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9篇“ 裁判理由“的相关文章
- 裁判理由的供给与论证
- 2024年
- 裁判理由是裁判者对诉争判定的缘由分析,表现为裁判论点逐级证成过程。当前,司法实践中裁判理由的实质性供给存在不足,如内容空泛、态度消极和技术欠缺,这些问题导致纠纷难以实质解决,产生程序空转,甚至引发连环诉讼。实质法治观转型强调外部证成的重要性,通过引入后果考量及融贯性检验,优化裁判方案,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立足“依法能动裁判观”理念,通过强化实质性裁判理由供给,有助于破解机械司法问题。同时,建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论证规范,为裁判者提供全景式、可选择的裁判理由供给方案,在方法论上证成“依法能动裁判观”实践路径。
- 李庆
- 关键词:裁判理由
- 主播通过直播打赏实施诈骗情形下追缴网络平台的裁判理由
- 2024年
- 【裁判要旨】主播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的直播打赏业务,以帮助被害人进行直播带货推广、需要缴纳保证金的名义取得被害人信任,骗取被害人用户名和密码,将被害人账号内充值的虚拟币以虚拟礼物形式刷给自己的账号实施诈骗,网络平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依据与主播之间的合作合同自动获得的分成,依法属于赃款,应当予以追缴。
- 李天李国胜
- 关键词:追缴网络平台诈骗裁判理由合作合同主播
- 民事裁判理由上诉利益问题研究
- 司法实践中经常存在一审胜诉当事人仅针对裁判理由提出上诉的情形,对于此类案件,有些二审法院以“是否具备上诉利益”进行审查,有些法院则不审查“上诉利益”而直接受理。但“上诉利益”在我国法律规范中并未确立,由此引出本文的问题,...
- 张慧
- 关键词:上诉利益上诉程序
- 类案适用视角下指导性案例裁判理由的撰述被引量:7
- 2023年
- 类案适用是一种与司法裁判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从类比推理和司法说理的角度看,先例的裁判理由对类案适用承担着正当化论证的功能,它不仅为判断先例与待决案件是否类案提供了实质标准,也为类案裁判规则的形成和适用准备了担保理由。指导性案例的参照适用体现了成文法制度下类案司法适用的基本原理,其可以从类案适用的制度背景及法律方法中获得认识。在指导性案例的体例要素中,裁判理由是对裁判要点的形成和司法适用最为重要的部分,案例指导工作不能疏忽对裁判理由及其内容撰述的重视。对此,可以基于类案适用的视角对指导性案例裁判理由的撰述确立一定的目标性要求,并就目前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有助于类案适用的角度优化指导性案例裁判理由的撰述,应是促进案例指导制度良善发展的重要任务。
- 杨知文
- 关键词:司法裁判裁判理由案例指导制度
- 裁判依据与裁判理由的界分障碍及破解方法
- 2023年
- 裁判依据是裁判者在裁判活动中必须引用,拒斥裁判者实质审查,包含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致力于提高裁判结论合法性的裁判规则。裁判理由是内容开放,接受裁判者实质审查,裁判者拥有选择权力,致力于提高裁判结论可接受性的论证材料。裁判依据与裁判理由在性质上共同具备的“理由”属性与在概念中共同具备的“合理性”要素为裁判理由包含裁判依据提供了现实可能,也为裁判理由混同裁判依据提供了隐性遮蔽。在裁判文书中,裁判依据与裁判理由的界分障碍有:裁判依据范围扩大化,裁判理由的二元结构,裁判依据与裁判理由的结构分割。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应当采取限定裁判依据的具体范围,改变裁判理由的陈述方式,调整裁判文书的具体结构的破解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裁判结论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 沈杨
- 关键词:裁判依据裁判理由
- 论裁判理由的上诉利益
- 2023年
- 我国裁判理由中法院认定的事实可以产生预决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裁判理由的预决效力在层次上可以分为绝对的预决效力、相对的预决效力和较弱的预决效力。预决效力的强弱对上诉利益判断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而言,当事人对与本案有关事实不服的上诉利益的判断应区分该事实所能产生的效力:若该事实能够产生绝对的预决效力或者相对的预决效力,当事人不服的应认可其上诉利益;若该事实仅能产生较弱的预决效力或者不产生预决效力,当事人不服的应否定其上诉利益。
