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0篇“ 补给来源“的相关文章
-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 2025年
-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 马剑飞李向全李向全付昌昌张春潮王晓刚付昌昌张登飞白占学王晓刚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部地下水补给源岩溶水文地质
- 和田河流域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 2024年
- 为研究和田河流域水化学与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以及氢氧和14C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水体(井水、坑塘水和河水)进行了水化学组成特征、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各水体主要起源于南部海拔2000 m以上的中高山区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从山区到沙漠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较明显的分带特征。不同水体pH值均呈弱碱性,离子之间组分和TDS值差异较大,整体呈坑塘水>井水>河水的规律。少数地下水样点中NO3-含量显著异常。(2)砾质平原区地下水大量接受地表河水的垂向脱节型补给。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值小,更新速度快,以水岩溶滤控制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多呈SO4·Cl-Ca·Mg型。(3)细土平原区地下水TDS值变幅大,多为Cl·SO_(4)-Na型。其中,河间地块内,靠近上游地下水接受地表水及邻区侧向径流补给,14C年龄小;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氧漂移”现象普遍。分水岭处地下水14C年龄大,近河岸处年龄小,地下水与河水联系密切。河间地块两侧地下水分别沿东北、西北方向径流,最终排泄于外围沙漠区。研究结果可为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李小等常亮段瑞王倩张群慧杨炳超
- 关键词:水化学地下水补给来源同位素和田河流域
- 博斯腾湖的补给来源和水质特征
- 2024年
- 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来源以发源于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北侧北天山高山冰雪源区的开都河为主,中天山南侧的清水河、黄水沟等小河流为辅,通过对其成因和水质特征分析,得出湖区水质除湖东侧边缘地带有微咸水外,其余绝大部分湖域的水质多是淡水,在枯水年份或其他年份的枯水时段,也不时出现微咸水。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吞吐型淡水—微咸水湖。
- 张东光涂勇刚
- 关键词:补给来源淡水
- 高原山地—湖泊地区雨季地表水补给来源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制
- 2024年
- 本文旨在解析中国西南高原山地—湖泊地区雨季地表水补给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基于2022年7—8月在洱海流域采集的多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和遥感技术,量化地表水的补给源和比例,并探究水体转化机制。结果表明:(1)洱海流域雨季降水受蒸发和季风气候等影响,其氢氧同位素值与地下水和地表水相比偏负。地下水δD、δ18O表明,在高海拔及富水性高的区域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值偏负,d-excess值则表明不同含水岩组的蒸发差异。地表水氢氧同位素值随着水体从入湖河水经过洱海湖水到出湖河水的流动逐渐偏正,其中苍山东坡和南部区域同位素值较北部区域而言更偏正,就苍山东坡而言,其中游地区蒸发作用最为显著。(2)苍山—洱海间地表水补给来源的空间格局显示,地表水对其下游混合水体的贡献率最大。其中降水和地表水在苍山—洱海间各河段的贡献率皆表现为,在出山口以上河段的降水、地表水贡献率小于出山口之后河段;而地下水贡献率反之。(3)沿河流流向,其地形、地质条件、地表覆盖和水汽特征共同影响地表水补给来源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状况好、地表温度高和实际蒸散量多的区域,降水对地表水的补给多;植被覆盖状况较差的区域,地表水的补给较多;地下水对地表水的贡献率则取决于含水岩组类型。
- 廖会娟柴勇角媛梅张华佘万江卢瑞涛沈剑徐秋娥贾士豪
- 关键词:氢氧稳定同位素高原湖泊
- 黄河下游(河南段)潜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补给来源识别
- 2024年
- 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潜水含水层与地表水体联系密切,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补给来源识别研究对黄河流域地下水合理利用与科学保护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黄河下游(河南段)潜水样品(共计170组)以及氢氧稳定同位素样品(共计55组)进行数据分析,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离子比值分析、Gibbs图等方法,系统性地分析了研究区潜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补给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潜水的总溶解固体(TDS)波动性大,其范围为191~8169 mg/L,其中濮阳市、安阳市地区潜水为Ⅴ类水,已无法作为饮用水使用;研究区的主要水化学类型表现为HCO_(3)-Ca·Mg·Na、HCO_(3)^(-)Mg·Ca型;研究区阳离子主要以Mg^(2+)和Ca^(2+)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为主;研究区内潜水发生了强烈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溶液中的Ca^(2+)交换含水介质中的Na^(+);研究区潜水中主要以文石、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处于过饱和状态至沉淀,石膏发生溶解;黄河下游(河南段)地区的潜水补给来源属于现代大气降水补给;沿潜水含水层的水流动路径上,潜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由于混合效应更为均匀。本研究利用多因素、多方法的手段揭示了黄河下游(河南段)水文地球化学演变过程,为区域内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参考。
- 潘登王帅郭红王琳李屹田
-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氢氧稳定同位素黄河下游
- 典型岩溶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来源及水化学演化机制被引量:3
- 2024年
