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2篇“ 西南急流“的相关文章
高空冷涡及副高后部西南急流共同影响长白县降水分析
2024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23年8月21—22日长白县出现的大到暴雨过程成因进行诊断。结果显示:此次暴雨过程是由高空冷涡、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低空切变线三者共同作用产生的;200 hPa高空长白县上空处在急流分流区,强烈的辐散作用促进中低层水汽抬升,长白县大部分地区位于急流出口区左侧的强气旋式切变区,气旋式切变强度增加加快大气释放凝结潜热,为长白县此次大雨至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低层气流辐合上升,高层气流辐散下沉,高湿区与高能区出现,湿空气与高能量气团相互叠加,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两层水汽通量辐合区重叠位置与暴雨区相对应。
杨琦岳宁张静尹峙晗
关键词:高空冷涡西南急流水汽输送水汽辐合
西南急流背景下南岭山脉一次暖区大暴雨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FY-2G逐时TBB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6年5月5日湘桂粤边界南岭山脉的一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预报失败的暖区大暴雨过程(简称16·5过程,下同)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南岭山脉特殊地形对此次暖区降水过程的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层西南气流由于受到南岭多处山脉地形的阻挡、侧摩擦和峡谷等效应的影响反复出现强烈辐合区,导致连续出现超强的水汽辐合中心,造成了湘桂粤边界暖区大暴雨的发生;在南岭特殊地形导致的动力、水汽条件下和有利于云内微物理过程发展的环境下,局地对流云系强烈发展与大尺度西南气流引导的深厚高层冰相云系结合后,云内的过冷云水在强盛的上升气流作用下抬升,丰富的过冷云水有利于贝吉隆过程和结凇进程,促进云内固态粒子增长,这是导致此次暖区大暴雨发生的重要云微物理内因。
付炜唐明晖叶成志周慧傅承浩
关键词:暖区暴雨数值模拟
西南急流背景下湘桂边界两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雨个例分析被引量:16
2020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水汽分别来源于925 hPa西南急流和显著西南风,“16·5”过程的水汽辐合强度及范围较“18·4”过程更强、更广,导致暴雨出现的范围更广;超低空急流断裂处的辐合区叠加在湘桂边界南岭山脉特殊地形上,动力抬升触发及维持作用更加明显。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16·5”过程大气不稳定度更大导致了更强的暖区暴雨;两次暖区暴雨的湿层厚度较锋面暴雨浅薄,中低层的显著湿区导致了暴雨或大暴雨的出现;“16·5”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能量长时间的维持,是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的结果,最终导致强降水持续,进而导致了更大的总降水量。“18·4”过程冷锋前100 km外相对较弱的水汽辐合区,是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预报指标;两次过程中高空槽的经向度是决定暖区暴雨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地形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增幅作用明显,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或盆地的迎风坡位置;两次暖区暴雨与边界层的动力辐合、水汽供应关系密切,边界层辐合抬升和地形的作用明显,短期预报需重点关注边界层辐合区及特殊地形位置,对数值预报进行适当订正。雷达风廓线资料揭示了两次暖区暴雨过程西南风厚度的差异对降水强度的影响;垂直风切变的增强、环境风偏弱特征在这两次过程中分别提供了强降水持续维持的信息,对暴雨的预报预警的升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付炜唐明晖叶成志
关键词:暖区暴雨地形作用
一次强西南急流造成持续暖区大暴雨、特大暴雨分析
2017年
利用Micaps4.0、常规物理量要素、欧洲细网格预报模式、雷达反射率、卫星云图资料等就2017年6月30日~7月2日暴雨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对于西南暖湿气流造成暖区降水过程,一般来说持续时间不长,但此次过程持续累积超过36小时。此次过程西南急流持续时间长,湿层深厚,为过程的持续提供了有利条件。
梅婷
关键词:暖区暴雨西南急流
福建春季西南急流暖湿强迫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流型配置及环境条件分析被引量:25
2017年
