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0篇“ 腰骶椎结核“的相关文章
- 腰骶椎结核单纯后路手术联合局部置管早期持续化疗的临床疗效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置管早期持续病灶内化疗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32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置管早期持续化疗(即术中局部置管、术后1个月内经导管向病灶内持续注入异烟肼)。所有患者腰、骶椎结核均以单节段椎体及椎间隙破坏为主;22例存在椎旁或椎管内少量脓肿,但脓肿范围局限在病变节段范围内,未发生远处流注及两侧腰大肌侵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导管注入抗结核药物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或三维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监测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 手术时间(116.2±15.4)min,术中出血量(320.2±103.4)m L,卧床时间(4.7±1.2)d;无大血管或神经损伤、硬脊膜破裂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4~1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ESR、CRP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VAS评分和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22例术前存在神经损伤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未见结核复发,随访期间无结核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以椎体及椎间隙破坏为主、椎旁或椎管内脓肿范围局限、伴节段不稳及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腰骶椎结核,予以单纯后路手术联合局部置管早期持续病灶内化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黄云飞杨小彬李田章雪芳赵志刚昌震郝定均贺宝荣都金鹏
- 关键词:骶骨清创术脊柱融合术
- 腰骶椎结核前路手术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腰骶椎结核病灶清除术的手术入路包括前路、后路、前后联合入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手术方法。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后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腰骶椎结核,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手术经验的总结,腰骶椎结核前路手术在病灶清除效率及脊柱稳定性、生理曲度留存方面的优势不断扩大。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文献综述,评价及探究腰骶椎结核前路手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为腰骶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 汤志毅李帅黄云飞都金鹏孔令擘贺宝荣
-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前路手术病灶稳定性
- 两种术式组合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比较
- 2023年
- [目的]比较单纯后路与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下腰骶椎结核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6例采用单纯后路手术(后路组),另外32例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前后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总体并发症率,后路组为7/36(19.4%),前后组为12/32(37.5%)。后路组手术时间[(222.0±34.0)min vs(312.0±40.4)min,P<0.001]、切口总长度[(18.3±3.5)cm vs(34.3±7.0)cm,P<0.001]、术中失血量[(380.0±152.6)ml vs(490.0±209.3)ml,P<0.001]、术中透视次数[(5.5±0.1)次vs(6.1±0.2)次,P<0.001]、下地行走时间[(9.0±0.6)d vs(11.6±0.7)d,P<0.001]、切口愈合等级[甲/乙/丙,(36/0/0)vs(25/7/0),P=0.003]和住院时间[(17.6±3.2)d vs(20.3±4.1)d,P=0.003]均显著优于前后组。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检验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ESR均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ES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TB病灶逐步痊愈(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所有患者病变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病灶影像所见、腰椎前凸角和Bridwell融合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骶椎结核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尽量采用单纯后路手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 沈生军徐尚胜任磊杜鹏霍永超赵宇
-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病灶清除前后路联合
- 腰骶椎结核分型手术治疗的经验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腰骶椎结核手术的治疗效果,提出临床分型,以指导手术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腰骶椎结核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24~65岁。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分型。[结果]一型以S1椎体破坏为主,行腰椎髂骨内固定术,共7例。二型以L5椎体破坏为主,行腰骶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5例。三型以L5S1椎间隙破坏为主合并椎管内脓肿,行常规腰骶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后方切口感染,经过清创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6.53年,平均(3.67±1.04)年。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拍摄X线片,仅1例为纤维融合,其余均为骨性融合。[结论]腰骶椎结核分型有益于指导手术方式及融合节段,可提高治疗效果。
- 保毅张超雷云坤杨曦陆声
-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病灶清除
- 前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手术清除病灶、异体骨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优点。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腰骶椎结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的经侧前方清除病灶、异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一期经后路清除结核病灶、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术后1、3、6、12个月定期随访复查:(1)一般项目,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2)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3)影像学指标,评价患者的后凸Cobb角度矫正度、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位置;(4)临床症状好转情况,利用患者术前、术后的腰腿痛VAS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脊柱结核病症控制良好,1年后全部骨性融合,均有效矫正后凸畸形,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A组(P<0.05)。结论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操作相对简便、创伤较小,异体骨植骨量充分,椎弓根内固定有效可靠,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
