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39篇“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相关文章
- 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盆底腹膜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探讨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盆底腹膜重建的方法及意义。通过检索直肠癌术后盆底结构重建技术及盆底腹膜重建相关文献,复习直肠癌盆底重建技术发现,直肠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关闭盆底腹膜是有必要的,虽然增加了外科医师的手术难度,但可减少盆腔及会阴区域感染、肠粘连、肠梗阻及放射性肠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文对盆底结构重建方法及盆底腹膜重建的方法及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 蒋自立(综述)朱勇
- 关键词:肌皮瓣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生物补片
- 腹腔镜在初诊骶前囊肿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回顾性分析18例初诊骶前囊肿患者行腹腔镜经腹游离联合会阴入路手术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均完整切除囊壁。腹腔镜应用于此类手术是安全可行的,经腹游离至骶3水平后转会阴入路可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副损伤。
- 王有财王刚成周寒王松涛王晨帝刘英俊王聪张国强
- 关键词:副损伤骶前囊肿腹腔镜应用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完整切除会阴
- 三种方式关闭盆底联合改良造口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关闭盆底腹膜联合改良造口在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58例实施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RAPR)组17例、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PR)组26例和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组15例。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病理结果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植物神经功能和并发症比较,采用X检验或Fisher精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果RAPR组较LARP组和APR组手术时间长、淋巴结清扫数目多;RAPR组和LAPR组较APR组术中出血量少、拔除尿管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会阴部感染率及会阴切口裂开率低、术后排尿功能以及保护男性性功能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造口相关并发症及其他会阴部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达芬奇机器人和腹腔镜进行盆底腹膜关闭联合改良造口在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嵇晋吴胜文姜明瑞汪刘华王伟任俊王道荣马从超
-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腹膜造口术
- [评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与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极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比较
- 2024年
- 背景极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是普通外科和结直肠外科医师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为了获得更佳的肿瘤学结果,许多医师更倾向于实施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而非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本研究旨在比较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或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极低位直肠癌的长期肿瘤学预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至2016年间美国直肠癌联盟的数据,纳入了Ⅰ~Ⅲ期且接受了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或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极低位直肠癌(定义为肿瘤距离肛管直肠结合部<5 cm)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无病生存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体生存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位置以及围手术期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了431例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或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极低位直肠癌患者。其中,154例(35.7%)患者接受了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患者的总体复发率为19.6%,中位随访期为42.5个月。对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病理分期进行调整的分析显示,两种手术方法在无病生存率上并无显著差异(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HR=0.90,95%CI为0.53~1.52,P=0.70)。在包括总体生存率(HR=1.29,95%CI为0.71~2.32,P=0.39)、并发症发生率(OR=1.53,95%CI为0.94~2.50,P=0.12)和住院时间(估计值为0.04,标准误差为0.25,P=0.54)在内的次要终点方面,两种手术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观察到,在治疗极低位直肠癌的患者中,无论是采用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还是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其无病生存率或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发现支持在没有括约肌受累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或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来治疗极低位直肠癌。
- 王枭杰
- 关键词:低位前切除术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直肠癌生活质量
- 【评论】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后机器人与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 2024年
- 目的机器人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对比研究已被广泛报道,然而,关于机器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报道仍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机器人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在术前放化疗后进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效果,以确定该术式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2月至2022年9月在东京大学医院就诊的采用机器人或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43例术前接受术前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机器人组(n=22)和腹腔镜组(n=21),评估两组的临床病理因素、手术情况及短期和长期结局。结果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6个月和48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高于机器人组(38.1%vs.9.1%,P=0.034),机器人组3年总生存率高于腹腔镜组(95%vs.67%,P=0.029),但3年无复发生存率和3年局部复发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术后第4天引流量>500 mL的患者比例少于腹腔镜组(0%vs.20.0%,P=0.043),术后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器人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导致的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较腹腔镜手术低,机器人手术可能是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有效方法。
- 池诏丞
- 关键词:腹会阴切除术术前放化疗
- 个体化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对女性盆底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 2024年
