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6篇“ 胸腰段骨折脱位“的相关文章
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骨折脱位16例临床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骨折脱位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严重脊柱骨折脱位1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采用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脱位后凸角度的恢复程度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120~180min,平均(146.6±17.7)min;术中出血量200~1000mL,平均(497.2±222.8)mL.所有患者均获得12~48个月随访,平均(21.3±7.6)个月.术前节后凸角14.6~37.6°,平均(21.0±6.0)°;术后4.5~8.2°,平均(6.8±1.1)°;末次随访时5.1~8.5°,平均(6.9±1.0)°.术后节后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术前ASIA分级A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无改善;5例B级患者,2例改善为C级,2例改善为D级,1例恢复为正常;3例C级患者,2例改善为D级,1例恢复至正常;2例D级患者恢复至正常.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经单一后方入路完成严重脊柱骨折脱位的复位、减压及前中柱稳定性重建,操作简单且创伤较小,临床疗效满意.
施政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
跨伤椎长节固定与经伤椎短节固定对骨折脱位型损伤患者疼痛及骨折复位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对比跨伤椎长节固定与经伤椎短节固定治疗骨折脱位型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骨折脱位型损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A组43例,实施经伤椎短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39例,实施跨伤椎长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疼痛变化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同B组比较,明显较少,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同B组比较,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均有下降,A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B组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obb's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Cobb’s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处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经伤椎短节内固定与跨伤椎长节内固定治疗骨折脱位型损伤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经伤椎短节内固定手术创伤更小,操作相对简单,利于术后恢复及疼痛缓解,更值得推广。
王翀曹广如敖俊蔡玉强廖文波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
经椎间孔椎间植骨治疗骨折脱位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2017年
目的本文拟评价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情况。方法将我院2010至2013年收治的42例,完成2年随访的38例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治疗的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手术时间为受伤后17.6h(11~23h),临床结果通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n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与感觉评分,影像学结果通过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对减压范围、椎间植骨融合进行评估,并对其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70±30)min,手术出血(820±110)mL,随访2年ASIA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分别从术前的(77.9±12.2)分、(70.5±7.2)分提高到(90.5±11.8)分、(83.5±9.1)分,椎管占位从术前的(72.8±4.5)%降低到(4.0±2.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CT提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失败病例。围手术期出现脑脊液漏5例,未出现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治疗骨折脱位只需要后路就能够达到环脊髓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临床症状恢复良好,手术安全,围手术期并发症少。
王文涛段琨王欣文刘团江吴起宁郝定均刘继军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脱位手术并发症
后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22例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一期经后路复位、椎体次全切加椎间支撑植骨术治疗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2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骨科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骨折脱位共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2~53岁,平均38.3岁。比较术前、术后后凸Cobb角,测量椎管容积率、伤椎高度以及随访神经功能分级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手术时间180~300min,术中出血量800~2800m L。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2个月。植骨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恢复明显,Cobb角:术前(24.2±2.8)°,术后6个月为(5.8±0.6)°,P<0.01。椎管容积率:术前(47.05±5.47)%,术后6个月为(98.23±0.98)%,P<0.01。结论经后路复位椎体次全切除可以很好恢复椎管容积及Cobb角,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椎间支撑植骨融合,脊柱稳定性好,骨性融合率高,虽然术中出血相对较多,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但目前是治疗骨折脱位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刘登均李克俭贺小兵王明贵殷浩王海李争艳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脱位后路椎体切除植骨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分析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73例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经1年随访,对比内固定前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其中,I期愈合61例;73例患者内固定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均高于内固定前(P<0.05);73例患者内固定后Cobb角度小于内固定前(P<0.05);73例患者内固定前A级脊髓损伤8例略多于内固定后的7例(P>0.05);73例患者内固前后B级、C级、D级和E级脊髓损伤所占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骨折脱位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患者病椎高度,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王高猛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脱位
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法治疗骨折脱位的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2例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对比实施内固定前后及随访1年后脊柱损伤、骨折复位的恢复情况,Cobb角、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矢状位指数、楔变指数、VAS评分。结果:各时期A级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B-E级中,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相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访1年与治疗后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缘高度在治疗前后、随访1年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缘高度、Cobb角在治疗后、随访1年中与治疗前相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前缘高度、Cobb角在治疗后、随访1年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年矢状位指数、楔变指数、VAS评分与治疗前相较,呈显著差异(P<0.01),但随访1年与治疗后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脱位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曹泽严飞赵科平王黎明沙卫平张兴祥王卫国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
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体会
2015年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总结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11年7月-2014年6月收治骨折脱位患者35例,其中行前路减压复位固定术3例,后路椎弓根内固定30例,前后路同时手术2例。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椎体间脱位完全复位33例(94.3%);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恢复正常32例(91.4%);术后随访,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折脱位患者而言,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能够使骨折脱位恢复正常,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赵爱彬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脱位手术方案
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脱位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骨折脱位患者120例,均采用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手术前、手术后3d、手术后1年患者脊髓神经损伤程度、骨折复位、疼痛程度、背残障功能。【结果】术后3d、术后1年脊髓神经损伤B级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手术前,C~E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但术后3d与术后1年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术后1年患者Cobb角显著低于手术前,椎体恢复度、椎体前缘高度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手术前后各时椎体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术后1年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e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D评分均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其中术后1年患者VAS、ODI评分亦显著低于术后3d(P〈0.05)。【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能够显著改善骨折脱位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促进骨折复位,值得临床推广。
杨贤玉张长江李来好李洪珂潘登王鹏程
关键词:骨螺丝胸椎生物力学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内固定术即时及随访12个月时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病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的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0例骨折脱位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内固定后即时、随访12个月时,病椎的前后缘高度百分比较内固定前明显提高(P<0.01),Cobb角较内固定前明显降低(P<0.01),而内固定后即时与随访12个月比较,病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前脊髓损伤主要分布于B级和C级,内固定后即时、随访12个月时主要分布于D级和E级,内固定后即时、随访12个月时脊髓损伤分布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内固定后即时与随访12个月时的脊髓损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能有效地恢复病椎的高度,促进受损脊髓神经的功能,且疗效稳定,值得临床借鉴。
张沁昕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脱位脊髓损伤
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力学变化被引量:13
2014年
背景:对于椎体爆裂性或粉碎性骨折,临床多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螺钉置入内固定。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脱位后脊柱的生物与力学变化。方法:骨折脱位的患者46例,给予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采用Frankel功能分类法评估脊髓损伤的分级,各时期A级所占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B-E级与内固定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等指标评估骨折复位情况,各时期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螺钉置入内固定后当时及随访1年后的前缘高度、Cobb角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内固定后当时与随访1年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针对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椎弓根置入内固定系统治疗,有利于骨折复位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邓海涛王清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脱位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骨折脱位COBB角

相关作者

刘建华
作品数:36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固定 截瘫 外科手术 胸腰椎 内固定治疗
吕德成
作品数:194被引量:1,212H指数:17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骨折 内固定 疗效分析 急性脊髓损伤
盛伟斌
作品数:344被引量:1,082H指数:15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后路 脊柱融合术 脊柱
孙康
作品数:170被引量:1,228H指数:17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骨关节炎 肌腱 膝关节
唐炜东
作品数:19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青海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截瘫 胸腰椎骨折 外科手术 腰椎 胸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