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302篇“ 腹股沟疝修补“的相关文章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风险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4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血清肿,将患者分为发生组(51例)和未发生组(375例)。通过回顾性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血清肿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双侧疝、补片固定、合并基础疾病、病程≥3年及直疝患者比例较高,且术前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BMI≥24 kg/m^(2)、双侧疝、补片固定、合并基础疾病、病程≥3年、直疝、术前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更低(P<0.05)是腹腔镜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结果构建的预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良好(χ^(2)=6.524,DF=5,P=0.612),显示出良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评估显示,模型预测的AUC值为0.869,敏感度为82.35%,特异度为82.67%,表明模型区分度较好。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24 kg/m^(2)、双侧疝、补片固定、合并基础疾病、病程≥3年、直疝以及术前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更低,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预防提供数据支持,改善患者预后。
- 朱同恩龚道军宗科
- 关键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白蛋白总蛋白
- 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采用不同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对比研究
- 2025年
-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比63例观察组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期间应用区域阻滞麻醉)、63例对照组腹股沟疝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期间应用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比较麻醉期间的心率、血压变化,观察组腹股沟疝患者比对照组腹股沟疝患者更稳定,P<0.05。评价术后疼痛症状,观察组腹股沟疝患者的术后6h疼痛VAS评分[(2.71±0.39)分]、术后12h疼痛VAS评分[(2.04±0.53)分]、术后24h疼痛VAS评分[(1.56±0.27)分]比对照组[(3.54±0.62)分,(2.79±0.63)分,(2.15±0.39)分]低;评价术后认知功能,观察组腹股沟疝患者的术后6h MMSE评分[(26.30±1.42)分]、术后12h MMSE评分[(28.02±1.19)分]、术后24h MMSE评分[(29.20±0.54)分]比对照组[(25.19±1.98)分,(26.85±1.30)分,(27.61±0.92)分]高;比较术后镇静效果,术后6hRamsay评分[(2.41±0.29)分]、术后12hRamsay评分[(1.98±0.17)分]、术后24hRamsay评分[(1.50±0.14)分]比对照组[(2.82±0.34)分,(2.39±0.19)分,(1.82±0.20)分]低;对比术后恢复时间,观察组腹股沟疝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15±0.54)h]、住院时间[(4.20±0.74)d]比对照组[(3.92±0.68)h,(5.05±0.89)d]短;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腹股沟疝患者(3.77%)比对照组(16.98%)低;对比患者对于镇痛效果的满意度,观察组(92.45)比对照组(77.36%)高,P均<0.05。结论 不同麻醉方式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镇痛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区域阻滞麻醉方式的应用,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麻醉效果,让患者更加安全、舒适的接受治疗。
- 骆孟松
- 关键词:腹股沟疝修补术麻醉方式镇痛效果
-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 2025年
- 评估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与腹股沟区域麻醉(TAP)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70例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QLB组和TAP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需要补救性镇痛药物的数量、术后疼痛评分(FLACC)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QL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AP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LB组术后需要补救性镇痛药物的数量显著少于TAP组(P<0.05),且在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低于TAP组(P<0.05),显示出更好的镇痛效果。家属满意度方面,QLB组明显高于TAP组(97.14% vs.80.00%,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应用能有效减少患者对补救性镇痛药物的需求,提供更优的镇痛效果,同时增加家属的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镇痛方法。
- 魏薇
- 关键词:超声引导腹股沟疝修补术镇痛效果家属满意度
- 影响小儿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效果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 2025年
- 目的探究小儿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后效果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87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将患儿分为恢复良好组及恢复不良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社会学特征和疾病相关特征,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有差异项目,分析腹股沟疝患儿接受LIHR术后恢复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例行LIHR术患儿,23例患儿恢复较差,占26.44%,纳入恢复不良组,64例患儿恢复良好,占73.56%,纳入恢复良好组;两组患儿在哭闹情况、术前年龄别体重Z值(WAZ)、疝嵌顿、改良的耶鲁术前焦虑状态量表(m-YPAS)评分及TIMP-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患儿哭闹多、术前WAZ值≤-2、发生疝嵌顿、m-YPAS评分>40分及TIMP-2水平偏低均是患儿术后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的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结果显示哭闹情况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12,敏感度为0.783,特异度为0.641;术前WAZ值≤-2的AUC值为0.698,敏感度为0.739,特异度为0.656;疝嵌顿的AUC值为0.678,敏感度为0.652,特异度为0.703;m-YPAS评分>40的AUC值为0.692,敏感度为0.696,特异度为0.688;TIMP-2水平偏低的AUC值为0.694,敏感度为0.531,特异度为0.870,均能预测术后恢复不良的发生。结论哭闹多、术前WAZ值≤-2、嵌顿疝、m-YPAS评分>40分及术前TIMP-2水平较低均是影响腹股沟疝患儿LIHR术后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予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儿预后。
- 王玲玲张之臣韩玲
-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营养不良
