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3篇“ 蓄水运用“的相关文章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20年综合效益发挥与展望被引量:4
2024年
三峡工程自2003年蓄水发电至今已运行20 a,初步设计主要功能全部实现,并适应运行条件变化和发展需求持续优化运行方式,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截至2023年底,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66次,拦蓄洪水超2 088亿m^(3),确保了荆江河段防洪安全,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累计发出清洁电能超16 600亿kW·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1亿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3亿t;极大改善了库区与长江中游航道条件,累计通过货运量超20亿t,有力促进了长江航运快速发展;枯水期累计向下游补水约3 400亿m^(3),有效保障了长江中下游供水安全;生态调度成效显著,四大家鱼资源量明显恢复。为了应对频发的极端水文事件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从推进气象水文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三峡水库调度运行方案优化、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智慧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展望。
胡兴娥曹瑞
关键词: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沙量平衡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以三峡工程为核心的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运用显著改变水沙条件,坝下游河段出现长时间、长距离的冲淤调整,长江中下游沙量平衡分析是合理评估水库群修建对河道影响的重要依据,是河湖管理与保护的关键支撑.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原型观测资料,采用沙量平衡法分析长江中下游不同时空尺度泥沙沿程恢复特征,对比断面地形法计算结果,结合河道空间区域性特征,从临底悬沙测验误差、断面代表性及断面间距、河道采砂等多角度深入揭示两种方法计算冲淤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2003-2018年宜昌至大通河段冲刷泥沙10.76亿t,其中粒径d<0.125 mm的泥沙冲刷量占比达90.9%.以螺山为界,宜昌至螺山段"粗细均冲",螺山至大通河段则"细冲粗淤";(2)宜昌至大通河段2003-2018年沙量平衡法与断面地形法计算冲淤量相对偏差为71%,从沿程差异分布来看,距离三峡大坝坝址较近的宜昌至沙市河段两方法计算绝对差值较小,而沙市至大通河段差值较大,占宜昌至大通全河段绝对偏差的近86%;(3)宜昌至沙市河段河道采砂量占实测河床冲刷量的比例约为20%,临底悬沙对输沙量的改正比例为13.2%~26.7%(平均约为20%),修正后,沙量平衡法、断面地形法计算结果吻合相对较好;沙市至大通河段泥沙测验、固定断面布设、河道采砂等是导致沙量平衡法与断面地形法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许全喜李思璇袁晶杨成刚
关键词:冲淤量长江中下游
阿拉尔拦河闸蓄水运用后闸前泥沙淤积特点及清淤措施探讨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阿拉尔拦河闸上游冲淤分布,【方法】基于河流动力学理论,分析蓄水运用后,闸前河段泥沙淤积分布的规律及其内在机理。【结果】依据试验观测资料,拦河闸蓄水运用后,闸上游约7.2km以下河段的水流挟沙力趋于减小,并利用15 a长系列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泥沙淤积分布与水力条件变化导致的泥沙淤积结论相符,淤积形态与已有成果接近。【结论】经过综合分析,导致闸前景观水域面积减小的淤积部位位于闸前1.2~2.7m河段,结合清淤技术措施的性能特点和河道本身的实际淤积情况,经过不同清淤设备的性能参数比选,推荐采用泵吸式设备进行清淤工作。
王普庆王平
关键词:拦河闸蓄水淤积景观水域清淤措施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对龙潭水道河床演变的影响
长江下游江面宽阔,以分汊河型为主,分汊段之间常有单一段连接,单一段的河床形态和演变直接影响到上下河段的关联性,对长河段的演变起关键作用。本文以单一弯道段龙潭水道为例,通过分析洲滩变化、典型断面及河段稳定性,探讨了三峡工程...
尚倩倩许慧李国斌高亚军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沙条件河床演变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枝江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2017年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段均发生再造床过程,河床冲淤调整相对剧烈。基于枝江水道三峡水库蓄水后2003~2015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蓄水后该水道河床的冲淤及航道条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水道在三峡蓄水后总体处于冲刷态势,尤以河槽冲刷明显,局部区域有所淤积,洲滩受守护工程作用略有淤积,枝江上浅区水深不足问题逐年恶化,进而影响主航道条件,同时极有可能加剧上游芦家河水道坡陡流急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本水道河床演变趋势进行预测,一方面目前尚可的航道条件在自然作用下存在恶化的可能,另一方面枝江上浅区将成为本水道提高航道尺度的关键部位。本文可为本水道航道尺度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治理思路和工程设计依据。
程伊颖游强强冯敏徐果
关键词:河床演变航道条件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对荆江三口分流量影响
三峡水库175m蓄水运行后,荆江三口分流量出现减少趋势。利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荆江三口控制站和三峡水库入库控制站水文资料,结合三峡工程优化调度方案,运用现状分流比和流量过程还原两种方法计算三峡水库运用对荆江三口分流量的...
