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04 篇“ 苏醒期躁动 “的相关文章
全麻患儿苏醒 期 躁动 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全麻患儿苏醒 期 躁动 (EA)发生的现状,识别可能影响全麻患儿EA的因素,为临床工作等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麻术后入恢复室且病历资料完整的全麻患儿共计486例,其中女52例,男434例,年龄3~12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有无术前焦虑,手术名称,麻醉药的使用,麻醉时长,手术时长,苏醒 时长,复苏时长等指标;术后采用改良的Aldrete评估复苏情况,采用中文版本康奈尔儿童谵妄量表(CAPD)评估EA情况,统计分析全麻患儿EA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486例全麻患儿,出现EA共计138例,躁动 发生率为28.4%;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术前焦虑,手术ASA分级,是否使用七氟烷,是否使用咪达唑仑,麻醉时长,苏醒 时长及复苏时长与EA发生存在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苏醒 时长和复苏时长是全麻患儿EA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解释39.4%的因变量变异。结论年龄、苏醒 时长以及复苏时长是全麻患儿EA的主要影响因素,需通过个体化麻醉方案、缓慢唤醒、术后镇痛、围术期 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预防与管理EA,提高患儿的麻醉安全和质量。 丘丽琳 陶品月 何若飞 卢舒雨 梁奕 李涛关键词:全身麻醉 苏醒期躁动 影响因素 全麻患儿 早期 目标导向镇静防治麻醉苏醒 期 躁动 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苏醒 期 躁动 (EA)是全麻苏醒 期 的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定向功能和感知功能改变的、对自身环境的认知和关注能力的障碍。EA的整体发生率因各因素影响从0.25%到90.5%不等,如处理不当,可对患者自身和医护人员造成严重危害。而早期 目标导向镇静(EGDS)理念有助于减弱或消除伤害性刺激诱发的不良后果,从而减少EA的发生率,使全麻患者的复苏过程更加平稳舒适。本文围绕EA的影响因素、危害,以及EGDS理念的优势、常用药物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改善全麻患者的复苏质量,减少EA的发生率提供参考。Emergence agitation (EA)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primarily characterized by alterations in orientation and perceptual functions, leading to impaired cognitive and attentional abilities regarding one’s environment.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EA varies widely from 0.25% to 90.5% depending on various factors, and if not managed properly, it can pose serious risks to both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ersonnel. The concept of early goal-directed sedation (EGDS) can help mitigate or eliminate the adverse effects induced by harmful stimuli, thereby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EA and making the recovery process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 smoother and more comfortab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hazards of EA,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EGDS approach and commonly used medication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recovery qualit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EA. 刘水元 韦克关键词:苏醒期躁动 全身麻醉 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 期 躁动 预防策略的构建 2025年 目的构建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 期 躁动 预防策略,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函询,形成骨科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 期 躁动 预防策略。结果共进行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1.3%、95.2%,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0、0.919,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53、0.163。在第2轮专家函询中,各级指标重要性均值为4.000~4.944、变异系数0.046~0.213,最终确定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42项。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防策略涵盖骨科全身麻醉手术围手术期 整个过程,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可靠性。 陈姝 李国宏关键词:骨科手术 苏醒期躁动 全身麻醉 德尔菲法 全麻患儿苏醒 期 躁动 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 分析全麻患儿苏醒 期 躁动 (EA)的潜在风险,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5月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83例全麻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全麻患儿EA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全麻患儿EA的发生率为17.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科室、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治疗及留置尿管是全麻患儿EA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在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831;校准曲线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接近;决策曲线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阈概率分别为0.10~0.88、0.10~0.80。结论 年龄、手术科室、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治疗及留置尿管是全麻患儿EA的影响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作为全麻患儿EA的预测工具。 庞家东 黄建文 黄昌全关键词:全麻手术 患儿 苏醒期躁动 列线图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患儿术后苏醒 期 躁动 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经历介入手术后易出现苏醒 期 躁动 (EA),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响CHD患儿介入术后发生EA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24年5月至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69例CHD患儿,将其分为躁动 组(44例)及无躁动 组(125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差异,确定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儿介入术后EA的危险因素。结果:在麻醉复苏室发生EA患儿44例,EA发生率为26%。单因素分析显示,CHD类型(χ^(2)=13.506,P=0.001),手术类型(χ^(2)=35.659,P<0.001),手术时长(t=6.769,P<0.001),苏醒 时长(t=2.198,P=0.029),麻醉镇痛用药(χ^(2)=19.508,P<0.001),患儿术前焦虑(χ^(2)=4.744,P=0.029),陪护者焦虑(χ^(2)=4.931,P=0.026)以及术后疼痛(χ^(2)=53.917,P<0.001)在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中维持用药(χ^(2)=3.353,P=0.067),术后排尿困难(χ^(2)=2.618,P=0.106),病房环境(χ^(2)=3.207,P=0.073)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长(OR=1.101,95%CI:1.057~1.147,P<0.001)、术后疼痛(OR=0.112,95%CI:0.031~0.399,P<0.001)是CHD患儿介入术后E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缩短手术时长及有效的术后镇痛可能降低CHD患儿介入术后EA的发生。 