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36篇“ 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相关文章
外伤患者腹部序列CT图像对椎体骨折的评估及椎体序列扫描必要性探讨
2025年
目的对比分析腹部序列CT图像和椎体序列CT图像对外伤患者椎体骨折的诊断效能,探讨外伤患者评估椎体骨折时,在有腹部CT图像的条件下有无增加椎体序列CT扫描的必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腹部序列CT图像和椎体序列图像均有的62例外伤患者资料。由两位放射医师对腹部序列CT图像和椎体序列CT图像分别进行有无骨折骨折轻型或重型、骨折Denis分类的评估。以两位放射医师和一位骨科医师共同评估结果为标准,分别计算两位观察者根据腹部序列图像和椎体序列图像对椎体骨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两位观察者间、腹部序列和椎体序列两组图像之间评估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比较并计算单独腹部序列扫描与腹部序列联合椎体序列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radiation dose,ED)。结果62例患者共发现176个椎体骨折;其中轻型骨折98个,重型骨折78个;根据Denis分类重型骨折包括34个压缩型骨折、23个爆裂型骨折、16个屈曲牵张型骨折和5个骨折脱位。观察者1根据腹部序列图像和椎体序列图像对有无骨折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93.3%和96.0%、特异度分别为99.7%和99.7%、AUC分别为0.973和0.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2根据腹部序列图像和椎体序列图像对有无骨折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93.3%和96.6%、特异度分别为100%和100%、AUC分别为0.974和0.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观察者之间、两组序列图像之间对有无骨折骨折轻型或重型、骨折Denis分类的Kappa分析均显示为几乎完全一致(Kappa值0.968~1.000)。单独腹部序列扫描较腹部序列联合椎体序列扫描ED降低约47.3%。结论腹部序列CT扫描图像对外伤患者椎体骨折的诊断效能及一致性与椎体序列CT图像相当,无须额外椎体
张保朋王道清郭伟陈星
关键词:体层摄影外伤胸腰段椎体骨折
青壮年椎体骨折术后骨丢失和骨代谢及骨密度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青壮年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长期骨丢失、骨代谢及骨密度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1月宁波市鄞州区钱湖医院收治的33例青壮年椎或椎体骨折(无神经功能缺陷)术后要求取内固定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本院门诊33名无椎体骨折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酗酒、吸烟、体育锻炼情况]、生化指标[25-羟维生素D(25-OH-VD)、骨钙素(OC)、β胶原联降解产物(β-CTX)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及血清钙、磷、肌酐]、骨密度。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血清钙、血清磷、肌酐、β-CTX、股骨颈骨密度Z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酗酒占比、吸烟、体育锻炼占比、25-OH-VD水平、椎骨密度Z值低于对照组,PⅠNP、O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壮年创伤性脊柱骨折术后晚期,25-OH-VD水平降低,低椎骨密度与骨代谢转换指标不一定相关,高血清PⅠNP也提示更多的骨转换和成骨增加。
王海王华波郑泉国朱银维张东翁则福
关键词:椎体骨折骨折术后骨代谢骨密度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后凸畸形诊疗指南(2024版)
2024年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TLVF)发生率逐渐增多,多种因素所致的后凸畸形已经成为OTLVF的重要特征且越发受到关注,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迟发性神经损害及矢状面失衡等。目前,老年OTLVF伴后凸畸形的定义和诊断仍不明确,治疗方案较多但争议较大,现有指南或共识对该类骨折伴后凸畸形关注较少。为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脊柱分会椎教育工作组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制订《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后凸畸形诊疗指南(2024版)》,提出18条推荐意见,以规范其临床诊疗。
陈建李青青顾军胡志毅赵书杰黄振飞江涛周炜曹晓建任永信蔡卫华余利鹏眭涛王前唐鹏宇武梦圆马维虎卢旭华刘宏建张忠民周晓中贺宝荣李开南于腾波郭晓东王永祥海涌史建刚徐宝山李危石闫景龙宁广智郭永飞乔之军张峰王福兵陈福杨贾艳周小花彭玉慧凡进殷国勇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脊柱分会腰椎教育工作组《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关键词:脊柱后凸
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内固定治疗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年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内固定治疗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8例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行后路伤椎置钉短节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行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优良率、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椎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椎体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量表(JOA)]、围手术期应激激素[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置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X线透视次数分别为(86.85±12.37)min、(4.29±1.02)min、(91.75±16.29)m L、(13.24±4.07)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05.34±20.83)min、(14.26±2.15)min、(127.56±29.63)mL、(18.64±5.1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3 d,观察组患者的COR、ACTH及NE分别为(734.27±53.21)nmol/L及(586.34±45.66)nmol/L、(20.41±2.14)pmol/L及(14.26±1.43)pmol/L、(562.37±32.15)ng/L及(410.37±29.41)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7.26±68.44)nmol/L及(705.69±50.12)nmol/L、(25.63±2.37)pmol/L及(17.85±1.62)pmol/L、(779.82±40.16)ng/L及(568.94±30.2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后路伤椎置钉短节内固定治疗椎体骨折患者效果明显,可增强椎功能,减轻疼痛,缓解应激,且术后并发症少。
任喜颂杜娟时艳华
关键词:胸腰段椎体骨折应激反应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关节突阻滞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所致远端骶部疼痛的疗效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联合关节突阻滞(facet joint block,FJB)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fracture,OTVF)所致远端骶部疼痛(distal lumbosacral pain,DL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2年1月~2023年7月OTVF伴DLP患者80例。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PVP组[n=40,男7例,女33例,年龄75.2±6.0(65~89)岁]和PVP联合FJB(PVP+FJB)组[n=40,男11例,女29例,年龄76.6±6.6(62~89)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d、1个月、6个月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并完成7.2±2.6个月(3~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和1个月时PVP+FJB组VAS评分及ODI较PVP组均好转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联合FJB治疗OTVF所致DLP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姜嘉伟徐冠华李卫东陈佳佳张金龙洪鸿翔吴春帅崔志明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胸腰段椎体骨折腰骶部疼痛骨质疏松