根据2002—2013年福建26次春季强对流天气过程中12例由西南急流暖湿强迫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的高低空环流配置,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运用中尺度对流天气的天气图分析技术建立福建春季西南风低空急流暖湿强迫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流型的识别方法,并统计静力稳定度、水汽、抬升和垂直风切变条件及相应物理量要素,初步揭示了福建省春季西南急流暖湿强迫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和规律。此类强对流天气是由对流层中、高层干冷空气位于低层强烈发展的暖湿平流之上形成显著条件不稳定层结,逆温、干暖盖、中低层有利的水汽条件,上干下湿的温湿廓线以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强对流天气系统由地面的锋面、辐合线、热低压、925 hPa辐合线以及西南急流脉动等中尺度天气系统触发,对流生成后在西南急流引导下移入有利于对流发展的不稳定区域使得对流持续发展,强垂直风切变配合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有利于对流风暴持续发展。
冯晋勤俞小鼎蔡菁赖巧珍
关键词:强对流西南急流流型
4次大暴雨过程雷达径向速度和超低空西南急流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VWP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和降水实况,对4次大暴雨降水过程雷达径向速度和超低空西南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4次强降水过程有3次属于低槽冷锋类,1次属于切变线类,K值较大,850 h Pa与500 h Pa温差较小,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中低层具有充沛水汽。低层具有相似的流场结构,径向速度上零速度线表现为"S"型,即暖平流结构。上游超低空风速≥10 m·s-1,上下游雷达之间出现≥5 m·s-1的风速差之后,两部雷达之间出现小时雨量30 mm以上的强降水;上游超低空急流达到12 m·s-1以上,并且上下游超低空风速差超过15 m·s-1,降水强度进一步加强并维持。超低空急流的建立与维持,同时上下游雷达之间的超低空强辐合,为降水风暴的发展与维持提供了能量、水汽与动力条件,对强降水的形成与持续具有重要作用。
刁秀广侯淑梅
关键词:强降水暖平流
低空西南急流与冷锋快速南移的关系
余远东
关键词:西南急流冷锋
低空西南急流与冷锋快速南移的关系被引量:2
1996年
该文提出了冷锋的不连续传播是引起冷锋快速南移的直接原因的观点,即主冷锋南侧的锋生及其发展代替了主冷锋。在南方的锋生过程中,西南低空急流起了重要作用,其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低空急流向北的暖湿输送;(2)急流北侧形成的低涡环流西侧的偏北气流有利于冷空气南下。这两股不同性质的气流交汇的结果引起了锋生。关于冬半年低空急流的形成,文中也作了初步的讨论。
余远东
关键词:低空急流锋生冷锋南移
西南急流影响下的大~暴雨短期预报
1996年
西南急流影响下的大~暴雨短期预报秦德林(桐柏县气象局·474750)西南急流是桐柏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因素。夏季(6~8月)在适宜的天气形势配合下,桐柏站产生大~暴雨的机率较大。普查1981~1990年10年的历史资料,遵循天气学原理清楚、物理意义明确...
秦德林
关键词:暴风雨急流
“23·8”黑龙江极端强降水过程特征与成因被引量:2
2024年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统计、天气分析及物理量诊断等角度,分析2023年8月2—4日黑龙江省东南部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高空持续辐散、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北部冷涡稳定少动、西南低空急流持续水汽输送等有利条件是此次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层和大气饱和层深厚,大气层结为弱对流不稳定;中层受西北气流控制,低层西南急流发展、伴随弱低涡东移,形成水平风速辐合及系统性上升运动,产生大范围持续性降水;该阶段以层积混合云为主,降水效率高,个别时段伴有列车效应,造成极端小时降水量及较大累积降水量。第2阶段,经向水汽净收入集中在对流层低层,且中心强度较大,对流层低层暖湿、饱和,中高层干冷,大气具有较强对流不稳定;在中层槽和低层暖式切变的系统性抬升以及地形辐合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局地有积云发展,引发短时强降水,降水强度分布不均。
齐铎王承伟白雪梅公衍铎孙琪栾晨唐凯赵玉洁
关键词:极端强降水西南急流列车效应地形效应

相关作者

农孟松
作品数:68被引量:503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西气象局
研究主题:暴雨 低空急流 数值模拟 大暴雨 降水模拟
王晓明
作品数:101被引量:455H指数:13
供职机构:吉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暴雨 气象条件 多中心 中尺度 气象要素
刘爱鸣
作品数:151被引量:537H指数:13
供职机构:福建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台风 热带气旋 暴雨 大暴雨 登陆
陈业国
作品数:36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气象局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强降水过程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后汛期 低温雨雪
胡长雷
作品数:16被引量:33H指数:5
供职机构:吉林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大气环流 暴雨 西南急流 灾害性天气 水汽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