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0篇“ 花岗岩侵蚀区“的相关文章
花岗岩侵蚀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下的植物多样性特征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对比不同治理模式治理模式下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为水土流失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小流域为研究域,选取果园开发(模式A)、生态恢复(模式B)为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以次生林、未人为治理样地(对照,CK)作为对照样地,采用群落学样方调查法,调查分析各林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结果]①模式A、模式B、次生林、CK的乔灌层优势种分别为脐橙、马尾松、青冈和马尾松。草本层优势种在模式A中为马唐、其余3组均为芒萁。相较CK,模式A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模式B的群落结构并没有改变,仍以马尾松、芒萁等阳性先锋植物为主;②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相较于CK,模式A、模式B对于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多样性均有提升,两者多样性水平相近;③各样地植物群落组成整体表现为极不相似,共有植物种仅有一种。相较于模式A,模式B、次生林和CK之间的群落组成较为相似。[结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有利于植被的恢复。果园开发模式在满足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彭浪段剑刘士余汤崇军郑海金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花岗岩侵蚀区
南方红壤典型花岗岩侵蚀主要治理模式的土壤碳汇效应被引量:3
2021年
南方红壤花岗岩严重侵蚀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后的土壤碳汇效应尚不清晰。为揭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退化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效应,该研究选取南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的样板——江西省兴国县塘背小流域为研究,设置退化样地(BL)、水平竹节沟+乔灌草补植综合施策的生态恢复模式(F34)、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式反坡台地果园开发治理模式(GY)和周边未受扰动的次生林(UF)4种类型样地,分析不同层次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南方典型花岗岩侵蚀综合治理的土壤碳汇效应。结果表明:F34和GY、UF模式下0—100 cm土壤TOC平均含量分别为5.54、6.05、10.22 g·kg^(−1),比BL增加145%、168%和352%;0—40 cm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46.29、45.91和116.85 mg·kg^(−1),比BL增加410%、405%和465%;土壤MBC含量分别为112.34、73.20和251.99 mg·kg^(−1),比BL增加217%、106%和611%;F34和GY模式下0—100 cm土壤碳储量为39.65和53.91 t·hm^(−2),高于BL(19.86 t·hm^(−2)),但低于未受人为干扰的UF样地(75.90 t·hm^(−2)),生态恢复样地和果园开发样地的碳吸存量分别为19.79、34.05 t·hm^(−2),碳吸存速率分别为0.58、1.00 t·hm^(−2)·a^(−1);以当前F34、GY吸存速率推算,分别还需要62 a和22 a才能达到与UF相当的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水平。综上,生态恢复模式和果园开发模式可有效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和恢复,且果园模式土壤碳素恢复效应更加明显,但距离周边未受扰动的次生林还存在一些差距;其次,侵蚀退化地经治理后,显著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退化裸地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即使通过F34、GY治理34 a后仍具有较大碳汇潜力。
胡瑞房焕英肖胜生段剑张杰刘洪光汤崇军
关键词: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碳吸存花岗岩侵蚀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华南花岗岩侵蚀不同植被类型坡面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团聚体稳定性被引量:16
2020年
植物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选取华南典型花岗岩侵蚀荒草地、桉树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4种植被类型径流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特性和团聚体稳定性等指标,评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分布特性以及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明确花岗岩侵蚀退化较为理想的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合理利用土壤、重建坡面植被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林地小土壤碳氮比(C/N)则相反,荒草地碳氮元素的坡面变异系数(CV)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地,其中桉树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0%,56.18%,68.5%和25.81%;湿地松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62.73%,33.71%,46.46%,58.06%;木荷林地TOC、TN、DOC和C/N的坡面分布的变异系数较荒草地分别降低41.82%,38.2%,51.18%,48.39%,表明林地较荒草地更有利于土壤碳氮在坡面的均质化和有机质的积累。荒草地和木荷林地0.25 mm粒径以上的团聚体在上、中坡位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而林下植被生物量较高的木荷林地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中木荷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10%,19.58%,23.20%;几何平均直径(GMD)较荒草地、桉树和湿地松分别高20.00%,19.54%,22.23%,表明在花岗岩侵蚀林地空间结构较好的林草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稳定。
马东方袁再健吴新亮廖义善黄斌郑明国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溶解性有机碳
南方花岗岩侵蚀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中重金属、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历史上,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长汀县成为我国南方红壤严重水土流失的典型代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汀县开始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做了大量植被恢复工作,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由于该域属粗晶花岗岩发...
