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2篇“ 自杀死亡率“的相关文章
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趋势变化及疾病负担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变化和疾病负担,为荆州市农村自杀干预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对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自杀死亡个案资料及常住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自杀死亡率、早死寿命损失年(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不同性别间死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自杀死亡率的变化趋势采用趋势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Join 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对自杀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居民男性、女性与合计自杀死亡率以年均6.03%、5.96%和6.00%的速度上升,P值均小于0.05。10~24岁组人群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为14.41%,χ^(2)_(趋势)=2.45,P=0.014。65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构成比占70%以上。杀虫剂中毒和悬吊自杀方式比重最大,悬吊、淹溺、从高处跳下、非杀虫剂中毒的自杀死亡率分别以年均11.54%、12.94%、14.36%和31.08%的速度上升,P值均小于0.05。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因自杀导致的AYLL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女性AYLL较男性AYLL高1.02岁。结论2017—2022年荆州市农村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中10~24岁组人群自杀死亡率上升较快,老年人群是自杀发生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农村青少年及老年人自杀预防控制工作。
颜杰孙春肖瑶
关键词:自杀死亡平均减寿年数
2016—2021年四川省自杀死亡率及疾病负担趋势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2016—2021年四川省居民自杀死亡率及疾病负担变化,为开展自杀预防提供建议。方法采用SAS 9.4软件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寿命损失年(YLL)、平均寿命损失年(AYLL)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趋势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2016、2021年四川省自杀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7.44/10万与6.65/10万、7.35/10万与6.14/10万,2016—2021年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2018—2021年有明显上升趋势(APC=5.57%,t=6.668,P=0.022)。男性历年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男、女性自杀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同总体,先下降后上升,上升有统计学意义。2016—2021年农村地区历年自杀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城乡历年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自杀死亡率9岁后即有发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15岁组自杀死亡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65岁组在2016—2021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4.23%,t=-5.927,P=0.004)。2016、2021年四川省自杀导致的YLL与AYLL分别为2.67‰与35.85年、2.64‰与35.86年,2018—2021年YLL和AYLL有明显上升趋势。YLL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城市AYLL高于农村,农村AYLL先下降后上升,2018—2021年有上升趋势(APC=1.54%,t=4.979,P=0.038),其余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川省自杀死亡率较高,导致的疾病负担重,男性、农村居民、城市低年龄组是自杀发生的重点人群,应重视这些人群的预防控制。
曾晶祁冰洁袁建国常晓宇周静邓颖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
2004-202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及早死寿命损失变化趋势研究
目的: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描述分析2004-202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及早死寿命损失的变化趋势,为更好的进行自杀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从辽宁省生命统计监测系统的城市和农村监测点收集辽宁省2004...
李爽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疾病负担
2005—2020年中国10~24岁人群自杀死亡率趋势: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究2005—2020年我国10~24岁人群自杀死亡变化趋势,为科学预防年轻群体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5—202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10~24岁城乡自杀死亡率数据,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自杀死亡率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中国10~24岁人群自杀死亡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0~24岁人群自杀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大而增大,时期效应随时间变化波动,并从2015年以来呈上升趋势,队列效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结论:中国年轻群体自杀问题近年来愈发严重,需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年轻群体自杀死亡风险进一步增加。
熊越华王慧豪官越卢丹丹格桑曲珍袁靓王威燕虹俞斌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
2014—2019年武汉市老年人自杀死亡率与疾病负担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分析2014—2019年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了解武汉市老年人群自杀死亡疾病负担,为开展老年人群自杀干预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武汉市死因监测信息系统收集的2014—2019年武汉市户籍居民死亡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自杀死亡个案资料。分别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损失寿命年(YLL)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性别与地区间老年人群自杀死亡率进行比较,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14—2019年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共报告自杀死亡1010例,自杀死亡率介于(7.60~10.77)/10万,老年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老年女性,农村老年人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武汉市老年人自杀死亡率整体上随年龄的升高而显著升高,2014—2019年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平均自杀死亡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014—2019年武汉市老年人自杀死亡YLL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AYLL整体保持小幅波动,YLL和AYLL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农村老年男性,老年人自杀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较重,需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刘泽远严亚琼赵原原龚洁
关键词:老年人自杀死亡率疾病负担