- 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麻醉在老年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100例老年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TAP阻滞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10 min(T2)、术后即刻(T3)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苏醒后(T4)和术后6 h(T5)、24 h(T6)、48 h(T7)的视觉模拟评分(VAS);T0、T6、术后7 d(T8)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术中追加镇痛药物情况、苏醒时间、Cravero评分。结果T4时,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T6、T7,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2组HR、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观察组HR、MA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2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6、T8,观察组MMS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追加丙泊酚、舒芬太尼的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Cravero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TAP阻滞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麻醉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中追加镇痛药物,提高苏醒质量,对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小。
- 刘琳徐军孙军孙晓燕屈方方
- 关键词:腹股沟疝修补术腹横肌平面阻滞
- 超声引导下区域神经阻滞在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进展
- 2025年
-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多数情况下无法自愈,需要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因其微创优势,成为常用的临床方案。由于小儿的疼痛耐受能力较弱,如何有效缓解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儿的疼痛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术后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如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和腰方肌阻滞)通过阻断感觉神经的神经传导达到镇痛效果,且超声引导下区域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尤其在小儿患者中。
- 杨祺王江
- 关键词:腹股沟疝区域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
- 无缝隙手术室护理对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无缝隙手术室护理对腹股沟疝修补术(IHR)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94例IH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无缝隙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 d的应激反应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及术后康复进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前,两组各项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HR、MAP及血清Cor、NE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首次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 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手术室护理可减轻IHR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促进康复进程。
- 杨杉魏秀王莹
- 关键词:腹股沟疝修补术应激反应康复进程
- 艾司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拟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E+M组诱导前采用艾司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静注,M组诱导前采用咪达唑仑静注。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评价术后第1天(T_(1))、第2天(T_(2))、第3天(T_(3))时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统计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MMSE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时,E+M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M组,MMSE评分高于M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艾司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静注,可减轻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认知功能,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 张志国刘鹏张少茹
- 关键词:咪达唑仑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VAS评分
- 穴位按摩结合情志护理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中的效果及对GCQ评分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结合情志护理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按摩结合情志护理。比较两组的情绪状态、舒适度、术后康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试验组的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中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GCQ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结合情志护理应用于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中可改善其情绪状态,增强舒适度,促进术后康复,且能有效预防并发症。
- 周鹤华琼左明秀
- 关键词:穴位按摩情志护理腹股沟疝修补术
- 七氟烷+丙泊酚全麻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免疫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免疫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于全麻下进行手术,对照组予以丙泊酚静脉泵入,观察组予以七氟烷复合吸入^(+)丙泊酚静脉泵入。观察两组的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心率)、术后疼痛(VAS评分)、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CD8^(+)T)、IgG、IgA、IgM]、认知功能(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呼吸抑制、体动)。结果:两组置入喉罩后10 min、手术开始时、拔除喉罩后10 min的平均动脉压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P<0.05),对照组手术开始时的心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P<0.05),两组各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相近(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的CD3^(+)T、CD4^(+)T、CD4^(+)T/CD8^(+)T、IgG、IgA、IgM高于对照组(P<0.05),CD8^(+)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的MMSE评分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相近(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麻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稳定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减轻术后疼痛,改善免疫功能指标,且不增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徐艳华豪
- 关键词:七氟烷丙泊酚全麻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免疫功能
相关作者
- 申英末

- 作品数:199被引量:1,601H指数:2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疝修补术 腹股沟 腹股沟疝 补片 腹腔镜
- 王明刚

- 作品数:119被引量:974H指数:1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腹股沟 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腹腔镜 补片
- 朱熠林

- 作品数:55被引量:528H指数:1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腹股沟 疝修补术 腹腔镜 腹股沟疝 补片
- 陈杰

- 作品数:225被引量:1,884H指数:2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疝修补术 腹股沟 腹股沟疝 补片 腹腔镜
- 唐健雄

- 作品数:287被引量:3,519H指数:2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 研究主题:腹股沟疝 腹壁切口疝 腹壁外科 腹股沟 腹壁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