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83篇“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文章
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模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季节预报模型
2025年
作为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成员,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高)活动对我国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有重要影响,但高季节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本文采用1979~2022年月平均海气资料和海气指数,基于信息流方法特有的因果关系来挑选高主模态变化的预报因子,并建立预报模型。本文首先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得到1979~2020年高变化的前两个主模态及其对应的主成分(PCs),其分别与El Ni?o衰减和La Ni?a发展关系密切。然后利用信息流和多元逐步回归筛选1980~2015年建模期间PC1和PC2的预报因子。PC1、PC2的预报因子均为7个,PC1的预报因子主要包括了Ni?o 4指数、赤道中太平洋北部海表温度(SST)等。PC2的预报因子主要包括了热带太平洋北部SST、大西多年代际振荡(AMO)指数等,表明由春季PMM(Pacific meridional mode)发展起来的夏季La Ni?a和北大西SST对接下来夏季EOF2模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1980~2015年期间预报PCs和实际PCs序列的相关系数达到0.91和0.88,并用该预报模型预报2016~2020年PCs序列,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4和0.85。1980~2022年的预报重构场与实际观测场的区域平均时间相关系数、多年平均的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63、0.48,均通过99%的信度检验,且预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报上限。我们还通过PCs值进行相似年份预报,以弥补重构场异常较弱的缺陷。
刘菲菲陶丽张俊凯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信息流
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分量异常变化的机理和影响
李章琳
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模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季节预测模型
刘菲菲
影响2021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春季环境因子的特征分析
2021年
对2021年春季影响西太高的3种春季环境因子(热带印度西北太平洋海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差值、赤道中太平洋5月与3月SSTA的差值、北大西涛动指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春季热带印度西北太平洋海域SSTA的差值表现为负异常(-0.32℃)、赤道中太平洋5月与3月的SSTA差值表现为弱的正异常(0.02℃)、北大西涛动指数则出现负异常(-0.79)。利用3个春季环境因子构建的预报方程对2021年夏季西太高指数的预报值为-0.44,这与2021年夏季西太高指数的实测值(0.28)存在一些偏差。春季热带印度西北太平洋的SSTA差值在3个环境因子中对2021年西太高的预报结果有着最大的贡献,西北太平洋海域SSTA的暖异常可能是引起2021年夏季西太高预报强度偏弱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2021年夏季各月的西太高指数观测值发现,8月与7月的西太高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夏季各月之间差异的增大可能是导致预报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在西太高的预报方面,需要进一步针对夏季各月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改进预报方法。
翁锦文甘秋莹彭旭钢王磊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温异常北大西洋涛动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指数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的探讨被引量:7
2021年
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与台站降水资料,比较了不同高指数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指数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及相应环流变化。结果表明,高指数可分为三类:绝对强度指数、相对强度指数和南北指数。绝对强度指数有上升趋势,对应5870 gpm等值线向西的扩张;相对强度指数有下降趋势,对应扰动位势0线的缩小;南北指数无明显趋势变化,表现为高脊线基本围绕25°N振荡。不同高指数对应的环流与降水异常表明,绝对强度指数虽然不能较好的描述高局地的涡度变化,但其与东亚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关系较好,在这种情况下,该指数与长江流域降水存在高相关,指数正异常时,华北偏干,长江中下游水汽辐合降水增加;反之降水型相反。相对强度指数能较好的描述高局地的涡度变化,但其与EAP型遥相关关系较弱,因此相对强度指数与降水关系较弱,指数正异常时,降水中心仅出现在长江中游;反之,受异常偏北风影响,我国降水体现为北旱南涝。南北指数对高局地的涡度变化以及EAP型遥相关都有较好表征,该指数与长江以南以及华北的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指数正异常时,水汽大量向北运输,造成华北多雨而长江干旱;反之,相反的环流型使雨带移至华南。
聂俊刘鹏赵灿
关键词:环流变化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分析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指数的准确定义对了解西太高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和预报我国的夏季降水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逐日脊线指数资料和逐日累积降水量资料,首先对国家气候中心定...
王涛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线
文献传递
自然变率下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关系研究——基于NCAR CAM3模式分析
2017年
利用由气候的全球海表温度及海冰来驱动NCAR CAM3.0模式,得到的200年控制试验结果,通过引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和南亚高压指数,研究了该系统的自然变率特征。结果表明:(1)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各指数关系密切;(2)模拟的南亚高压具有年际变化和周期变化特征,各指数关系密切;(3)自然变率下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关系密切。
龙妍妍李飞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数值模拟
影响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率的关键海区及影响机制被引量:15
2015年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高)是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其年际变率受热带多个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的调控。为明确影响夏季西太高的关键海区及其影响机制,在总结最近十余年来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夏季西太高年际变率的5个关键海区,包括赤道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大陆附近海区以及热带大西。阐述了这5个关键海区的海温异常影响西太高年际变率的机制,并探讨了5个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形成机制。围绕夏季西太高的年际变率,回顾了当前气候模式的模拟和预测研究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
何超周天军吴波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率海-气相互作用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指标
本标准规定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北界指数和西伸脊点指数及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北半球500 hPa天气图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除测和研究。
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两种年际变率模态被引量:7
2012年
本文利用再分析资料和耦合模式FGOALS_gl的20世纪气候模拟实验(20C3M)的结果,在检验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高,西太反气旋)模拟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再分析资料和模拟的850hPa风场做EOF分解,揭示出西太高年际变率的两种模态;按照它们对应的赤道异常纬向风的不同,将这两种模态分别命名为"赤道东风共存模态"(EEM)和"赤道西风共存模态"(EWM).两种模态的西太异常反气旋形成机制类似,但维持和发展机制不同,主导振荡周期不同,与ENSO位相的关系不同.EEM的西太异常反气旋产生于前冬ElNio衰减期,通过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气正反馈维持到夏季,并可通过增强赤道次表层海水上翻促进ElNio向LaNia位相的转变.EWM的西太异常反气旋形成于当年春季,主要依靠同期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海温强迫而维持和发展.FGOALS_gl模式能再现上述两种模态,但不能正确反映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在NCEP资料中,EEM表现为第一模态,解释了总方差的35.6%;而在模式中,EWM表现为第一模态,解释了总方差的68.2%.
何超周天军邹立维张丽霞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相关作者

周天军
作品数:238被引量:2,581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年际变率 气候系统模式 降水 FGOALS 气候变化
何超
作品数:18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年际变率 全球变暖 夏季 副高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晏红明
作品数:104被引量:1,118H指数:22
供职机构:云南省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降水 亚洲季风 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 孟加拉湾
杨淑瑞
作品数:17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研究主题:海温 厄尔尼诺 热带气旋 气旋 副热带高压
吴蔚
作品数:20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候中心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模式 降水 风险评估 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