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25篇“ 腐解特征“的相关文章
- 不同装袋量下麦秆和毛叶苕子混合腐解特征
- 2024年
- 掌握不同装袋量下麦秆、毛叶苕子混合的腐解过程,对青海东部农业区秸秆还田和培肥土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尼龙袋填埋试验,设置物料类型和装袋量两个因素,完全随机组合共9个处理。物料类型设麦秆(W)、毛叶苕子(H)、混合物料(WH)3个水平,装袋量设16、28、44 g 3个水平,研究3种物料类型在不同装袋量下的腐解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有机物料腐解呈现前期快-中期慢-后期加快的变化规律,至腐解结束,物料类型对累计腐解率有显著影响(P<0.05),麦秆、毛叶苕子、混合物料的累计腐解率平均为45.27%、76.75%、62.25%,表现为毛叶苕子>混合物料>麦秆。装袋量对累计腐解率有显著影响(P<0.05),装袋量分别为16、28、44 g时,平均累计腐解率分别为62.84%、63.32%、58.11%,装袋量28 g下腐解最快。双库指数衰减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物料腐解过程中腐解残留率与积温的关系,方程的决定系数均>0.88,预测腐解残留率与实测腐解残留率的MPE、RMSE、nRMSE分别为8%、2.47、7.85%。麦秆、毛叶苕子和混合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平均分别为54.05%、31.32%、41.90%。物料混合显著提高了干物质量的易分解比例(P<0.01),装袋量为16、28、44 g时,混合效应值分别提高了13.27%、15.06%、8.61%,装袋量为28 g时混合效应最高。物料混合显著提高了干物质易分解比例,腐解速率加快。麦秆和毛叶苕子混合能加快物料的腐解,当装袋量为28 g时(相当于麦秆、毛叶苕子还田量分别为5490、3393 kg·hm^(-2))效果最好,该研究结果可为青海东部农业区秸秆还田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 刘婷宋明丹韩梅梁鑫宇李正鹏
- 关键词:有机物料腐解规律
- 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究华北平原麦玉轮作区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管理下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分析秸秆旋耕还田(RT)和深翻还田(DT)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和180 kg/hm^(2)(N1)、240 kg/hm^(2)(N2)和30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双因素下秸秆腐解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先快后慢、最后趋于停滞的变化特征,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秸秆腐解特征,其中DT处理秸秆腐解率显著高于RT处理,提高幅度为4.36%~6.25%,在秸秆腐解前期秸秆腐解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生育后期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两因素对秸秆碳累积释放量有交互作用,RT处理下N1更有利于秸秆碳释放,但DT处理下N2更有利于秸秆碳释放;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具有交互效应,0~20 cm土层RT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小麦生育期均显著高于DT处理,且随施氮量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呈上升趋势,在20~40 cm土层表现相反。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且对小麦产量具有交互效应,DT处理小麦产量较RT处理两年分别提高4.26%和3.41%,在RT处理下N1施氮量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但在DT处理下N2和N3处理更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因此,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240 kg/hm^(2)的农田管理措施可以促进秸秆腐解转化及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并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旋耕还田配施氮180 kg/hm^(2)时,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并提高小麦产量。
- 李泽毅马玉洁付鑫彭正萍李旭
- 关键词:还田方式秸秆腐解土壤有机碳小麦产量
- 东北黑土区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腐解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 2024年
- 有机物料高效还田是培肥黑土的重要途径,有机物料自身性质和腐解过程中的温度是影响有机物料腐解的关键要素。寒地黑土区不同种类有机物料的动态腐解过程及腐解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少。该研究通过在东北黑土区不同积温地点布设不同种类有机物料腐解田间联网试验,研究有机物料的动态腐解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有机物料自身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秸秆的碳氮比最高,有机肥最低,腐解指数变化趋势与碳氮比相反。2)经过720 d的腐解,6种有机物料的累积腐解率和累积释碳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带性变化规律。在积温较高的夏、秋季节累积腐解率和累积释碳率高于积温较低的春、冬季节;试验地点积温越高,累积腐解率和累积释碳率越大,从积温最低的黑河到积温最高的昌图,累积腐解率和累积释碳率分别增加了15.8%~41.0%和47.8%~114.0%。不同有机物料的累积腐解率表现为作物秸秆>菌糠>畜禽粪便,累积释碳率与之相反。3)有机物料腐解的同时发生碳释放和氮富集过程,除海伦和黑河地区玉米和水稻秸秆经过720 d的腐解后碳氮比未降至25以下外,其余处理碳氮比均低于25,腐解效果较好。腐解残留率衰减方程可较好的拟合了有机物料的腐解过程,作物秸秆的腐解速率常数k(0.23~0.25)显著高于木耳菌糠(0.15)和畜禽粪便(0.08~0.13)(P<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有机物料自身性质对腐解特征的贡献率高于试验地点的积温、腐解时间和土壤性质,是影响有机物料腐解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 雷琬莹滕培基王博李佳垚李娜
- 关键词:有机物料腐解特征东北黑土区
- 还田方式对绿肥油菜腐解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明确果园绿肥在不同机械方式还田后腐解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南疆果园绿肥短期内高效还田、充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在南疆香梨园行间种植油菜绿肥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处理(3种机械还田方式):旋耕机浅旋还田(T1-t1)、正常旋耕还田(T2-t2)、绿肥粉碎旋耕一体机还田(T3-t3)和1个对照(CK),探究不同还田方式下油菜的腐解、养分变化特征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还田处理下油菜的腐解特征和碳氮的释放规律相似,整体都表现为前期快、后期逐渐缓慢的趋势,其中t3处理相较其他处理更有利于油菜的腐解及养分的释放,且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相关规律;3种还田方式下土壤pH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余指标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各指标相较第0 d增降幅度大小依次为速效钾>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pH值,T1、T2、T3处理下土壤各指标均与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T3处理下土壤各指标增降幅度较为明显,且整个试验期内3个处理下土壤各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说明,在短期内T3-t3的还田方式下油菜的腐解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其他两个处理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作为南疆果园绿肥高效还田的主要机械还田方式。