- 为研究香花岭矿区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补给来源、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过程,在矿区周边采集了32组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样品,基于多元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分析了香花岭矿区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系统揭示了两者的补给来源、补给年代及水化学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香花岭矿区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呈弱碱性,主要阴阳离子为HCO_(3)^(−)和Ca^(2+),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HCO_(3)-Ca·Mg型和HCO_(3)·SO_(4)^(-)Ca·Mg型为主.大气降水是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径流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蒸发作用的影响,但岩溶地下水所受蒸发作用影响相对较小,与现代水水力联系较为密切,循环更替过程更加迅速.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演化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物溶解作用及人类活动(农业活动、矿业活动)的共同影响,Ca^(2+)、Mg^(2+)和HCO_(3)^(−)主要源于碳酸盐岩矿物的溶解,少部分源于硅酸盐岩矿物的风化溶解,Na^(+)与Cl^(−)主要源于岩盐的溶解,其中Cl^(−)、NO_(3)^(−)和SO_(4)^(2−)受到农业活动、生活污水排放与矿业活动的外源输入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香花岭矿区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循环演化过程、水资源保护利用有重要意义.
- 周智强黄奇波汪玉松罗飞梁建宏熊江俣
-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岩作用氢氧同位素
- 基于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的泰安城区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及演化过程被引量:5
- 2024年
- 泰安市城区岩溶地下水较丰富,是重要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基于泰安城区岩溶水和地表水的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δD、δ^(18)O和~3H)特征,结合Gibbs图解、主要离子比值,揭示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补给年代、循环更新能力及主要的水-岩作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区内岩溶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K^(+)、NO_(3)^(-)、Cl^(-)、Na^(+)和SO_(4)^(2-)的变异系数较大,空间差异性较强,Ca^(2+)和HCO_(3)^(-)的含量较稳定.水化学类型复杂多变,主要为HCO_(3)·SO_(4)-Ca型、HCO_(3)·Cl-Ca型和HCO_(3)-Ca型.大气降水是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蒸发作用,但影响性相对较小;岩溶地下水~3H含量介于3.0~5.4 TU之间,与现代水(指1952年核爆以后)水力联系密切,循环更新能力较强,更容易遭受污染,在开发利用时应加强水资源保护.岩溶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受岩石风化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及少量硅铝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其演化主要受方解石等贫镁矿物的溶解作用影响,白云岩风化溶解作用影响较小.
- 孟令华
-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水-岩作用
- 一种煤层地下水补给来源研究与精细表征方法
- 本发明属于煤层气勘探开发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煤层地下水补给来源研究与精细表征方法。包括:S1:确定地表水样品采集位置,地下水样品采集位置和层位;S2:开展实验,获取采集的水样品的实验数据;S3:绘制研究区水样离子Pi...
- 杨晋东李友谊于振锋郭旭宋新亚靳科科赵瑞熙刘洋
-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补给来源影响研究
- 2023年
-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深剖面土壤水补给来源,以黄土区长武塬为研究区,采集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农地、18 a苹果园、26 a苹果园)下20 m深土壤剖面,测定土壤水及其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基于同位素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深度土壤水来源进行溯源分析。研究表明:(1)苹果园土壤水含量明显低于农地,说明果园耗水强度更大,对深层土壤水影响更为显著。(2)农地、18 a和26 a苹果园下降水偏移量分别为-22‰、-20‰和-6‰,说明降水补给土壤水后受到蒸发作用影响,且农地土壤水比果园受到的蒸发效应更强。(3)该区土壤水补给主要以活塞流为主;对于补给不同深度土壤的可能水源,6 m以下补给水的同位素组成(δ^(2)H=-83.8‰,δ^(18)O=-12.1‰)较0~6 m(δ^(2)H=-68.8‰,δ^(18)O=-10.1‰)更为贫化,且6 m以下补给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日降水量≥50 mm·d-1的降水更相似。与农地(δ^(2)H=-70.6‰,δ^(18)O=-10.4‰)相比,果园土壤补给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δ^(2)H=-76.1‰,δ^(18)O=-11.1‰)更贫化。综上,深层和果园土壤可能需要更高强度降水的补给,本研究对深厚非饱和带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盖浩琪石培君李志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同位素示踪黄土塬
- 南京汤泉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与成因模式
- 2023年
- 南京汤泉地区地下热水资源丰富,阐明其补给来源及成因模式,对于地下热水的科学开发意义重大。采用水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热水与浅层冷水水化学组成差异明显,热储温度为63~75℃,循环深度为1.8~2.3 km。大气降水入渗是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补给高程范围为321~539 m;循环周期为2046~6474 a;地下热水上涌过程中会混入比例为4%~26%的浅部岩溶冷水。经分析,该地热系统成因上属于中低温对流型,补给区主要为老山复背斜构造内的碳酸盐岩裸露区,依靠区域大地热流供热,热储层主要为上震旦统白云岩,盖层为寒武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地下热水经深循环沿NEE向与NW向断裂交会通道向上运移,并与浅部冷水发生混合,形成本区的地热异常。
- 于丹丹徐成华骆祖江顾问周玲玲
- 关键词: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
相关作者
- 赵景波

- 作品数:485被引量:3,880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研究主题:黄土 土壤干层 气候变化 古土壤 洪涝灾害
- 陈宗宇

- 作品数:105被引量:983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下水 华北平原 黑河流域 同位素 水化学
- 李利波

- 作品数:18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震局
- 研究主题:地震 前兆异常 M 补给来源 水位
- 张云辉

- 作品数:16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补给来源 热储温度 地热水 水化学 水文地球化学
- 付昌昌

- 作品数:24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岩溶 补给来源 地下水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