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1篇“ 血小板去除术“的相关文章
- 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不良反应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2组患者均行血小板去除术,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疼痛程度、舒适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9个测评因子评分及总均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麦吉尔(Mc Gill)疼痛评分系统中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4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患者的心理状况,减轻患者治疗时的疼痛程度,提高舒适度,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效果良好。
- 王莉段婷婷段婷婷吕娅
- 关键词:血小板去除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针对性护理疼痛程度
- 血小板去除术在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临床安全性及对免疫、凝血系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去除术在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临床安全性及对免疫、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创伤中心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40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需行血小板去除术的患者20例为观察组,无须行血小板去除术患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及形态变化、其他细胞成分、凝血指标、T细胞淋巴亚群的变化情况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L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百分比(P_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LT、MPV、红细胞压积(HCT)、PDW、P_L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HCT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D-D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CD3^(+)、CD4^(+)、CD8^(+)、CD4^(+)/CD8^(+)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CD3^(+)、CD4^(+)、CD8^(+)、CD4^(+)/CD8^(+)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饱和度与治疗前、治疗后存在差异(P<0.05),而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去除术在早期创伤患者综合救治策略中安全性可靠,对免疫及凝血指标影响较小。
- 邓文君文林蒋雪波黄崧
- 关键词:血小板去除术创伤免疫凝血
- 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22年
- 目的:观察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8月我院治疗的20例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共进行24次血小板去除治疗,对比去除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血小板去除后,血小板下降显著,血小板平均去除率为(31.5±13.7)%,接近采用双针模式血细胞单采机的文献报道,去除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采集过程无不适反应,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应用南格尔NGL-3000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去除治疗,与双针模式血细胞单采机效果相似,过程安全可靠。
- 杨泽谢丽丽郭慧武慧慧田静晋红梅
- 关键词: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去除术血小板增多症
- 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血小板单采去除术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血小板、高切、低切、血浆粘度和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185例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均以药物进行基础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93,加用血小板单采去除术)和对照组(n=92),比较联合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血小板计数、高切、低切、血浆黏度4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0、0.109、0.313、0.362,P>0.05);治疗后,两组4项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27、4.860、7.984、13.613,P<0.05)。观察组、对照组发生出血、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0%(4/93)和16.30%(15/92),观察组、对照组发生头晕、胸闷、心慌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5%(2/93)和14.13%(13/9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1、8.909,P<0.05)。结论血小板增多症在短时间内会加大患者多器官血栓性出血的风险,而采用血小板单采去除术进行治疗能更有效地清除体内多余血小板,降低患者的血黏度,从而避免和减轻并发症及其造成的威胁,并且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能够减少患者的药物使用时间,从而减轻服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推广意义。
- 李艳红聂波聂波程沈菊杨金荣武坤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疗效安全性
- 脾切除患儿血小板去除术1例被引量:2
- 2018年
-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患儿,男,13岁,22 kg,因确诊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1年于2016年6月25日收入我院肝胆外科。曾行骨穿2次均考虑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长期黄疸,脾脏进行性增大,时有左上腹部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患者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长期贫血,曾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入院完善术前检查后于6月30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
- 黄红梅蒋天伦赵树铭陆华向仁雪刁荣华王泽蓉陈敏陈寒梅
- 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去除术
- 改良法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比较改良法血小板去除术与传统法血小板去除术在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以60例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采用改良法行血小板去除术治疗(改良组),30例采用传统血小板去除术治疗(传统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去除前后血细胞的变化、比较两组去除时间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去除血小板,传统组去除时间[(118±21)min]短于改良组[(185±1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去除量为(487±25.2)ml,传统组为(450.8±23.0)ml,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血小板去除术去除血小板的效果与传统方法相当,去除过程中低血钙、低血容量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缺乏与COBE Spectra型血细胞分离机相匹配的血小板专用管道时期,可获得良好的替代效果。
- 谭振清罗自勉刘平刘玉霞朱凯波杨文群霍中军金娟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去除术
- 血府逐瘀汤、血小板去除术联合α-IFN治疗ET临床研究
- 2017年
-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血小板去除术联合α-干扰素(α-IFN)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疗效。方法将93例ET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1例,其中治疗1组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血小板去除术联合α-干扰素,治疗2组给予血小板去除术联合α-干扰素,对照组给予α-干扰素,均治疗1个月,观察比较3组疗效。结果治疗1组的治疗起效时间(1.7±0.6)d,治疗2组起效时间(1.6±0.5)d,对照组起效时间(3.9±0.5)d,对照组的起效时间显著慢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93.5%,治疗2组为90.3%,对照组为67.7%,前两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去除术联合α-干扰素治疗ET临床疗效明显,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加用血府逐瘀汤后疗效无显著改变。
- 陶黎傅红春潘琳练颖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血府逐瘀汤血小板去除术Α-干扰素
- 血小板去除术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观察及血栓弹力图检测的作用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α-2 b干扰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疗效。并评价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血小板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OBE SPECTRA和MC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对31例患者行血小板去除术,同时联合羟基脲,干扰素及常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患者去除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1血小板去除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联合使用羟基脲/α-2b干扰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使病情得到较快和稳定的控制。2血小板去除治疗后,患者TEG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功能指标MA值明显降低,综合凝血指数CI值明显改善,R值,Angle角没有明显改变。3血小板的功能指标MA值与血小板计数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小板去除治疗联合羟基脲/干扰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疗效显著,血栓弹力图监测ET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王光敏郝一文王林林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血栓弹力图
- 羟基脲联合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羟基脲联合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将28例老年ET患者分为有临床症状组及无临床症状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羟基脲(Hu)治疗,剂量为O.5~3g/d。对血小板计数〉1000×10^9/L者,确诊后即采用血小板去除术1~3次,并且于血小板去除术后开始接受羟基脲治疗。结果有临床症状组的患者发病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469.00±521.40)×10^9/L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组(892.00±302.10)×10^9/L(P〈0.01)。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为(1023.00±606.30)VS(468.00±236.20)×10^9/L(P〈0.01)。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CR16例(57.1%),PR11例(39.3%),NR1例(3.6%)。结论羟基脲联合血小板去除术治疗老年ET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良好。
- 吴文高晓东徐岚俞晴阎骅周励沈志祥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老年羟基脲血小板去除术
- 血小板去除术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a-干扰素等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对43名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采用血小板去除术1—4次后,立即给予羟基脲和a-干扰素等药物治疗。结果血小板去除术后,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好转,再经羟基脲、a-干扰素等药物联合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a-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 黎儒青王甜甜叶延瑶赵树铭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去除术羟基脲A-干扰素
相关作者
- 陈敏

- 作品数:83被引量:373H指数:12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肝肿瘤 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治疗 消化外科 ERCP
- 黎儒青

- 作品数:49被引量:191H指数:7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全血 浓缩血小板 血浆 无偿献血 蛋白芯片
- 陈寒梅

- 作品数:13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血小板 海藻糖 血小板去除术 单采血小板 血液病患者
- 赵树铭

- 作品数:220被引量:930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血小板 输血 红细胞 浓缩血小板 血浆
- 林武存

- 作品数:116被引量:553H指数:13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研究主题:输血 血型 红细胞 献血者 抗体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