任天婧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稀土重金属形态分析
文献传递
花岗岩侵蚀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析——以江西省修水县大桥小流域为例
2013年
在分析修水县大桥小流域现状的基础上,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主线,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实现当地群众脱贫困、奔小康为目的,探讨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体系,并对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体系、群众参与体系和流域运行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内容进行了解析,以期为同类型的流域综合规划提供借鉴。
王农张磊陈浩谢颂华
关键词:花岗岩侵蚀区小流域
花岗岩侵蚀不同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特征被引量:5
2011年
对未治理的花岗岩侵蚀恢复9、25、70 a的4个群落(C1、C2、C3、C4)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各层次物种组成及数量差异很大,C1以耐旱耐贫瘠的先锋植物为主,C3、C4出现一定量的阔叶树种,其中C3以显齿蛇葡萄为群落重要特征;植物系起源古老,保留有第四纪系成分,属地理分布,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其次是北温带分布与热带亚洲分布;层间植物、灌木层及整个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mpson指数及物种丰富度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Pielou均匀度变化小(其变化因垂直层次而异).
蓝良就黄炎和李德成林金石
关键词:植物区系植被恢复群落演替
花岗岩侵蚀土壤质量评价初探——以长汀河田地为例被引量:3
2008年
在福建省长汀河田花岗岩侵蚀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侵蚀的土壤进行了营养成分等系统测试,选择其中的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速效K、pH值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本地的土壤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陈钟卫陈志彪
关键词:土壤质量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
花岗岩侵蚀优良水土保持绿肥的选择及评价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选择了9种绿肥在江西宁都的花岗岩侵蚀进行3年定位试验,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平均分蘖数、覆盖度、地上部分浸水容重、根系鲜重、地上部分生物鲜重、土壤有机质等指标进行观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从中优选出印度豇豆、大叶猪屎豆、小叶猪屎豆、木豆和草木樨5种优良绿肥品种在花岗岩侵蚀生长良好。
王昭艳杨洁喻荣岗刘柏根
关键词:花岗岩侵蚀区
花岗岩侵蚀木豆引种试验初报
2006年
通过在花岗岩侵蚀的引种试验表明,改良型木豆适应性强,在本地能较好地生长,具有鲜肥、薪柴产量高,再生能力强,保土效果好等特点,生长快,当年可见效,生态经济利用价值高,在燃料、饲料、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
刘柏根张声林
关键词:木豆引种试验水土流失区
花岗岩侵蚀木豆引种试验初报
木豆(cajanus cajan L.)又名柳豆、豆蓉、树黄豆,俗称大树豆,属于菜豆族木豆亚族木豆属下的木豆种,属热带和亚热带作物,为一年生或越年生木本植物。1998年经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从印度引进改良型木豆种,2...
刘柏根张声林
关键词:水土流失木豆引种试验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黄炎和
作品数:226被引量:1,538H指数:22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果园 崩岗侵蚀 土壤
卢程隆
作品数:30被引量:377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土壤侵蚀 闽东南 花岗岩侵蚀区 水土保持 土壤肥力
姚毅臣
作品数:25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西省水利厅
研究主题:水土保持 花岗岩侵蚀区 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 结构优化
李相玺
作品数:16被引量:133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花岗岩侵蚀区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植物 结构优化 红壤
左长清
作品数:134被引量:1,283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水土保持 红壤坡地 水土流失 红壤 土壤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