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6篇“ 脑池“的相关文章
神经内镜在颅内广泛多表皮样囊肿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颅内广泛多表皮样囊肿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颅内广泛多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联合颞下入路。观察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及头颅MRI弥散成像。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12例(80.0%),近全切除2例(13.3%),部分切除1例(6.7%)。术后并发症包括复视2例,同侧瞳孔散大1例,无菌性膜炎1例,术区皮下积液1例。术后随访6~58个月,平均(30.5±16.0)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全切患者未见肿瘤复发,2例近全切和1例部分切除患者肿瘤未见明显增长。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技术能够提高颅内广泛多表皮样囊肿的全切率,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逆行”第三室底造瘘术安全可行。
李彦东朱国华更·党木仁加甫吴昊麦麦提力·米吉提
关键词:神经内镜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积血清除术后病人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积血清除术后病人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9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清除组(134例)和未清除组(63例)。未清除组予以动脉夹闭治疗,清除组在动脉夹闭治疗后进行积血清除,治疗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血管痉挛发生率及预后情况。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截至随访日期2020年2月5日,19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失访17例,其中清除组7例,未清除组10例,共180例病人完成随访。72例病人预后不良作为预后不良组,其余10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预后良好组。治疗后,清除组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4.09%(56/127)低于未清除组的60.38%(3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4.65%(44/127)低于未清除组的52.83%(2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年龄、颅内压、脊液循环压力、灌注压、治疗方案、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血清除(OR=0.041)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血管痉挛(OR=21.838)、高脊液循环(OR=1.067)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积血清除术后病人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4.09%;积血清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血管痉挛、高脊液循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幸文利何泽元谭关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预后
造瘘术的理论基础与其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2024年
水肿和积水是神经外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往往造成颅内压(ICP)不同程度升高,严重者需要进行去骨瓣减压术或分流手术治疗。造瘘术是应用在显微开颅手术过程中的一项旨在降低ICP并改善脊液(CSF)循环的技术,术中通过打开颅底的释放CSF,可使ICP显著下降,减轻继发性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去骨瓣减压,降低分流依赖性积水的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该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典的CSF循环理论和胶质淋巴系统理论,应用价值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文献从宏观及微观理论出发,对造瘘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并就该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陈泽上(综述)陈岩程慧冉(综述)杨利军
关键词:脑脊液循环神经外科
造瘘术与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损伤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韩唐睿
出血应用内血肿清除术联合造瘘术与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对比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所研究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指标,探究造瘘术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在出血患者中的预后疗效及其对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1月到2022年11月接...
袁也
关键词: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血肿周围水肿
造瘘术治疗颅内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
2023年
目的探讨造瘘术治疗颅内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57例颅内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27)与对照组(n=30)。对照组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造瘘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和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脱水药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病死率。结果两组颅内压及GCS评分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各时点颅内压均低于术前(P<0.05),而术后2、3d均高于术后1d,且术后3d高于术后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点GCS评分均高于前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颅内压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各时点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脱水药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感染、积水发生率及6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造瘘术治疗颅内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效果确切,可控制引流脊液,有效降低颅内压,缩短ICU入住时间,减少脱水用药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曾晓华杨艳华熊叶揭南辉聂艳良钟富军
关键词: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造瘘术及控制性引流对重型颅损伤后颅内压的影响
2023年
探究造瘘术及控制性引流在重型颅损伤应用中对控制颅内压的价值。方法 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收治重型颅损伤患者60例开展平行比对,遵循患方意愿及不同治疗方式分组,骨瓣组30例,实施骨瓣减压控制术,造瘘+引流组30例,在骨瓣组基础上实施造瘘术及控制性引流治疗,观察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结果 造瘘+引流组术后2、6、12hICP值略低于骨瓣组,造瘘+引流组术后2h、6h、12h GCS评分略高于骨瓣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造瘘+引流组术后1、2、3、5dICP值低于骨瓣组,术后1、2dGCS评分与骨瓣组无差异,术后3、5dGCS评分高于骨瓣组(P<0.05);造瘘+引流组术后3个月、6个月GCS评分高于骨瓣组,改良Rankin等级低于骨瓣组,统计值(P<0.05)。结论 重型颅损伤采用造瘘术及控制性引流,短期控制颅内压,改善昏迷症状,有助于疾病预后,具有可行性。
朴金伟郑攀张卫东杨忠庆崔亚辉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
CT造影与核磁水成像对脊液鼻漏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估术前CT造影(CTC)与头颅核磁共振水成像(MRH)对脊液鼻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年10月—2022年1月收治的确诊为脊液鼻漏且同时完成术前HRCT、CTC以及MRH检查的38例患者资料,结合术中发现的漏口位置比较其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38例脊液鼻漏患者中,HRCT、CTC、头颅MRH检查发现漏口的比率分别为31.58%、89.47%和60.53%,CTC的准确率高于MRH(χ^(2)=8.49,P=0.007),MRH的准确率高于HRCT(χ^(2)=6.41,P=0.01)。按脊液鼻漏漏口的发生部位进行亚组分析,脊液鼻漏漏口位于筛窦者中,CTC(80.95%vs.14.29%,P<0.01)与MRH(52.38%vs.14.29%,P=0.02)对漏口定位的准确率均显著高于HRCT,然而CTC与MRH之间的定位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在脊液鼻漏漏口位于蝶窦者中,CTC对漏口定位的准确率显著高于MRH(100.00%vs.61.54%,P=0.04)与HRCT(100.00%vs.53.85%,P<0.01),然而MRH与HRCT之间的定位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在脊液鼻漏漏口位于额窦者中,CTC、MRH以及HRCT之间对漏口定位的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HRCT未能发现脊液鼻漏漏口的26例患者中,CTC与MRH对漏口定位的准确率分别为84.62%和5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9,P=0.06)。结论: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综合运用对脊液鼻漏的正确治疗及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TC与MRH可提高对脊液鼻漏漏口定位诊断的准确率。
卢醒翟翔李海艳杨潇杭伟刘钢
关键词:CT脑池造影脑脊液鼻漏
造瘘术联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颅高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记录并统计分析颅高压患者预后指标、并发症情况的差异,探讨造瘘术联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与单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在颅高压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
郭海星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术
造瘘术及脊液引流治疗重型颅损伤的临床疗效
2022年
目的探讨造瘘术及脊液引流治疗重型颅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新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重型颅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组(n=23)和实验组(n=24)。常规组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造瘘术及脊液引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术后不同时间颅内压、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常规组的69.57%(P<0.05)。实验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1、6、12 h,实验组颅内压均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GO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低于常规组的34.78%(P<0.05)。结论造瘘术及脊液引流治疗重型颅损伤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利于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余军陈新成孟伟吴自成
关键词:脑脊液引流重型颅脑损伤

相关作者

柳澄
作品数:465被引量:2,838H指数:25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CT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于富华
作品数:52被引量:246H指数:9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脑池 X线计算机 脊髓空洞症 MRI
梁长虎
作品数:65被引量:282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脑池
武乐斌
作品数:308被引量:1,846H指数:20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 体层摄影术 MRI
漆松涛
作品数:950被引量:3,890H指数:26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研究主题:颅咽管瘤 手术治疗 神经内镜 松果体区肿瘤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