- 王贞元徐志辉赵劲飞韩苏建张全忠席琳乔廖结安刘新英刘新英
- 关键词:绿肥油菜还田方式腐解特征土壤性状
- 红外光谱结合热重法对3种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的分析
- 2024年
- 【目的】通过模拟试验明确3种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的物质结构变化规律,为烟田秸秆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烟草、油菜和水稻3种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模拟腐解180 d,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热重(TG)分析研究3种作物秸秆在干湿交替和淹水2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腐解特性差异。【结果】3种作物秸秆在180d时腐解率达55.69%~69.39%,表现为水稻秸秆>油菜秸秆>烟草秸秆;同一秸秆在2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腐解率表现为干湿交替处理>淹水处理,但差异较小。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3种作物秸秆的官能团组成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3420、2920、1640、1380、1050和610 cm^(-1)处共有吸收峰,但在某些特征吸收峰和吸收峰相对强度呈现差异,表明这些吸收峰所对应的物质及含量有所不同。烟草秸秆的1640 cm^(-1)/2920cm^(-1)和1640 cm^(-1)/1050cm^(-1)相对强度比值最大,芳香族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随着腐解的进行,3种作物秸秆红外光谱吸收峰及其相对强度发生变化,碳水化合物、酰胺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逐步分解,生成了碳酸盐、铵盐、硝酸盐和羧酸盐等,水稻秸秆中元素硅逐步释放形成二氧化硅和硅酸盐。TG分析显示,3种作物秸秆TG-微商热重(DTG)曲线上200~400℃阶段的失重率达55.00%以上,是秸秆挥发分析出的主要阶段。200~400℃和600~700℃阶段失重率分别以油菜秸秆(58.71%)和烟草秸秆(6.38%)最大,水稻秸秆900℃残留质量百分比最高(23.17%)。腐解末期(180 d)3种作物秸秆的固定碳百分比和挥发分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但同一作物秸秆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水稻秸秆固定碳百分比最高(平均值17.32%),挥发分质量分数最低,而油菜秸秆挥发分质量分数较高,固定碳百分比最低,平均值为11.69%。【结论】红外光谱结合热重法可对模拟还田秸秆的降解状况进行分
- 陈丽鹃张锦秀范伟粟桂蓉李伟鹏谢慧玲李雨周喜新
- 关键词:作物秸秆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
- 不同沟埋还田模式下菠萝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 2024年
- 为探究不同沟埋还田模式对菠萝秸秆腐解特性的影响,共设置5种沟埋还田处理[(1)沟埋1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10);(2)沟埋2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20);(3)沟埋3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30);(4)沟埋30 cm还田起垄(DR30);(5)沟埋30 cm还田平作(DC30)]来分析5种还田模式下菠萝秸秆腐解率,腐解速率,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释放率,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结果表明:菠萝秸秆腐解主要聚集在还田腐解前60 d,腐解率达到56%以上;在还田腐解15~30 d秸秆的腐解速率达到最高。DRF20处理在秸秆还田腐解15 d纤维素释放率和腐解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还田腐解30 d其木质素释放率和腐解率也最高。而DRF30处理腐解率,腐解速率及纤维素、半纤维素释放率都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还田腐解540 d后DRF30处理木质素释放率及腐解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RF30处理土壤含水量、温度高于DR30和DC30处理。DRF30、DR30和DC30处理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但并不总显著。秸秆腐解率与纤维素、木质素释放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DRF20处理下菠萝秸秆前期腐解快,而DRF30处理则在菠萝秸秆中后期腐解快。
- 杨书云蔡金文李受鹏韩彦金鑫侯广庆邵徐杰程文肖李长江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特性
- 还田蔬菜废弃物腐解特征及微生物驱动机制研究
- 王瑞琪
- 不同有机质源的腐解特征及其对洱海水体有机质的影响
- 韩卓琳
- 覆盖作物混播的腐解特征及其对下茬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王伟虎
- 不同有机物料田间腐解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气候干旱冷凉、土壤肥力低,导致该地区有机物料腐解规律与其他地区不同。因此,弄清该地区农作物秸秆腐解规律及其驱动因子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有机物料还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尼龙袋填埋法,以青海常见农作物秸秆和绿...
- 梁鑫宇
- 关键词:土壤肥力有机物料腐解特征
相关作者
- 曹卫东

- 作品数:431被引量:3,109H指数:4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研究主题:紫云英 绿肥 翻压 绿肥作物 土壤肥力
- 蒙炎成

- 作品数:120被引量:53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绿肥 紫云英 土壤肥力 马铃薯 柑橘园
- 王允青

- 作品数:162被引量:1,812H指数:24
- 供职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紫云英 水稻 油菜 施用 小麦
- 何铁光

- 作品数:238被引量:1,081H指数:16
-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绿肥 铁皮石斛 甘蔗 辣椒 原球茎
- 侯宪文

- 作品数:91被引量:47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土壤 堆肥 木薯渣 香蕉 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