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75篇“ 脑转移癌“的相关文章
- 放射性脑坏死与脑转移癌复发的临床鉴别1例报道
- 2024年
- 放射性脑坏死(RN)是接受电离辐射后出现的脑部损伤,是脑转移瘤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后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RN可起病于电离辐射后的任何时间,脑转移瘤放疗后RN的1年累计发生率可高达5%~25%,但RN的临床特征与放影像学改变很难与肿瘤生长相鉴别。本文总结1例RN患者的诊疗经过,现报道如下。
- 沈婷谢鹏窦郁侯小明乔慧
- 关键词:脑转移瘤放射性脑坏死脑转移癌影像学改变脑部损伤
- 脑转移癌的发病机制及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脑转移癌属于继发性恶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于脑转移癌的研究日益重视。目前临床上对于脑转移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因此探究脑转移癌的发病机制,根据该病的发病机制采用个性化性的治疗方案,可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于脑转移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脑转移癌,其中放射治疗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脑转移癌的发病机制,并对该病的放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脑转移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王立东
- 关键词:脑转移癌发病机制
- 免疫治疗在脑转移癌中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肿瘤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全球约1/6的死亡是由肿瘤引起,其中,肿瘤细胞发生转移以及由此引发的多种并发症是大多数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比于向外周器官的转移,肿瘤细胞的脑转移往往预示着更短的生存期。由于血脑屏障和脑微环境的特殊性,传统方法对颅内肿瘤细胞难以发挥治疗作用。因此,肿瘤细胞的脑转移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难点。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疗法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免疫细胞疗法和肿瘤疫苗的突破,为脑转移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临床对于肿瘤免疫药物用于脑转移癌患者的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就免疫疗法在脑转移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免疫疗法在脑转移癌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王祎蕾李袁飞
- 关键词:脑转移癌免疫治疗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
- 脑转移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局部控制和不良反应观察
- 背景与目的:脑转移瘤(Brain metastases,BM)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20%-40%。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其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脑转移瘤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
- 张文超
- 关键词: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预后影响因素
- 一种构建脑转移癌动物模型的装置及其在医药中的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构建脑转移癌动物模型的装置及其在医药中的用途,本发明首次构建了一种更符合人体正常生理特征的颈内动脉注射脑转移癌小鼠模型,相对于目前本领域报道的脑转移癌动物模型而言,本发明中通过该装置构建得到的脑转移癌动物...
- 管修东赵璟妍贾旺原林皓张猿
- 多发脑转移癌单等中心放疗靶区位置偏差与靶区间距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多发脑转移癌单等中心放射治疗多发病灶的可行性,并分析靶区位置偏差与肿瘤之间距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37例多发脑转移癌患者,病灶均为2个,治疗前行锥形束CT扫描,与定位CT配准后分别测量X、Y、Z 3个方向上靶区位置的偏差,并将所有患者按病灶间的距离分为病灶距离<3 cm、3~6 cm、>6 cm 3组。分别统计每个靶区相对定位CT的位置偏差,采用Pearson法分析病灶距离与靶区位置偏差的相关性。结果随着靶区间距离在X方向上的增大,3组患者在Y方向上的靶区位置偏差在1 mm范围内的比例逐渐减少,Z方向上偏差在1~2 mm范围内的比例逐渐减少。随着靶区间距离在Y方向上的增大,3组患者在X方向上的靶区位置偏差在1 mm范围内的比例逐渐减少。随着靶区间距离在Z方向上增大,3组患者在Z方向上的靶区位置偏差在1 mm范围内的比例逐渐减少。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靶区间距离与靶区位置偏差无关,并且所有误差均在3 mm范围内,未发生脱靶。结论利用单等中心治疗多发脑转移癌,靶区之间距离的增大并不会导致靶区位置偏差增大,精度可以达到临床需求。
- 孙晓欢王伟王中飞肖锋
- 西藏地区脑转移癌临床病理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藏族患者经病理确诊脑转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20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全部脑转移性肿瘤病例,收集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13例为脑转移癌。全部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辅助诊断及分型。结果13例脑转移癌病例,年龄26~62岁,男女比例9∶4,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部分伴恶心、呕吐。4例既往有肿瘤病史,9例既往无肿瘤病史,其中7例发现脑占位同时发现其他脏器占位。10例能查到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11例有原发灶(8例原发灶为肺,4例为腺癌,3例为小细胞癌,1例为鳞癌;1例为肾盂、尿路上皮癌;1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为子宫绒毛膜癌);2例原发灶不明(1例为小细胞癌,1例为腺癌)。结论西藏地区脑转移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数病例无既往肿瘤史,以脑转移病灶为首发部位,最多见的原发部位为肺,个别病例原发灶不明。脑转移癌以多灶常见,其中大脑半球受累最多见。对于年龄较大的多发性脑占位患者需警惕转移癌的可能。
- 达珍霍真罗含欢廖瑞倩王倩
- 关键词:转移癌临床病理
- 一种脑转移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医药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脑转移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医药用途,本发明首次构建了一种更符合人体正常生理特征的颈内动脉注射脑转移癌小鼠模型,相对于目前本领域报道的脑转移癌动物模型而言,本发明中通过该方法构建得到的脑转移癌动物模型更...
- 管修东赵璟妍贾旺原林皓张猿
- 文献传递
- 蛋白质组学在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20年
- 蛋白质组学是在蛋白质、蛋白质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是继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之后生物系统研究的一大进步,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在生物学,特别是在医学中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仅把蛋白质组学背景及其在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陈寒春解祥通虞政权王之敏黄强
-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脑胶质瘤脑转移癌
- Varian 23EX型直线加速器行全脑放射治疗联合尼莫司丁对脑转移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Varian 23EX型直线加速器行全脑放射治疗联合尼莫司丁对脑转移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0例脑转移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Varian 23EX型直线加速器行全脑放射治疗联合尼莫司丁治疗,对照组采取Varian 23EX型直线加速器行全脑放射治疗,应用卡氏功能量表(KPS)评分,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间的差异,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和影响预后的多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生存率和无瘤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1,t=6.497;P<0.05);对120例患者的随访中,患者生存51例,死亡69例,预后多因素分析中患者的年龄、KPS评分、脑转移时间、治疗方式及脑转移体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41,x^2=24.780,x^2=9.212,x^2=52.212,x^2=6.591;P<0.05);患者的年龄、KPS评分、脑转移时间、治疗方式、脑转移体积与不良预后呈现正相关(r=0.380,r=0.457,r=0.556,r=0.516,r=0.716;P<0.05)。结论:采用Varian 23EX型直线加速器行全脑放射治疗联合尼莫司丁对脑转移癌患者疗效显著,患者的年龄、KPS评分、脑转移时间、治疗方式及脑转移体积均为其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春盛杨士杰王莹莹左灵
- 关键词: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
相关作者
- 王瑞林

- 作品数:44被引量:117H指数:7
- 供职机构:唐山工人医院
- 研究主题:脑转移癌 非小细胞肺癌 吉西他滨 同步化疗 血脑屏障
- 宋文广

- 作品数:64被引量:201H指数:8
- 供职机构:唐山工人医院
- 研究主题:脑转移癌 脑肿瘤 血脑屏障 羟基喜树碱 肺癌脑转移
- 陈红

- 作品数:66被引量:217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非小细胞肺癌 吉非替尼 脑转移癌 同步化疗治疗 羟基喜树碱
- 程怀东

- 作品数:99被引量:33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前瞻性记忆 记忆 化疗 乳腺癌 化疗后
- 陈振东

- 作品数:269被引量:1,208H指数:17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肿瘤 生活质量 药物疗法 化疗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