- 宋晋刚崔易坤赵兵尹振宇羊刚毅黄海峰
- 关键词:脊柱结核后路腰骶椎异体骨
-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病变范围为L4-S2,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7(45.9±9.1)岁。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12例。分析手术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分级、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0~24(16.0±3.1)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治愈。余30例患者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所有患者获治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均成功,平均融合时间(4.7±1.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ESR、CRP均正常,VAS评分为(1.92±0.57)分,低于术前的(6.13±1.21)分;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23例。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7.21±3.12)°,较术前的(21.42±3.75)°增大;椎间隙高度为(9.80±0.38)mm,高于术前的(7.84±0.41)mm。结论: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 刘飞石仕元郑琦沈健汪翼凡曹天一
-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腰骶段脊柱融合术
- 后路经皮螺钉治疗老年胸腰骶椎结核
- 目的探讨老年胸腰骶椎结核围手术期特点、手术入路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病人分为两组,其中后路经皮螺钉手术组(A组)6例,行后路经皮螺钉内固定术;后前路...
- 邓强
- 文献传递
- 一期后路入路对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究
- 2019年
- 目的分析一期后路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2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使用随机数表将患者分别纳入后路组、前后路组,各36例,分别行一期后路入路、前后路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腰骶角、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变化,并记录其治疗效果。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前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低于前后路组的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腰骶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腰骶角均较术后即刻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同时期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ASI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治愈,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一期后路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效果与前后路入路相当,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张爱峰王辉周倩
-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临床疗效
- 一期后路内固定腰骶重建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近年来,由于HIV毒感染、细菌耐药和人口迁移,结核病在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骨关节是肺外结核最常见的感染部位,脊柱结核占全身骨关节结核比例最高,约50%。腰骶椎骨结核病系位于L3及L3以下椎体发生的结核,发病率约占脊柱结核的10%~15%[1]。
- 郑少立姚欣强李宗泽陈建庭
-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后路内固定疗效分析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
- 一期后路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治疗腰骶椎结核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13例腰骶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2~57岁,平均35岁。病程2~19个月,平均6.7个月。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B级2例、C级4例、D级5例、E级2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36.4±5.7)分;腰骶角为(20.7±0.7)°;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为(63.4±8.4)mm/1 h,C反应蛋白为(38.8±5.2)mmol/L。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ODI、ASIA分级、腰骶角及ESR;采用Bridwell标准判断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0~240 min,平均190 min;术中出血量420~850 mL,平均610 mL。术中未出现大血管、硬膜囊、神经根及腰骶丛损伤。3例切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切口感染及窦道形成。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6.1年,平均2.8年。随访期间无结核中毒症状,无脑脊液漏、内固定物松动断裂;8例男性患者均未出现逆行射精、勃起障碍等并发症。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4.2~9.9个月,平均6.4个月;髂骨瓣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ODI为(7.2±3.5)分,腰骶角为(31.2±0.5)°,ESR为(9.8±2.5)mm/1 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SIA分级为D级2例、E级11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3.168,P=0.002)。结论一期后路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
- 张进吴兴林陆庭盛宋辉周焯家李波
-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后路手术
相关作者
- 许建中

- 作品数:638被引量:3,259H指数:27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组织工程骨 脊柱结核 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石仕元

- 作品数:180被引量:453H指数:12
- 供职机构: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 腰椎结核 临床疗效 腰椎
- 周强

- 作品数:317被引量:1,432H指数:19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结核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腰椎
- 费骏

- 作品数:174被引量:479H指数:12
- 供职机构: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 腰椎结核 病灶清除 结核 手术治疗
- 代飞

- 作品数:122被引量:621H指数:16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脊柱结核 椎弓根螺钉 骨质疏松 前路病灶清除 同种异体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