠段隐窝深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60 mg/kg的BSRE能提高仔猪免疫力,改善肠道形态,促进生长发育。
- 赵香菊林景
- 关键词:黄芩提取物仔猪免疫肠道形态
- 血根碱和蒲公英提取物对黄鳝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2025年
- 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血根碱和蒲公英提取物对黄鳝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共选择8 000尾质量为(20±0.1) g的黄鳝,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400尾。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CON组),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 g/kg血根碱(T1组)、3 g/kg蒲公英提取物(T2组)以及1 g/kg血根碱与3 g/kg蒲公英提取物(T3组)。试验期共7周,预试期2周,正试期5周。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的黄鳝增重率、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和肠道增长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CON组相比,各试验组黄鳝血清T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T1、T2组黄鳝血清BUN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T1、T2组黄鳝肠道T-AOC和T-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T3组的黄鳝肠道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与CON组相比,T2组黄鳝小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P<0.05),T1组小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T2和T3组(P<0.05),T1组黄鳝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显著高于CON组和T3组(P<0.05)。综上所述,在饲粮中单独添加血根碱或蒲公英提取物可以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生长性能,同时降低黄鳝血清中BUN与TG的含量,但未能提高黄鳝肠道抗氧化能力。
- 陈靖刘立鹤徐朋涛刘诚傲何来尚宇博于鹏远丁斌鹰
- 关键词:黄鳝肠道健康
- 不同大口黑鲈群体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及菌群组成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大口黑鲈群体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及菌群组成的差异。试验选用4个国内主要大口黑鲈养殖群体:“优鲈3号”[YL3,(18.91±1.54)g]、“优鲈1号”[YL1,(19.54±2.23)g]、台湾群体[CTW,(18.31±1.76)g]与杂交群体(HYB,地方选育种♀×北方亚种♂,(18.80±1.72)g]各180尾,每群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养殖120 d后,对4个大口黑鲈群体的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以及菌群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HYB和CTW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YL1和YL3(P<0.05),且HYB的脏体比、肝体比和饲料系数最低。HYB的肥满度、后肠绒毛宽度以及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群体(P<0.05)。基于16S rRNA测序对肠道菌群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物种差异分析和功能预测发现,大口黑鲈肠道优势菌门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以及放线菌门,肠道鲸杆菌属显著富集于HYB;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以及环境信息处理等功能在HYB中的平均丰度更高;通过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发现,肠道菌群功能与后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群体,HYB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提高,肌肉中各类脂肪酸积累增多,肠道形态结构也得到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有益菌丰度提高。
- 黄仁善钟纯怡张帝强俊陶易凡李岩董亚伦路思琪徐跑
- 关键词: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肠道形态结构肠道菌群
- 生物发酵饲料对肉鸭生长性能、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屏障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文章旨在探究生物发酵饲料对肉鸭生长性能、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屏障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将720只1日龄肉用公鸭随机分为3组,每组10重复,每个重复24只,试验日粮在各阶段基础日粮中添加0%、3%和6%的发酵饲料,试验为期42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3%的发酵饲料组肉鸭的42 d体重显著提高3.48%(P<0.05);添加3%的发酵饲料组肉鸭的22~42 d料重比显著降低4.88%(P<0.05);添加3%的发酵饲料组肉鸭的1~42 d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3.56%(P<0.05);此外,添加0~6%的发酵饲料对各阶段肉鸭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3%~6%的发酵饲料组肉鸭空肠绒毛高度和V/C值显著提高(P<0.05);添加3%和6%的发酵饲料组回肠绒毛高度和V/C值显著提高(P<0.05);此外,日粮添加0%~6%发酵饲料对肉鸭各肠段隐窝深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3%的发酵饲料组肉鸭空肠Occludin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6%的发酵饲料组肉鸭空肠ZO-1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3%的发酵饲料组肉鸭回肠Occludin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此外,0%~6%的发酵饲料对肉鸭空肠和回肠的Claudin-1基因表达、回肠的ZO-1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总之,本试验结果表明,发酵饲料可改善肉鸭肠道形态结构、促进生长,本试验条件下,发酵饲料最适添加量为3%。
