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29篇“ 脑室外引流“的相关文章
- 一种脑室外引流术三维立体定位穿刺装置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脑室外引流术三维立体定位穿刺装置,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固定架,固定架上设置有定位机构和限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铰接设置有弧形架,弧形架上设置有滑动块,滑动块上设置有定位件;弧形架上设...
- 李传玉韦翠翠栗学玉黄海能黄华东罗琨祥韦世银谭荣陈家兴陈远彪潘朝杰张家源
- 一种可视化脑室外引流穿刺针芯及一次性引流套管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视化脑室外引流穿刺针芯及一次性引流套管,涉及医疗器材领域。可视化脑室外引流穿刺针芯包括探针杆,所述探针杆顶端设置有摄像头座,所述摄像头座工作端覆盖有透镜,所述摄像头座内整合设置有针孔摄像头和用于照明...
- 韩玉庆姚旺张涛许阳阳
- 尿激酶不同灌注方式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后的治疗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尿激酶不同灌注方式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收住的93例行双侧脑室外引流的脑室铸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尿激酶灌注方式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2万单位尿激酶每天灌注同一侧,一天一次,共两次,每次脑室内保留2 h;观察组2万单位尿激酶交替灌注,一天一次,共两次,每次脑室内保留2 h。两组均治疗2 d。对比两组患者血肿消散体积及颅内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血肿消散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6.419,P<0.05),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1,P>0.05)。结论尿激酶脑室内交替灌注对双侧脑室外引流比较合适。
- 王黎云黄杭斌李谷周晶
- 关键词:尿激酶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
- 长程皮下隧道及常规脑室外引流术后感染率比较及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长程皮下隧道脑室外引流(long tunneled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LTEVD)与常规脑室外引流(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EVD)术后颅内感染率的差异,并分析患者颅内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疾病中心收治的45例实施脑室外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行LTEVD治疗(LTEVD组),32例行常规EVD治疗(EVD组)。记录2组的一般资料、术后引流管并发症及术后管理等,探讨其对降低颅内感染率的效果,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10)及非感染组(n=35),分析临床资料探讨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LTEVD组引流管置管天数继发感染率为2.40‰(1/417),低于EVD组引流管置管天数继发感染率27.19‰(9/331)(P=0.009)。LTEVD组置管时间14~85 d[27.00(22.50,36.50)d]长于EVD组置管时间8~22 d[9.00(8.00,11.50)d](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取样次数是脑室外引流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LTEVD治疗是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LTEVD较传统EVD可安全延长置管时间并降低脑室外引流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使用LTEVD术式、降低脑脊液采样频率可以减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
- 王垲王雨涛沈光建冀建文程塞宇张云东
- 关键词:脑脊髓液分流术导管相关感染
- 一种调节脑室外引流袋高度的装置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调节脑室外引流袋高度的装置,包括立杆,所述立杆上开设有前滑槽,所述前滑槽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一侧设有夹块,所述夹块上螺纹连接有压杆,所述立杆底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杆,所述固定...
- 韩冰谢俊清崔莹莹闫永芳杜娟
- 规范化早期活动流程在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外引流患者中的应用
- 2025年
- 探析规范化早期活动流程于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实施脑室外引流患者中的实施效益。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4月在河北省深州市医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实施脑室外引流的患者100名,通过随机分组策略,将这些患者均等分配至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50名患者。参照组接受脑室外引流后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遵循规范化早期活动流程。通过组建专门团队、规划具体行动方案、彻底评估病患状况、进行系统性培训以及执行标准护理流程等策略,能够有效地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干预。审视并记载两组病患的康复进程,具体涵盖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长、脑室外引流的实施时间、重症监护室的住院周期以及总住院时间,并同时关注并发症的出现,如重症监护室内的谵妄状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脑室外引流、ICU住院及整体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统计学分析揭示显著性差异(P<0.05)。于并发症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然两组患者于ICU谵妄发生率间未见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结论 规范化早期活动流程在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接受脑室外引流的患者中展现出显著效果,不仅有效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还大幅降低了并发症的出现概率,这一创新实践值得在临床领域广泛采纳与应用。
- 常美者卢红柳吴涛李肖李童
- 关键词: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外引流并发症
- 脑室外引流系统和外引流-传感组件
- 本实用新型涉及脑室外引流系统和外引流‑传感组件。该外引流‑传感组件配置成接收来自患者脑室的外引流流体并对其进行感测,并且将感测的数据和/或信号传输给外引流监测设备,所述外引流‑传感组件包括:底座;构造成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
- 何文文平
- 颅内压监护下脑室外引流联合腰椎穿刺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护下脑室外引流(EVD)联合腰椎穿刺(以下简称腰穿)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抽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在临沂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合并tSAH患者94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常规组予以甘露醇降颅压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ICP监测下行EVD联合腰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蛛网膜下腔淤血消失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甘露醇用量少于常规组,脑脊液压力恢复用时和脑脊液转为清亮用时均短于常规组(P均<0.05)。治疗后3 d,研究组蛛网膜下腔淤血消失19例(40.43%,19/47),多于常规组的10例(21.27%,10/47),P<0.05;治疗后7 d,研究组淤血消失45例(95.74%,45/47),多于常规组的37例(78.72%,37/47),P<0.05。治疗后5、10 d,两组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52%,4/47)低于常规组(25.53%,12/47),P<0.05。结论ICP监护下行EVD联合腰穿治疗颅脑损伤合并tSAH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其能减少甘露醇用量,缩短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加速蛛网膜下腔淤血消失,提高GCS评分,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杨培中刘永博刘向东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损伤脑室外引流颅内压腰椎穿刺
- 一种新型脑室外引流固定装置
- 一种新型脑室外引流固定装置,包括安装在活动床头侧边上的固定座、前后滑动连接在固定座上的安装座、转动连接在安装座上的伸缩杆以及安装在伸缩杆上并通过伸缩杆进行高度调节的挂钩,伸缩杆下端设有安装在地面上的竖直定位座,伸缩杆上下...
- 王燕锋陈君霞吕雅飞
- 智能化的脑室外引流系统和外引流监测设备
-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化的脑室外引流系统和外引流监测设备。该外引流监测设备包括: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显示屏,用于显示监测信息;设置在所述主体正面的接口座,其配置成用于与外引流‑传感组件的底座连接;安装在所述主体正面的翻盖...
- 文平何文曹鑫伟
相关作者
- 郭国炳

- 作品数:66被引量:218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研究主题:颅脑损伤 预后 脑积水 脑室内出血 复发
- 冯华

- 作品数:780被引量:1,88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显微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脊髓损伤
- 张齐龙

- 作品数:112被引量:265H指数:9
- 供职机构:江西省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结核性脑膜炎 脑膜炎 脑积水 隐球菌性脑膜炎 破伤风
- 赵宪林

- 作品数:69被引量:241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研究主题:脑出血 CT监视 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高血压脑出血 YL-1型
- 袁先厚

- 作品数:309被引量:1,395H指数:16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研究主题:胶质瘤 脑胶质瘤 人脑胶质瘤 预后 神经胶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