- 刘文勇
- 关键词:裁判理由上诉利益
- “裁判依据”与“裁判理由”的法理再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源定位为中心被引量:8
- 2023年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由立法机关立法以及最高司法机关制定文件进入法规范性文件之后,必然存在司法如何对其加以运用的问题。立足“正式法律渊源—非正式法律渊源”与“效力渊源—认知渊源”的法源划分,可对核心价值观的“法源之争”进行类型化分析。未入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非正式渊源,入法后呈现为立法目的或者法律原则的属于正式渊源和认知渊源,入法后呈现为法律规则的属于正式渊源和效力渊源。进而未入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作为裁判理由,入法后呈现为立法目的或者法律原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作为裁判依据(欠缺法律规则时)或裁判理由(不欠缺法律规则时),入法后呈现为法律规则的可作为裁判依据。
- 刘树德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源裁判依据裁判理由
- 面向司法对话性的裁判理由建构被引量:2
- 2023年
- 在现代法治社会,对话性已成为司法活动的基本特征,司法结论的论证立场凸显了裁判理由的重要作用。在司法对话性的视角下,裁判理由作为对司法推理复杂过程的展示具有决疑色彩和论辩属性,其将法官裁判思维的运作与判决结论的推导环节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争议焦点凝聚了诉讼当事人的主张及理由,解决案件争点是司法裁判对话的主题,裁判理由的建构应当以确认争议焦点为前提。由此,裁判理由的建构需要遵循判决结论作出的司法逻辑,它包括事实理由与法律理由的双重建构。事实剪裁与文本阐释是裁判理由建构的两种具体路径,它们帮助法官在司法裁判中形成相应的裁判事实与裁判规范,也是法官针对判决结论讲清事理、释明法理的法律方法。面向司法对话性的裁判理由建构能够让人们更容易识断法律适用的机理,增强案件裁判的可接受性。
- 杨知文侯竣泰
- 关键词:裁判理由文本阐释
- 党政联合发文作为裁判理由的实证分析
- 裁判文书说理是裁判文书规范化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法治建设水平的有效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裁判说理逐渐成为各级法院审判的重要环节和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党政联合发文作为裁...
- 彭其辉
- 关键词:裁判理由实证分析
- 民法典实施与裁判理由强化双重背景下的隐性法源研究
- 2023年
- 民法隐性法源有着复杂的历史变迁,其适用逐步受到立法规制,实务中却呈现拓展趋势。从类型看,隐性法源主要包括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法理及通行学术观点、其他指导性文件;从实践看,隐性法源运用存在参照效力不明确、认定标准不统一、参照技术不规范、运用效果待优化等问题。应当在提炼隐性法源认定条件、参照标准和参照技术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民法法源体系,差异化明确隐性法源的不同参照力,强化对隐性法源运用状况的数据收集、实证分析和校院融合研究。
- 何良彬
- 关键词:司法解释法理
相关作者
- 孙光宁

- 作品数:119被引量:62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法律解释 法律方法论 法律方法 法律论证 可接受性
- 胡锦光

- 作品数:164被引量:1,575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宪法 合宪性审查 合宪性 违宪审查 宪法救济
- 雷磊

- 作品数:158被引量:2,559H指数:32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法教义学 法律 法学 法治 法律论证
- 张骐

- 作品数:55被引量:1,054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治 产品责任法 严格责任 案例指导制度 法学方法论
- 彭中礼

- 作品数:136被引量:785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法治 司法裁判 民生 法律渊源 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