2012—2021年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及趋势变化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了解2012—2021年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及趋势变化,为开展儿童青少年自杀干预提供建议。方法2012—2021年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个案信息来自于重庆市死因监测系统。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死亡率的趋势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表示。结果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由2012年的0.83/10万上升至2021年的2.19/10万,APC为9.31%,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2—2021年男性自杀死亡率以年均11.85%的速度上升,城市与农村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分别以年均25.36%与6.50%的速度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5~17岁青少年自杀死亡率以年均9.20%的速度上升,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2021年杀虫剂中毒死亡率以年均8.70%的速度下降,从高处跳下死亡率以年均24.61%的速度上升,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城市与15~17岁儿童青少年是自杀人群关注的重点人群,应加强儿童青少年自杀干预。
丁贤彬焦艳毛德强杨弦弦陈婷高旸谷伟
关键词:自杀儿童青少年死亡率
2018年中国人群自杀死亡率死亡方式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对2018年我国人群自杀死亡率死亡方式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为自杀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监测数据,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漏报调查数据对死亡率进行调整,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计算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描述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自杀死亡率死亡方式的分布情况。结果2018年中国人群自杀标化死亡率为6.36/10万,城市地区人群自杀标化死亡率为4.37/10万,农村地区人群为7.40/10万;男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为7.61/10万,女性为5.10/10万。自杀标化死亡率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48,地区比(农村/城市)为1.70。自杀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84岁老年人自杀死亡率为20.71/10万,85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达到51.20/10万。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方式前三位分别为自毒、悬吊/绞勒/窒息和坠落,农村地区人群第一位自杀死亡方式为自毒,而城市地区人群为悬吊/绞勒/窒息。结论应着重关注老年人和农村地区人群的自杀死亡问题,针对不同人群自杀死亡方式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自杀死亡的危害。
孟诗迪刘韫宁刘江美齐金蕾周脉耕王黎君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
2012—2018年重庆市自杀死亡率及疾病负担趋势分析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了解2012—2018年重庆市自杀死亡率及疾病负担变化,为开展自杀干预提供建议。方法 2012—2018年重庆市居民自杀死亡个案资料来源于重庆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报告数据库。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性别与地区间死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2年重庆市自杀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5.86/10万与4.87/10万,2018年重庆市自杀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5.18/10万与4.14/10万,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APC分别为-1.98%与-2.47%,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2018年男性历年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自杀标化死亡率以年均4.97%的速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2012—2018年农村地区历年自杀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以年均3.25%的速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2.71,P<0.05)。自杀死亡率5岁后即有发生,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65岁后快速上升。35~64岁自杀死亡率以年均4.97%的速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3.08,P<0.05)。2012年重庆市自杀导致的YLL与AYLL分别为1.96‰与33.40年,2018年YLL与AYLL分别为1.67‰与32.21年,AYLL以年均1.09%的速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YLL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农村地区YLL与AYLL分别以年均3.82%与1.39%的速度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自杀死亡率较高,早死导致的疾病负担重,男性与农村居民是自杀发生的重点人群,应重视自杀的预防控制。
丁贤彬焦艳毛德强杨弦弦唐晓君肖梦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
老年肿瘤患者自杀死亡率分析
2021年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患者自杀死亡率的特征及趋势,为有效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从美国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数据库中提取1975—2016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以同期美国总体人群自杀死亡率为参考计算标准死亡比(SMR),回顾性分析老年肿瘤患者自杀死亡率的特征,与人口统计学资料、肿瘤诊断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975—2016年,美国总体人群自杀死亡率为1.20/万。提取SEER数据库同期肿瘤患者8077061人,因自杀死亡患者11615人,自杀死亡率为14.38/万,SMR=11.98。≥60岁组和<60岁组,自杀死亡率分别为14.56/万(SMR=8.56)、14.03/万(SMR=12.75)。近40年来,肿瘤患者自杀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男性、年龄70岁左右、患有高症状负担肿瘤的患者自杀死亡率较高。结论老年肿瘤患者中,男性、高症状负担肿瘤类型及70岁左右患者是重点关注人群,需引起重视,警惕自杀倾向。
邱娇娇王曙霞董静张勃然崔明新宋昱朱平
关键词:肿瘤自杀死亡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城乡2002-2018年自杀死亡率发展趋势的Joinpoint回归分析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Joinpoint回归方法分析2002年至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为中国自杀预防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提取2002年至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城乡居民标化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进行短期预测。结果:2002-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自杀死亡均呈现下降趋势,城市居民标化自杀死亡率下降幅度(AAPC=-8.2%,P<0.01)大于农村(AAPC=-6.4%,P<0.001);城市、农村女性标化自杀死亡率下降幅度(城市:AAPC=-9.3%,P<0.01;农村:AAPC=-7.8%,P<0.001)均大于男性居民(城市:AAPC=-6.8%,P<0.01;农村:AAPC=-6.0%,P<0.001);2008年、2007年分别为城市男性与女性标化自杀死亡率变化节点,2007年、2006年分别为农村男性与女性标化自杀死亡率变化节点。结论:2002-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标化自杀死亡率明显降低,男性居民成为自杀防控重点人群,农村仍然是自杀防控重点区域。
邹广顺吕军城董璐
关键词:自杀死亡率

相关作者

张敬悬
作品数:126被引量:1,486H指数:20
供职机构: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流行病学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患者
翁正
作品数:76被引量:1,141H指数:21
供职机构: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流行病学 染色体 自杀
潘国伟
作品数:135被引量:1,065H指数:17
供职机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城乡居民 死亡率 城乡 农村 流行病学调查
李宁
作品数:102被引量:56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患病率 城乡居民 流行病学调查 农村 影响因素
杨晓丽
作品数:47被引量:401H指数:11
供职机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城乡居民 流行病学调查 患病率 精神疾病 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