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00篇“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相关文章
- 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蓬莱市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季节性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蓬莱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疟疾和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发病高峰期的集中时间,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圆形分布法将数据进行三角函数转换,求平均角Ⅸ、角离差S,并进行假设检验和均数比较。结果蓬莱市乙脑、疟疾和出血热发病均有一定的季节性,乙脑季节性最强,疟疾次之,出血热相对最弱。乙脑高峰日是8月25日,7月6日~9月12日为其主要流行期间;疟疾高峰日是8月3日,6月6日~10月1日为其主要流行期间;出血热高峰日是4月2日,其主要流行期间跨季节性。结论在发病高峰期之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防蚊灭蚊、防鼠灭鼠、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等防制工作意义极其重大,能减少误诊和漏诊甚至重症和死亡,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 周志红周淑琴
- 关键词:圆形分布法自然疫源性疾病季节性
-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前言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原发于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由于人类接触病源或带菌者,而使之开始流行于人间的疾病。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产业结构、规模、
- 庄振荣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社会野生动物
- 现代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 郭强
- 关键词:传染病诊疗
- 郴州市1992-2006年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分析
- 2007年
- 目的了解郴州市近15年来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有效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该市15年来共报告甲乙类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7种共47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6/10万,死亡530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79/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1.16%。该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狂犬病稍有上升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该类传染病在法定传染病中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防治工作不容忽视。狂犬病占此类传染病死亡构成的71.32%,狂犬病的控制尤其重要。该类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和人群特征,应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防治干预。该类传染病经过多年的防治,基本得到控制,但应高度警惕新发传染病的发生。
- 姚令辉段良松陈伟华苏小可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病死率
- 一种新发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无形体病
- 2008年
- 2008年7月,来自安徽明光的57岁农妇张大妈连续9天发热,体温达到38.5℃,同时伴头晕乏力、胸闷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按照感冒治疗后没有任何效果,而后,赶紧转到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经医院实验室检查发现,张大妈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降低,肝脏转氨酶升高。经专家紧急会诊,张大妈的症状“符合”2008年2月卫生部颁布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确诊张大妈患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病情确诊后,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对症治疗,同时辅以保肝、护肝等治疗,张大妈第二天就退热了,其他症状及生化指标也逐渐好转。
- 刘宁春张勇杨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医院就诊感冒治疗人粒细胞转氨酶升高肌肉酸痛
- 2007年全国人畜共患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 2007年
- 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21年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市通州区无甲类鼠疫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7种218例,年均发病率为1.40/10万,死亡10例,病死率为4.59%,年均死亡率为0.06/10万,10例死亡病例均为狂犬病,2011-2017年发病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35.44,P<0.05),2018-2021年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7.86,P<0.05)。7种病种按照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布鲁菌病、疟疾、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血吸虫。21个街乡或地区有病例报告,以农村地区为主,每年3-9月为发病高峰,占73.39%。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90.66,P<0.05),以40~<70岁年龄组发病为主,占71.56%%;农民病例数最多,占40.83%。丙类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报告3种4例,平均发病率为0.10/10万。结论2011-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发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主要以本地布鲁菌病和输入性疟疾为主。应加强联防联控、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等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 陈立新张建明杨玉清朴锦龙白连军赵春艳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
- 安庆市2015—2021年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安庆市血吸虫病监测数据,了解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版和2020年版要求,2015—2021年开展本地和流动人群、家畜、螺情等监测。分析人群血吸虫感染水平以及螺情。结果 2015—2021年,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从4.29%降到1.22%,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从1.90%降至0.00%;粪检阳性仅在2015年本地人群中发现1例。共开展家畜检查1 098头次,未发现阳性。累计查螺面积11 287.44 hm^(2),调查框数233 689,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除2021年稍有上升外呈下降趋势;钉螺镜检未发现阳性,2020年和2021年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发现阳性混合样本1份和5份。共检获野粪1 384份,未发现阳性。结论 安庆市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加强和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
- 钱昕丁平何结宝储琼王星
- 关键词:血吸虫病病情钉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 云南省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完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楚雄州2006-2018年共报告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8种949例,死亡3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68/10万,年均死亡率0.98/10万。2006-2013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乙脑和疟疾,2014-201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发病数居前2位的病种是出血热和布病。以楚雄市报告病例数最多,为288例,其次为禄丰县和牟定县,分别为136例和105例。44.68%病例在夏秋季报告,报告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30~<60岁为主,且61.75%为农民。结论楚雄州2006-2018年乙类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疫情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应在巩固乙脑和疟疾防控效果的同时,加强出血热和布病的防控,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 高丽芬胡海梅罗琼梅钱发宝袁嘉忆吴学林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
- 小儿严重恙虫病48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是多脏器均可受累的一种全身性疾病[1],而焦痂或者溃疡是诊断恙虫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2]。近年来,恙虫病在国内发病率高[3],且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情严重。严重恙虫病符合下列指标之一:并发间质性肺炎或呼吸困难,肾功能衰竭,伴意识改变的脑膜脑炎,休克,心肌炎,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4]。儿童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器官发育不完善,儿童恙虫病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5],早期诊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昆明市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住院的48例严重恙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转归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 王美芬陈韬王明英
- 关键词:恙虫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多器官功能损害小儿丛林斑疹伤寒
相关作者
- 杜曾庆

- 作品数:150被引量:557H指数:13
- 供职机构:昆明市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手足口病 病原学分析 儿童 川崎病 病原学
- 刘晓梅

- 作品数:61被引量:142H指数:7
- 供职机构:昆明市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手足口病 川崎病 HFMD 儿童 临床治疗分析
- 姜相莲

- 作品数:12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牡丹江医学院
- 研究主题: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人 汉坦病毒 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 周香莲

- 作品数:25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发病机制 相关性血管炎 丙酮酸脱氢酶 胆管炎
- 田怀玉

- 作品数:53被引量:275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甲型H1N1流感 传染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2009年甲型H1N1流感 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