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59篇“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相关文章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极端事件对比分析
2024年
本文选取2004年和2017年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开展研究,两个年份的热带气旋数量和登陆数量基本一致,但登陆地点分别集中在华东、华南两个不同位置,且气旋累积能量相差极大。对热带气旋的路径模式、登陆地点、强度及相关环境因素的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受区域性海表面温度异常、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以及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影响较强。热带气旋的生成数量在区域性海表面温度高的海域明显增多,其生成位置的变化又会使路径模式发生改变,最后改变登陆地点和频率。青藏高原积雪通过积雪面积大小来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进而影响热带气旋的路径模式,最终改变登陆地点和频率。由于大陆的阻挡,生成位置远离(靠近)大陆的热带气旋气旋累积能量偏高(低),同时偏好弧线型路径模式(寿命长)的热带气旋气旋累积能量偏高,偏好直线型路径模式(寿命短)的热带气旋气旋累积能量偏低。气旋累积能量与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路径模式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王照华吴克俭赵栋梁
关键词:热带气旋登陆地点
一种预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逐月演变的新统计模型
2024年
本文提出一种月尺度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WNPTCF)预测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全球次表层海温(Subsurface Sea Temperature Anomaly,SubSSTA)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130项监测指数,构建了既考虑热力强迫因子、又考虑大气动力因子,既考虑同期海强迫,又考虑前期海和大气影响的集成预测模型。利用该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6—10月逐月WNPTCF进行独立样本检验预测,准确率达70%以上,说明该预测模型对WNPTCF的逐月演变预测的效果良好。该预测模型对ENSO信号较强年份的WNPTCF预测效果要好于ENSO信号不强的年份,原因在于在ENSO信号不强的年份,SubSSTA可预报性较低,非线性变率大,海对WNPTC的强迫作用弱。
吕硕胡轶佳孙源钟中
关键词:热带气旋月尺度统计预测
1900-2023年大型火山喷发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率的影响
2024年
大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平流层硫酸盐气溶胶层会抑制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西,较少涉及其他海域。西北太平洋是生成热带气旋最多的海域,探索其气候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度理解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机制。本文根据记录在国际最佳轨道数据库和中国气象局数据库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数据,比较了1900-2023年大型火山喷发前后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和热带气旋数量的变化,从而对大型火山喷发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讨论。通过比较火山喷发前两年和喷发后两年内热带气旋数量的变化,发现:在大型火山喷发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量显著减少。海表温度显著响应了低纬度火山的喷发,而对于高纬度火山的喷发则没有明显反应。本研究表明,大型火山喷发后气溶胶强迫的增加与热带气旋频次联系紧密,但其造成的海表温度降低可能并非热带气旋减少的直接原因,其影响机制可能与气溶胶强迫造成的热带辐合带偏移有关,但仍需进一步探究。
孙鸿根韩岩松姜伟黄英雪梁珍怡余克服
关键词:火山喷发热带气旋海表温度低纬度
使用再分析资料检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一种新型追踪器
2024年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风速数据和海平面气压场数据,本研究基于风应力特征设计了一种简便追踪器用于检测1985-201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并评估了该追踪器的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追踪器能较好重现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空结构特征,热带气旋峰值期集中于8-10月,高频位置随季节南北移动的规律也与观测结果一致。此外,该追踪器使用海平面气压最小值作为划分热带气旋强度标准,识别出的各个强度热带气旋数量也与观测结果基本吻合。追踪器的检出概率和误报概率均表现良好,与前人设计的追踪器效果相当。追踪器检测到的热带气旋中,约有90%的热带气旋中心位置与观测结果的经纬度偏差小于等于1°,生命期偏差小于等于2 d,能较好地反映热带气旋完整的移动演变规律。
谷树韬连涛
关键词:热带气旋风应力气候模式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时序分析及其与海活动的相关性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指标进行时序性分析,研究了从1980年至2021年所有热带风暴(最大可持续风速64.82~118.53 km/h的热带气旋)、弱台风(最大可持续风速118.53~177.79 km/h的热带气旋)...
李国佑施华斌
关键词:热带气旋相关系数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加强长期变化的机理研究及预估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快速加强是引起TC强度预报误差的主要来源,加强TC快速加强规律的认识和物理机制的研究是提高TC强度预报水平最为迫切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以往对TC快速加强...
