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3篇“ 虚构性“的相关文章
“事”的虚构性——以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为例
2025年
“因文生事”是金圣叹对《水浒传》文体特点提出的观点。围绕这一观念,金圣叹在评点中着重展开对“事”(故事情节)之虚构性的说明。此外,为论证《水浒传》故事情节虚构性的合理与可信,金圣叹借佛学义理、梦境类比作为小说文体的《水浒传》,其间有着相似的虚幻不定的内蕴特,并依据《水浒传》的有关描写,总结文中的虚构手法。
张迎张蓝草乔岳
关键词:金圣叹《水浒传》虚构性
“复数的”修辞虚构性理论
2024年
理查德·沃尔什首先提出修辞虚构性理论,H.S.尼尔森、詹姆斯·费伦等学者随后加入研究行列,一起推进了从修辞视角展开的虚构性研究,多个国际权威期刊还组织了修辞虚构性理论的大讨论。国内学界对修辞虚构性理论则缺乏关注,引介不全面,仅有的几篇文章主要运用该理论解读一些文类中的虚构性问题。本文考察沃尔什的理论主张以及他和尼尔森、费伦一起提出和分别提出的论点,发现他们在虚构性的评判标准、修辞方法的本质、虚构性与真实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尽管如此,修辞虚构性理论在历史小说、自小说、虚构自传体小说、历史传记、宣传片、叙事医学等文类得到了卓有成效的运用,其研究范围不断拓展,还激发了虚构性的新研究方法。
邱小轻
关键词:虚构性
论《红楼梦》虚构性的两种表现形式被引量:1
2024年
《红楼梦》中固然包含了作者自传的成分,但虚构的成分更多。这至少表现为两种重要的形式:一是对其他叙事文本的借鉴模仿,是一种再创作式虚构;二是作者不同时期经验的叠加与重构,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形象,这是一种经验变形式的虚构
李鹏飞
关键词:自传说虚构性
虚构研究“理论转向”与当代西方虚构性研究趋势
2024年
虚构思想到虚构研究的“理论转向” 虚构问题是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要谈论虚构,先要对虚构本质进行界定。在西方文学研究中,对虚构及其本质的思考很早就已出现,并贯穿整个文学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通常被认为是西方最早涉及虚构研究的著作。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谈到诗人与历史学家的差异,指出历史学家只能“记述已经发生的事”,诗人却可以“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讲述“可能发生的事”,涉及想象与虚构的范畴。文艺复兴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欧洲发现,对当时的诗人产生重要影响。
曹丹红
关键词:《诗学》虚构性亚里士多德西方文学历史学家
创意写作视域下中国化非虚构性写作概念探究
2024年
虚构性写作是创意写作中国化过程中最需厘定的关键概念之一。在此视域下,一切以真实的事件或呈现的事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活动,均为非虚构性写作。从质而言,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文类概念;从来源而言,它是一个创作素材源自真实事件的文学样式;从症候而言,它是一种创作者主动介入现实生活的叙事策略;从功能而言,它是一种自我诗化的写作方式。只有作此理解,非虚构性写作才能在增殖自身、扬弃自我的同时,践行中国化创意写作向来推崇的开放、生长
陈晓辉
关键词:创意写作主体介入
超越体裁界限的修辞资源——修辞方法视角下的虚构性
2024年
进入21世纪以来,“虚构性”成为国际叙事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在众多关于虚构性的新兴理论中,修辞方法最为引人瞩目。修辞方法衍生出三种主要观点:沃尔什认为虚构性是不依赖于字面真实的关联,尼尔森与格利弗森将其定义为“有意标记与交流的创造”,费伦将其视作“非真实状态或事件”的交流。修辞方法聚焦虚构性的诠释过程、交流效果与现实意义,为审视虚构性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文化功用提供了新视角。
郎梦晨
关键词:虚构性修辞叙事学
福建方志所见王阳明行迹与年谱的对读--兼议方志中文学资料的纪实虚构性
2024年
王阳明一生两次半入闽。他游历武夷、征战汀漳、驻军上杭、置县平和,不仅在福建进行社会治理和军事活动,还施行德政、传道讲学、兴办文教,用心学思想教化闽中文人,与闽地结下不解之缘。因此,福建地方志中就保存了大量王阳明在闽地的行迹、传记、诗文作品和后学信息。这些材料与《阳明先生年谱》《王阳明先生图谱》以及阳明后学的书写存在一定出入,尤其是关于王阳明在福建的第一次行迹的记载差异较大。对这些差异进行梳爬考证,一方面可以纠正和落实王阳明入闽的时间与路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知地方志在传人记事方面的特殊机制,揭示其中文学资料纪实与虚构并存的价值与不足。
李佳纹
关键词:年谱
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探析
2023年
在作者创作、文本呈现、读者接受的动态话语体系之中重审十七年小说,其非虚构性特征的普遍与本质得以彰显。很多十七年小说的创作都经历过跨文体改写,包括建基于非虚构文本的文体属改写和建基于虚构文本的文体篇幅改写,某种程度上都增强了小说的非虚构性。十七年小说文本呈现出诗史互渗的美学风格,但无论是偏重史传的史诗小说还是具有浓厚抒情意味的诗骚型小说,其诗审美追求都是以史实为底蕴的。近年来,关于十七年小说的研究出现了以版本研究和本事研究为主的实证化研究新形态,这对于解释十七年小说的非虚构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但也存在主体缺失的问题。在注重实证的基础上加入心证一环,或可有效解决实证化研究中主体缺失的问题,既能重新激发十七年小说研究的活力,也能促进非虚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
王仁宝
关键词:十七年小说非虚构性文本形态
“窥镜”:虚构性情节的视角、逻辑与隐喻
2023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此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书中策士对国君的游说或相互之间的论辩大多是现场的。《文心雕龙》将其游说特点总结为“喻巧而理至”,本篇不只有现场言论,还有一个重要的序曲“窥镜”,“巧喻”和“至理”的触点和基石均源于“窥镜”。吴小如教授认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
黄新囡
关键词:《战国策》《文心雕龙》虚构性《邹忌讽齐王纳谏》游说窥镜
虚构研究“理论转向”与当代西方虚构性研究趋势被引量:1
2023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开始集中关注虚构问题,涌现了以帕维尔、沃尔顿、热奈特、瑞安、多勒泽尔、科恩、舍费尔等学者的著作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理论与方法展开对虚构的思考。成果大致可分为内部研究、外部研究以及内外结合的研究三类,其中内部研究包括本体论、形式主义等途径,外部研究包括语用学、认知科学等途径。这些研究塑造了今日西方虚构性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例如结合跨媒介视角以考察多元的虚构实践,结合内外途径以全面认识虚构,结合跨文化与历史视角以呈现虚构观念的多样与历史。当代西方虚构性研究归根到底旨在更好地理解虚构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虚构的人类学价值。
曹丹红
关键词:虚构性本体论形式主义语用学

相关作者

徐肖楠
作品数:113被引量:110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文学 市场化年代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叙事
方小莉
作品数:33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声音 奇幻文学 权力 叙述学 伦理
张清华
作品数:278被引量:1,066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主持人 诗歌 诗人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
杨美蓉
作品数:2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虚拟图像 虚构性 艺术创作 创作手法 绘画艺术
汪正龙
作品数:105被引量:364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 美学 文学理论 形式主义 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