陈俭煌彭玉明
关键词:三峡水库蓄水分流比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进出库水沙变化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运用对进出库水沙条件的影响程度,利用水沙指标变化幅度公式,定量分析了三峡水库运用后2003~2009年进出库水沙指标的变幅。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在均值上,4、5、6月的月均流量变幅最大,6、10、11月的月均含沙量和月均输沙率变幅最大,5、6、11月的月均来沙系数变幅最大;在极值上,非汛期最大流量、汛期最小含沙量、最小来沙系数和最小输沙率变幅最大;在极值之比上,汛期流量、含沙量、来沙系数和输沙率的最大/最小的变幅最大;在极值与年值之比上,汛期流量的最小/年均及非汛期含沙量、汛期来沙系数、年输沙率的最大/年均的变幅最大;在年内分布上,4、5、10月的月均流量/年均流量、5、6、8月的月均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月均输沙率/年均输沙率、5、8、9月的月均来沙系数/年均来沙系数、汛期输沙率/非汛期输沙率、汛期含沙量/非汛期含沙量的变幅最大。
韩闪闪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沙变化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特性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本文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实测水文、河道地形观测资料,对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变化和泥沙淤积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并将实测结果与三峡工程初步设计阶段、"九五"、"十五"攻关阶段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003年6月~2010年12月,三峡入库悬移质泥沙15.801亿t,出库悬移质泥沙4.118亿t,水库淤积泥沙11.683亿t。从淤积强度沿程分布来看,随着坝前水位的逐渐抬高,泥沙淤积呈上延趋势。从横向分布来看,泥沙淤积主要集中在主槽。从纵向分布来看,库区干流泥沙淤积以宽谷段(平均库区水面宽大于600m)为主,占全河段总淤积量的97.4%,窄深段淤积相对较少或略有冲刷。不同阶段水科院和长科院研究成果均表明,在三峡水库运用前10年大坝至丰都河段河床淤积最明显,由于各计算方案所采用的入库水文边界条件与蓄水运用后的实测水沙过程有一定的差别,引起各阶段研究库区年均淤积量较实测值偏大、近坝段的淤积强度较实测值偏小以及水库排沙比偏大等情况出现,但淤积量的沿程分布特性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袁晶许全喜童辉
关键词:泥沙动力学泥沙淤积三峡水库排沙比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汛期洪水排沙比初步研究被引量:21
2013年
本文以三峡水库运用后实测洪水排沙比资料为基础,对三峡水库汛期洪水排沙比与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找到了排沙比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一个拟合效果较好的排沙比公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便于实时调度决策使用的汛期洪水排沙比公式,研究提出三峡水库汛期泥沙调度应以调节入库流量和坝前水位为主。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汛期泥沙调度提供参考。
黄仁勇谈广鸣范北林
关键词:河流泥沙工程学排沙比汛期洪水三峡水库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淤规律研究被引量:85
2013年
本文较为系统地对比研究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宜昌至大通河段干流河道冲淤规律,并与原预测成果进行了比较。1966年-2002年宜昌至大通河段河道冲淤纵向分布以城陵矶为界,表现为"上冲、下淤",平滩河槽冲淤总体平衡,"冲槽、淤滩"特征明显。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长江中下游河道原有的冲淤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的大通,河床冲淤形态转变为"滩、槽均冲",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与实测成果相比,宜昌至武汉河段河床冲刷预测情况基本吻合,武汉以下河段则在定性上有所差异;坝下游冲刷的速度和范围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这主要与三峡入、出库水沙条件较原设计成果相差较大,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活动增多和局部航道整治工程有关。
许全喜
关键词:泥沙动力学河道冲淤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

相关作者

卢金友
作品数:219被引量:1,040H指数:20
供职机构:长江科学院
研究主题:河道演变 长江中下游 钉螺 三峡水库 河床演变
姚仕明
作品数:268被引量:1,033H指数:19
供职机构:长江科学院
研究主题:长江中下游 三峡工程 三峡水库 河道演变 护岸工程
何广水
作品数:48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长江科学院
研究主题:荆江河段 护岸工程 长江 长江中游 河道演变
臧小平
作品数:201被引量:1,419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研究主题:香蕉 油梨 菠萝 滴灌施肥 芒果
范北林
作品数:55被引量:346H指数:11
供职机构:长江科学院
研究主题:三峡工程 河床演变 河势 三峡水库 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