王世杰 陈克娇 赵龙德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手术 苏醒期躁动 儿童 瑞马唑仑对患儿口腔日间手术苏醒 期 躁动 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对患儿口腔日间手术苏醒 期 躁动 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龋齿治疗的患儿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3~6岁,BMI 12~23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和丙泊酚组,每组31例。瑞马唑仑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推注瑞马唑仑0.3 mg/kg,麻醉维持时泵注瑞马唑仑1 mg·kg^(-1)·h^(-1);丙泊酚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麻醉维持时泵注丙泊酚6 mg·kg^(-1)·h^(-1)。记录拔管即刻、拔管后30 min及拔管后2 h患儿苏醒 期 躁动 (PAED)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患儿行为学(FLACC)疼痛评分。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苏醒 时间及阿芬太尼总量。记录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喉痉挛、嗜睡、苏醒 期 躁动 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丙泊酚组比较,瑞马唑仑组拔管后30 min PAED评分明显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P<0.05),苏醒 期 躁动 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喉痉挛及嗜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丙泊酚比较,采用瑞马唑仑可降低口腔日间手术患儿苏醒 期 躁动 发生率,且不增加围术期 不良事件。 赵鑫 吴征元 张雪 赵保建关键词:丙泊酚 苏醒期躁动 日间手术 全身麻醉患者苏醒 期 躁动 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国内外全身麻醉患者苏醒 期 躁动 (EA)的研究现状与前沿趋势,为深入开展EA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PubMed及Scopus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3月发表的EA有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Space 6.2.R3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关键词的相关图谱并分析该领域发文趋势及主要作者。结果分别纳入中文、英文文献752篇、755篇。经分析可知,金约西、李军、柴小青与闵苏并列位居中文数据库发文之首,中国学者张野在英文数据库中发文量位居第一;EA领域中英文数据库最高频关键词分别为“右美托咪定”“emergence agitation”;出现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的突现词分别为“麻醉”“preschool child”;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分别为“地佐辛”“emergence delirium”;研究时间跨度最长的中英文聚类标签分别为“丙泊酚”“psychomotor agitation”。结论国内外EA领域整体研究态势趋于一致,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EA的重点关注人群、影响因素以及预防与干预管理等方面。未来建议研究者持续拓展并深入EA领域的关键问题,优化特殊人群陪护政策,在全面探究围手术期 EA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系统构建集束化EA预防与干预方案,以期 形成科学可行的EA防治体系,进一步推动EA领域研究与实践的融合与发展。 汪一 王珠珠 宋永霞 洪静芳关键词:苏醒期躁动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耳穴压豆在男性留置导尿患者麻醉苏醒 期 躁动 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在男性留置导尿患者麻醉苏醒 期 躁动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12月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行全身麻醉手术且留置导尿管的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耳穴压豆干预,持续7 d。比较两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舒适度、睡眠质量及苏醒 期 躁动 发生率。结果术后6、12、24 h,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时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高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苏醒 期 躁动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在男性留置导尿患者中应用价值高,可增强镇痛、镇静效果,减少苏醒 期 躁动 发生,以改善患者舒适度,避免影响睡眠。 吴茜 陈玫 卢婷关键词:男性留置导尿 耳穴压豆 麻醉苏醒期躁动 镇静评分 综合保温措施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苏醒 期 躁动 及体温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综合保温措施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苏醒 期 躁动 及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择期 行乳腺癌切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R组和C组,每组30例。R组患者接受综合保温措施,C组患者接受常规保温措施。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手术1 h、手术结束时、进入麻醉恢复室各时间点的体温;记录两组患者苏醒 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记录两组患者苏醒 期 躁动 评分及躁动 、寒战发生情况。结果R组患者手术1 h、手术结束时、进入麻醉恢复室体温明显高于C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苏醒 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少于C组(P<0.05),苏醒 期 躁动 和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综合保温措施应用于乳腺癌手术患者,能减缓体温下降速度,降低苏醒 期 躁动 和寒战发生率,缩短患者复苏时间。 李冰 王承志 陈婉婷 林根发 杨铎 张隆盛关键词:乳腺癌手术 苏醒期躁动 体温 颊针疗法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苏醒 期 躁动 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观察颊针疗法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苏醒 期 躁动 的影响。方法 择期 全身麻醉下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颊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颊针组于麻醉诱导前针刺三焦穴、腰穴和骶穴,并留针,每隔5分钟行针1次,至手术结束起针。对照组不行颊针治疗。采用Riker镇静-躁动 评分(SAS)评估苏醒 期 躁动 发生情况,记录VAS疼痛评分;检测患者入室时、拔管后15min及术后1d时血浆IL-6、TNF-α浓度。记录患者围手术期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观察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苏醒 延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颊针组患者苏醒 期 SAS、VAS疼痛评分和苏醒 期 躁动 发生率降低(P<0.05),围手术期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拔管后15min血浆IL-6和TNF-α浓度降低(P<0.05)。颊针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vs.37%)(P<0.05)。结论 颊针疗法可以有效减轻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苏醒 期 躁动 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张家敏 朱美华 牛聪 胡海青 朱姝关键词:结直肠癌根治术 苏醒期躁动
相关作者
李军 作品数:625 被引量:3,238 H指数:25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姜黄素 麻醉 小儿 丙泊酚 术后镇痛 连庆泉 作品数:488 被引量:2,095 H指数:21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姜黄素 异丙酚 丙泊酚 儿童 小儿 罗宏 作品数:10 被引量:39 H指数:3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小儿全麻 苏醒期躁动 全麻苏醒期躁动 布托啡诺 小儿术后 柴小青 作品数:191 被引量:1,705 H指数:23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氟比洛芬酯 单肺通气 钠 帕瑞昔布 超声引导 赵平 作品数:134 被引量:729 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研究主题:新生大鼠 小儿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氯胺酮 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