- 王明霞林水中张言召
- 关键词:肉鸭发酵饲料肠道形态
- 苜蓿草粉对仔猪生长性能、肠道抗氧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文章旨在探究苜蓿草粉对仔猪生长性能、肠道抗氧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将320只日龄(28±2)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仔猪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分别使用0%、3%、6%和9%的苜蓿草粉替代麸皮为各试验组日粮,试验共计76 d,其中6 d的适应期和70 d的正式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6%和9%的苜蓿草粉组仔猪终末体重显著提高3.2%和3.5%(P<0.05),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3.6%和4.3%(P<0.05),日粮添加9%的苜蓿草粉组仔猪料重比显著降低6.1%(P<0.05);此外,苜蓿草粉对仔猪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6%和9%的苜蓿草粉组仔猪十二指肠GSH-Px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日粮添加苜蓿草粉显著提高仔猪空肠T-AOC能力(P<0.05);补充6%和9%的苜蓿草粉组显著提高仔猪回肠GSH-Px和SOD活性,提高T-AOC能力(P<0.05),此外,日粮添加苜蓿草粉对仔猪十二指肠SOD、CAT活性和T-AOC能力,对空肠GSH-Px、SOD和CAT活性,对回肠CAT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6%和9%的苜蓿草粉组仔猪十二指肠V/C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和9%的苜蓿草粉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和V/C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日粮添加6%的苜蓿草粉组仔猪回肠绒毛高度和V/C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此外,日粮添加苜蓿草粉对仔猪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空肠隐窝深度,回肠隐窝深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添加苜蓿草粉能有效增强仔猪肠道抗氧化性能,改善其肠道结构并促进其生长,在本试验条件下,苜蓿草粉最适替代量6%。
- 李颖任丽萍远永来
- 关键词:苜蓿草粉肠道形态
- 不同类型白羽肉鸡肠道形态结构和消化酶活性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研究旨在比较快大型白羽肉鸡和小型白羽肉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及消化酶活性的差异。试验选取WOD168和沃德188两个品种同批出雏的公雏作为试验对象,在相同条件下饲养。每个品种于7、35和42日龄三个时间点各随机选取8只进行屠宰,采集胰腺和三段小肠组织。结果显示:沃德1887日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高于WOD168(P<0.05),35日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WOD168(P<0.05),42日龄回肠绒毛高度以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显著高于WOD168(P<0.05)。而同一品种35和42日龄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7日龄(P<0.05),此外,35日龄消化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沃德188空肠和回肠脂肪酶活性及回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WOD168(P<0.05),而空肠和回肠α-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WOD168(P<0.05)。由此可见,快大型白羽肉鸡比小型白羽肉鸡拥有更高效的饲料转化率和产肉能力,与其肠黏膜形态结构特点和消化道酶活性上的优势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 勾琴丽刘虹宏李俊英吴桂琴李光奇孙从佼杨宁文超良
- 关键词:消化酶
- 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门冬氨酸鸟氨酸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门冬氨酸鸟氨酸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取180只1日龄雄性黄羽肉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胍基乙酸组饲喂基础饲粮+500 mg/kg的胍基乙酸,门冬氨酸鸟氨酸组饲喂基础饲粮+300 mg/kg的门冬氨酸鸟氨酸。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胍基乙酸组的22~42日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1~42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胍基乙酸组、门冬氨酸鸟氨酸组的肝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胍基乙酸组、门冬氨酸鸟氨酸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门冬氨酸鸟氨酸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胍基乙酸组、门冬氨酸鸟氨酸组的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胍基乙酸组、门冬氨酸鸟氨酸组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胍基乙酸组、门冬氨酸鸟氨酸组的空肠闭锁蛋白(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空肠脂肪酸合成酶(FAS)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门冬氨酸鸟氨酸组的空肠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空肠胃动素(MTL)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饲粮中添加胍基乙酸、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降低黄羽肉鸡肝脏指数,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改善肠道形态结构。