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椎体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激指标、疼痛程度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SSPI)治疗椎体骨折(TV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TV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28,后路伤椎置钉SSPI治疗)、B组(n=28,跨伤椎SSPI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手术耗时长于B组,卧床时长短于B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失血量多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AVHR)大于B组,Cobb角小于B组(P<0.05)。术后1、3个月,两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A组低于B组(P<0.05)。术后1、3 d,两组的去甲肾上腺素(NE)、肌酸激酶(CK)、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术前,且A组高于B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跨伤椎SSPI相比,后路伤椎置钉SSPI治疗TVF患者可进一步减轻疼痛、提高椎功能、缩短卧床时长,但会略微增加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创伤,延长手术耗时。
薛龙海
关键词:胸腰段椎体骨折应激指标
椎体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中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探讨
2023年
目的:探讨椎体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中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南京梅山医院收治的69例椎体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T技术扫描,观察组患者给予CT三维重建技术扫描进行手术,两组均于术后观察7 d。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运动功能、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及椎体中心高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再次行PVP占比、定位错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两组VAS、椎体中心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arthel、Fugl-Myer及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2.94%,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椎体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升定位准确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可靠。
鞠慧
关键词:胸腰段椎体骨折三维重建技术
椎体骨折术后伤椎“空壳”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椎体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TLF)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伤椎“空壳”形成情况,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观察去除内固定后影像学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明确伤椎“空壳”形...
杨发俊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内固定预后
单轴椎弓根螺钉与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椎体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23年
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椎体骨折,对于此类骨折,目前共识最多的是采用Tlics评分与Load-sharing评分结合评估指导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冶疗[1,2]。对于Tlics评分>4分,Load-sharing评分<7分的骨折,采用后路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3]。但是对于使用单轴椎弓根螺钉或是万向椎弓根螺钉并无统一标准。本次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单轴椎弓根螺钉与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椎体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程杭冲王晨胡灏
关键词:椎弓根钉内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多裂肌
经伤椎置钉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椎体骨折的疗效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折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本院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单纯骨折患者54例,按是否经伤椎置钉分为观察组(经伤椎置钉)、对照组(跨伤椎置钉)。结果:术后3d、6个月,两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两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obb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功能障碍、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伤椎双侧置钉与经伤椎单侧置钉治疗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纯骨折的过程中经伤椎置钉可以更好地恢复及保持患椎AH、Cobb角,维持脊柱生理曲度,避免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的出现,效果确切。
俞飞杨建东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伤椎置钉COBB角

相关作者

吴继彬
作品数:27被引量:156H指数:6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胸腰段椎体骨折 腰椎 胸椎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郝定均
作品数:1,074被引量:3,836H指数:28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主题: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腰椎 手术治疗 胸腰椎
吴东迎
作品数:32被引量:155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椎弓根螺钉 胸腰段椎体骨折 腰椎 胸椎 3D打印
贺宝荣
作品数:597被引量:2,516H指数:27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脊柱骨折 胸椎 椎体成形术 腰椎 外科治疗
刘兵兵
作品数:20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研究主题:胸腰段椎体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硫酸钙 短节段固定 椎旁肌间隙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