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2篇“ 胃肠动力紊乱“的相关文章
高原胃肠动力紊乱与便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4年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持续存在的疾病,与原发性、特发性、功能性或许多疾病、药物有关,导致出现排便次数少(每周小于3次)、排便费力、粪便干硬、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直肠堵塞感、需手助排便等临床症状。便秘病因、病理机制复杂,与遗传因素、身心因素、神经因素、激素、胃肠动力等存在相关性,是一种或多种相关病因、病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高原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高原低氧不仅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对于消化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处于低氧环境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进而导致便秘等一系列胃肠疾病的发生。目前高原低氧环境下胃肠动力改变,导致便秘发生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着重论述高原低氧环境下胃肠动力紊乱与便秘发生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杨静静杨爱荣牛琳琳郭静马雪琴
关键词:胃肠动力紊乱便秘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效果探讨
202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100位病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常规治疗组,每组各50人。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主观症状、腹部压痛、肝脾肿大等方面效果显著,胃肠道功能指标明显提升,且影像学检查结果明显改善。此外,在生活质量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身体功能、情绪状态、社交功能及整体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中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此外,在不良反应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常见症状(如头痛、恶心、胃部不适)的发生率远低于西医常规治疗组。结论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患者更具生活质量改善效果与低副作用,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晓英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活质量
中药对胃肠动力紊乱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2年
胃肠动力紊乱是多种胃肠功能失调疾病的总称,症状多样,机制复杂,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造成一定负担。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紊乱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传统中药由于其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多被用来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本文对近年来用于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中药及其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其作用靶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改善胃肠道病理形态及化学物质,包括激素、肽、神经递质等的表达;改善炎症状态;调控胃肠道自主节律细胞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调节代谢通路;改善肠道微生物;调节信号通路。本文的综述将为后续深入研究中药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提供参考,为中药在临床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宫彩霞马骋张华丹杨云梅张勤
关键词:胃肠动力紊乱中药
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中医药早期干预效果观察
2021年
目的:观察中医药早期干预对腹部手术后出现胃肠动力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普外科接收行腹部手术后出现胃肠动力紊乱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方法前提下加用自拟中药灌胃及针灸治疗,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显著小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早期干预对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患者具有较好的恢复胃肠动力作用,值得临床推荐。
丁占林王树成苑维伟
关键词:早期干预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中医药针灸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效果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抽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实验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效果显著,各项指标改善明显,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可在临床推广。
李学龙
关键词: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中西医结合
应用“肠脑互动”思维认识和处置胃肠动力紊乱被引量:6
2019年
胃肠运动紊乱是最早被确认的功能性胃肠病的重要发病机制[1-2]。然而,由于(1)胃肠道各部位运动状态复杂,导致运动紊乱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详;(2)运动紊乱与临床症状之间缺乏有利于药物治疗决策的对应关系;(3)临床上可应用的胃肠动力调节药物的种类有限,药理作用难以实现趋向生理需要的运动状态,致使疗效差强人意等诸多原因,目前如何处置复杂的胃肠运动紊乱,仍然是取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疗效研究突破的主要挑战,尤其是合并精神心理因素的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1,3]。近年来,肠道微生态、“肠脑互动”神经胃肠病学方向的基础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尤其是消化心身整体医学临床实践的积累,使得人们对胃肠动力紊乱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针对胃肠黏膜和神经平滑肌炎性反应、肠道微生态调节以及神经递质调节药物的应用,拓展了胃肠运动紊乱的处置思路,丰富了治疗手段,有效提升了功能性胃肠病的疗效[1]。本文从临床实用角度,就消化道各部位(1)神经支配和生理状态的运动状态;(2)精神心理因素、腔内(物理、化学以及微生态)环境因素影响下,胃肠道运动紊乱的特征;(3)这些运动紊乱的临床联系;(4)消化心身整体医学理念下的药物治疗策略等内容,作简要评述。
陈胜良
关键词:胃肠动力紊乱括约肌十二指肠交感神经兴奋性思维认识
中药对胃肠动力紊乱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胃肠动力紊乱是一类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造成一定负担,研究治疗胃肠紊乱疾病的药物迫在眉睫。多种中国传统中药被用来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本文对近年来用于治疗胃肠动力紊乱疾病的中药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总...
宫彩霞张勤
关键词:胃肠动力紊乱中药
文献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临床效果
2018年
目的研讨腹部手术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术后胃肠动力紊乱的改善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腹部手术的7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对其进行分组(35例/组),Ⅰ组患者按常规西医标准治疗,Ⅱ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评估两组的胃肠动力紊乱改善情况。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术后的肠鸣音、肛门排气及排便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其胃肠动力紊乱症状,促进其术后康复,值得推荐。
吴鹏
关键词:腹部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动力紊乱
重症患者胃肠动力紊乱: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及治疗
重症患者的胃肠动力障碍是ICU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但长期以来为重症医师所忽略。重症患者肠动力紊乱可导致肠内营养不能实施、呕吐、腹泻、腹腔压力增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肠道菌群移位等不良反应,本文对重症患者肠动力异常的机...
李康傅小云
关键词:胃肠动力紊乱ICU胃肠道动力重症患者小肠动力发病机制
文献传递
重症患者胃肠动力紊乱:发病机制、临床评估及治疗被引量:7
2017年
胃肠动力紊乱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可导致肠内营养不能实施、呕吐、腹泻、腹腔压力增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肠道菌群移位等不良反应.胃肠动力紊乱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胃排空障碍、小肠消化间期肠动力紊乱和消化期动力紊乱.引起ICU患者胃肠动力紊乱的原因较为复杂以及临床实施胃肠动力评估颇有困难,这些因素导致了胃肠动力学监测技术并未在临床广泛推广.及时发现和纠正ICU患者胃肠动力紊乱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将对ICU患者胃肠动力紊乱的病因、临床评估和治疗进行综述.
傅小云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相关作者

秦新裕
作品数:448被引量:5,569H指数:3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胃癌 胃肠外科 外科手术 结直肠肿瘤 胃肿瘤
陈胜良
作品数:135被引量:1,048H指数:1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主题: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 功能性胃肠病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傅小云
作品数:62被引量:330H指数:9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ICU 重症患者 预后 重症急性胰腺炎 机械通气患者
徐欣萍
作品数:26被引量:256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缺血性脑卒中 食管 胃肠动力紊乱 尿毒症 首发症状
杨敏
作品数:133被引量:313H指数:11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研究主题:非糜烂性反流病 内脏高敏感性 内脏高敏感 食管酸灌注 胃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