宋轲新
关键词:热带气旋全球变暖环境因子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累积能量与ENSO相关性的年代际变化
2024年
文章利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资料,以及NCEP/NCAR大气再分析数据,分析了盛季(7~9月份)、后季(10~11月份)西北太平洋(WNP)TC累积气旋能量(ACE)与ENSO事件相关性的年代际变化。发现WNP TC盛季ACE与ENSO的相关性在1980年发生了年代际的突变,二者相关性由不显著变为显著的正相关。TC后季ACE与ENSO的相关性在1990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的突变,相关性由不相关变为显著的正相关。盛季、后季二者相关性年代际转变发生的事件不同,影响机制也不同。盛季ACE与ENSO相关性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连续型ENSO在1980年之前发生频次较高,减弱了ENSO对ACE的影响。后季ACE与ENSO相关性发生转变的原因主要是1990年之前,El Niño多为东太平洋型,在WNP激发的环流异常为偶极子型分布,不能影响ACE的总量,1990年之后,El Niño发生时异常对流的位置偏西,WNP大部分区域被气旋式异常环流控制,有利于TC的生成和加强,因此TC ACE与ENSO有较好的相关性。This paper utilizes the best track data of tropical cyclones from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long with NCEP/NCAR reanalysis atmospheric data, to analyze the decadal shif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 (ACE) of tropical cyclones (TC)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WNP) during the peak (July-September) and late (October-November) seasons and ENSO even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NP TC ACE during the peak season and ENSO underwent a decadal shift in 1980, changing from non-significant to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te-season TC ACE and ENSO also experienced a decadal shift around 1990, changing from no correlation to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decadal shifts in correlation during the peak and late seasons occurred at different times and were driven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The shift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ak season TC ACE and ENSO is primarily du
吴元月黄菲黄菲
关键词:热带气旋ENSO年代际变化
La Nina衰减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差异性分析:2018年和2021年的对比
2024年
作为热带海气耦合年际变率的最主要模态,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对西北太平洋区域的热带气旋(TC)活动有显著影响.2018年和2021年均为拉尼娜(La Nina)衰减年,但这两年夏季(6~8月)西北太平洋TC活动却呈现出显著差异.2018年夏季TC活动异常活跃,共生成18个TC,较常年同期(11个)明显偏多,TC生成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中东部.而2021年夏季仅生成9个TC,且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西北太平洋西部.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夏季TC生成源地的大尺度环境场、热带热力条件和低频振荡活动等特征,揭示了这两年处于相似的La Nina衰减年背景下,西北太平洋TC活动却显著不同的可能原因.热带印度海盆一致模(IOBM)2017/2018年冬季转为冷海温距平,并持续至2018年夏季;同时太平洋经向模(PMM)也一直维持正位相,导致夏季西太平洋热带高压偏东偏北,季风槽向东延伸,有利于西北太平洋TC生成和发展;此外2018年夏季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位于5~6位相的日数偏多近150%,也为TC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而2021年IOBM 3月迅速转正且维持至夏季,PMM则从1月转为负位相并维持到夏季;同时MJO在第2~3位相停滞长达47天,此时对流中心位于海性大陆西部,不利于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可见,尽管处于相似的La Nina衰减年背景下,2018年和2021年春夏季IOBM和PMM演变以及MJO活动的不同是导致2018年和2021年夏季西北太平洋TC活动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其中IOBM和MJO活动异常的贡献较PMM更为重要.
刘芸芸刘芸芸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风槽
机器学习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前期大尺度环流场分型与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基于1979~2020年6~11月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IBTrACS)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第五代再分析(ERA5)资料,本文根据以热带气旋(TC)生成位置为中心的850 hPa水平风场特征,采用自组织映射网络(SOM)将西北太平洋TC生成前期的低层大尺度环流场分为5型:季风辐合型(MC)、季风涡旋型(MG)、强季风槽型(SMT)、弱季风槽型(WMT)及东风波型(EW)。MC型TC生成于副热带高压南侧辐合带中,占比最高;MG、SMT与WMT三型的TC生成受季风槽相关的气旋性切变或辐合区影响;EW型TC由东风波增幅发展生成,占比最小。在对历史资料分型的基础上,为选取合适的机器学习方法用于TC环流型的自动识别,本文还对比分析了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及随机森林(RF)三种方法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SVM的准确率达0.965,对五类环流型识别的召回率和精确率均达到0.94以上,对样本不均衡问题不敏感,并且对样本量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其在有限样本量下即可充分学习各型的环流场特征,识别效果明显优于KNN和RF。
赵宇慧陈光华王紫清方荻
关键词:自组织映射网络热带气旋
两类夏季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研究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作为典型的高影响天气系统之一,伴随的强风、暴雨、风暴潮以及相关次生灾害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西北太平洋(western North Pacific,WNP)是TC...
周皓宇
关键词:热带气旋年际变化

相关作者

周波涛
作品数:91被引量:1,176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大气环流 气候变化 HADLEY环流 亚洲-太平洋涛动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
余晖
作品数:114被引量:77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台风 登陆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中尺度
余锦华
作品数:147被引量:1,114H指数:19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气候变化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海温异常 海表温度异常
陈光华
作品数:37被引量:363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台风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活动 年际变化
雷小途
作品数:119被引量:1,335H指数:22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台风 登陆台风 TC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