- 闫冰蔡凤英刘汉卿刘来亭张勇马广智王占锋
- 关键词:门冬氨酸鸟氨酸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形态结构
- 维生素B_(12)对产蛋期种鹅繁殖性能、血清生殖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养分表观利用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2024年
-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B_(12)对产蛋期种鹅繁殖性能、血清生殖激素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养分表观利用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择34周龄五龙鹅种鹅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1公4母)。各组饲粮维生素B_(12)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2.5、25.0、37.5、50.0和62.5μ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16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25.0、37.5、50.0、62.5μg/kg组孵化率显著升高(P<0.05);2)25.0、62.5μg/kg组血清促卵泡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37.5μg/kg组血清催乳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3)25.0、37.5、50.0、62.5μg/kg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升高(P<0.05);4)25.0、37.5μg/kg组粗脂肪表观利用率显著升高(P<0.05);5)25.0、37.5μg/kg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升高(P<0.05),25.0、37.5、50.0、62.5μg/kg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维生素B_(12)可以提高产蛋期种鹅孵化率,调节生殖激素含量,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和养分表观利用率,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本试验条件下,产蛋期种鹅饲粮维生素B_(12)适宜添加水平为25.00~42.22μg/kg。
- 谭绍兴王宝维张名爱凡文磊王秉翰孔敏闫慧慧宋佳雪赵宸溪
- 关键词:繁殖性能养分表观利用率肠道形态结构
- 刺糖3种糖分对小鼠免疫调节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 2024年
- 试验旨在探究刺糖3种主要糖分对小鼠的免疫调节及空肠形态的影响。通过水提醇沉法和透析法分别得到刺糖多糖(AHP)、刺糖水溶性小分子糖(AHWS)和刺糖醇溶性小分子糖(AHAS)。选取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NC组)和试验组(AHAS组、AHWS组、AHP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NC组灌胃生理盐水,试验组分别灌胃400 mg/(kg·d)的AHAS、AHWS、AHP,0.4 mL/只,每天1次,连续灌胃14 d。结果显示,AHAS、AHWS和AHP的总糖得率分别为42.40%、8.20%、1.90%。与NC组相比,各试验组小鼠胸腺重量均显著增加(P<0.05),AHAS组和AHP组小鼠脾脏重量、脾脏指数显著提高(P<0.05),AHAS组和AHWS组的胸腺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与NC组相比,各试验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AHAS组和AHP组小鼠空肠绒毛长度、隐绒比显著升高(P<0.05),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小鼠空肠肠道上皮淋巴细胞(IELs)数量均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刺糖中的AHAS、AHWS和AHP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以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改善小鼠肠道形态。
- 吐尔洪·库德热提孜克拉·尼牙孜吐鲁洪江·托乎提巴合塔尔古丽·伊力亚斯巴丽江·木哈希司马义·艾沙郭庆勇赛福丁·阿不拉
- 关键词:免疫调节小鼠
相关作者
- 吴异健

- 作品数:104被引量:206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番鸭呼肠孤病毒 番鸭 呼肠孤病毒感染 呼肠孤病毒 雏番鸭
- 姜慧慧

- 作品数:19被引量:39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番鸭呼肠孤病毒 番鸭 呼肠孤病毒感染 MD 黏膜免疫
- 吴宝成

- 作品数:76被引量:293H指数:11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番鸭呼肠孤病毒 番鸭 呼肠孤病毒 呼肠孤病毒感染 雏番鸭
- 黄一帆

- 作品数:462被引量:1,519H指数:21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超微粉 脾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 免疫抑制小鼠 番鸭
- 李健

- 作品数:260被引量:556H指数:13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超微粉 脾淋巴细胞 三黄鸡 免疫抑制小鼠 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