-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研究4种个体化ELAPE手术对于女性盆底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6种女性盆底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ELA-PE模型和4种个体化ELAPE模型,测量6种模型在相同载荷作用下的各组织最大应力,并观察应力分布。结果正常模型和ELAPE模型的非肛提肌组织内最大应力为(1.953±0.060)MPa和(5.111±0.081)MPa。模型1的肛提肌部分保留侧和完整切除侧非肛提肌组织内最大应力分别为(3.101±0.133)MPa和(4.868±0.123)MPa,均低于ELAPE模型(均P<0.01)。模型2的双侧非肛提肌组织内的最大应力均为(5.138±0.091)MPa,与ELAPE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3和模型4的非肛提肌组织内的最大应力为(4.700±0.105)MPa和(3.653±0.156)MPa,均低于ELAPE模型(均P<0.01)。结论单侧肛提肌切除平面靠近直肠的、双侧耻骨尾骨肌外侧切断肛提肌的、保留直肠前方肛提肌的ELAPE手术对于盆底非肛提肌组织内的应力均有降低作用,其中单侧肛提肌切除平面靠近直肠的ELAPE手术在肛提肌部分保留侧更为明显;单侧肛提肌切除平面靠近盆壁的ELAPE手术对于盆底非肛提肌组织内的应力无明显降低作用。
- 王捷夫路心然王文鹏
- 关键词:直肠肿瘤盆底有限元分析
- 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基本外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低位直肠癌男性患者,其年龄为65~70岁,肛周皮肤溃疡大小为5 cm×4 cm~11 cm×9 cm,皆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会阴部继发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6 cm~14 cm×12 cm(盆底无效腔深度为10~15 cm),均经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肌皮瓣的皮肤面积为9 cm×7 cm~16 cm×12 cm、肌肉体积为18 cm×10 cm×5 cm~20 cm×12 cm×5 cm、血管蒂长18~20 cm。术中保留大部分腹直肌前鞘,将皮瓣通过腹腔转移至受区,将供区残留的两侧腹直肌前鞘反复多次对折缝合,将腹横筋膜的游离缘与腹直肌前鞘缝合,再将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移植肌皮瓣成活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会阴部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恢复情况,记录腹部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肿瘤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术后,5例患者移植的肌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术后2 d会阴部受区切口裂开,经间断换药及常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7 d后愈合;另外4例患者会阴部受区术后2周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显示,会阴部受区皮肤色泽、质地与弹性良好,外观不臃肿;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均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腹部供区未发生切口裂开与感染、肠粘连、肠梗阻、腹壁力量减弱等并发症,腹部外形良好,未见局部隆起或腹壁疝形成;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术后供受区外观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黄覛韬屈展梁鹏飞刘蔚东何志友崔旭郭乐陈杰李梦娟黄晓元张丕红
- 关键词: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创面修复
- 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发生造口旁疝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后发生造口旁疝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群,降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Miles术、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0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术后是否发生造口旁疝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ARP术后发生造口旁疝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8例行Miles术直肠癌患者中,术后有20例发生造口旁疝,发生率为18.52%,其中,Ⅰ型13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BMI、造口途径、手术时间、术后发生低蛋白血症、肿瘤病理分级是直肠癌患者Miles术后发生造口旁疝的危险因素(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手术时间>4 h、肿瘤病理分级Ⅱ级以上是直肠癌患者Miles术后发生造口旁疝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手术时间>4 h、肿瘤病理分级Ⅱ级以上是发生造口旁疝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超重患者术前应积极控制体重,同时在保证手术顺利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时间等措施,将有助于预防造口旁疝的发生。
- 马勇李洲方仕旭曹万龙徐琳
- 关键词:造口旁疝直肠肿瘤MILES术LOGISTIC回归模型
- 负压吸引技术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 2023年
-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位居消化道肿瘤的第2位。直肠癌的特点为低位病变,以中青年多见,手术是临床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手术范围广,加上会阴部切口位置特殊,容易被污染而发生感染。严重影响患者伤口愈合和术后康复。随着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慢性创面的发展应用,经过改良自制简易负压吸引装置用于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感染创面的治疗,本文从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与切口并发症、负压技术的发展现状、负压吸引技术在会阴部切口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后患者伤口愈合和康复提供参考依据。
- 纪建波郑伟冯燕
- 关键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伤口愈合
- 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造口旁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APR)术后造口旁疝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普外科行APR的16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情况,对可能影响造口旁疝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3例行APR的直肠癌患者,术后有29例出现造口旁疝,造口旁疝的发生率为17.79%;其中Ⅰ型19例(65.52%),Ⅱ型4例(13.79%),Ⅲ型4例(13.79%),Ⅳ型2例(6.90%)。造口旁疝发生的时间为术后5~30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BMI≥28 kg/m^(2)、经腹腔途径造口、手术时间>4 h与APR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8 kg/m^(2)是APR术后造口旁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02,P<0.05)。结论:BMI≥28 kg/m^(2)是APR术后造口旁疝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肥胖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应采取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以期减少APR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
- 沈荐李敏哲
- 关键词:造口旁疝直肠肿瘤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肥胖
相关作者
- 王振军

- 作品数:353被引量:2,689H指数:2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肛瘘 直肠癌 直肠肿瘤 肛提肌 低位直肠癌
- 韩加刚

- 作品数:154被引量:1,192H指数:1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直肠癌 肛提肌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直肠肿瘤 低位直肠癌
- 叶颖江

- 作品数:452被引量:2,818H指数:2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预后 结直肠肿瘤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 王杉

- 作品数:495被引量:3,421H指数:2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预后 结肠肿瘤 胃肿瘤
- 申占龙

- 作品数:203被引量:1,191H指数:1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结直肠癌 预后 直肠肿瘤 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