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3篇“ 要素替代弹性“的相关文章
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被引量:2
2024年
资本一劳动替代弹性是理解劳动收入份额演变的关键。本文在一个整合生产端和需求端的结构估计框架内同时纳入中性和有偏技术进步,使用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估计微观替代弹性,然后加总得到宏观替代弹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金融危机以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驱动力。研究结果如下,(1)2007-2016年微观替代弹性平均为2.877,且制造业要高于服务业。考虑需求价格弹性和资本密集度等其他企业异质性后,中国全行业加总替代弹性为2.540,表明中国资本和劳动要素总体呈现替代关系。(2)给定替代弹性估计,2007年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并非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化驱动,劳动市场垄断及劳动调整成本等剩余未解释因素的影响也较小。真正动因在于有偏技术进步,它可以解释这一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187%,且有偏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服务业。本文描述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资本一劳动替代弹性演变的整体图景,并据此识别出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核心动力,可以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尹恒张道远李辉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
不完全竞争下要素替代弹性与有偏技术进步的识别
2024年
要素替代弹性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核心参数。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是从宏观层面估计和识别要素替代弹性与有偏技术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受到学者广泛青睐。然而,该方法仅考虑到了产品市场结构,而没有考虑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国内学者对其的运用则大多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这与我国的现实情况相去甚远,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引入要素折价参数以及中间投入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解决了上述问题。基于改进后的方法,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投入产出数据库,识别了我国总体和分部门的要素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结果显示:中国的要素替代弹性为1.96,资本与劳动呈替代关系,技术进步是偏向劳动的;大多数部门的要素替代弹性也大于1。该结果与使用传统方法的研究结果相反,但与近期使用微观方法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在金融危机后的回升。
夏明梁云淞
关键词:要素替代弹性劳动收入份额
中国区域要素替代弹性及技术进步偏向测算
2024年
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的一般要素增强型的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本和能源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替代程度偏低。从要素效率增长率来看,能源效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效提升潜力巨大;劳动效率增长率最快,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有关;资本效率下降,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从技术进步偏向来看,国家和区域均表现为资本偏向、能源和劳动节约型,对资本的偏向程度均不断降低。
马美艳张宝生李忻颖王敏
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研究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历经几十年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收入份额却并未随着经济总量的逐年增长而增加,反而出现长时间低位徘徊的特征。对于目前中国大多数居民而言,劳动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据了较...
杨永波
关键词:要素替代弹性劳动收入份额CES生产函数
异质性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与中国结构转型
2023年
本文为两部门异质性替代弹性提供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研究,将有偏技术进步嵌入多部门结构转型模型,拓展AG和NP模型将“要素再平衡效应”纳入理论机制。基于中国1984年以来的数据,发现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内部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部门间产品需求替代弹性大于1,基准模型较好地拟合了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的结构转型特征。其中,相对价格效应和相对边际产出效应是决定结构变迁的主导机制,要素异质性替代弹性的影响非常有限。本研究启示是提高农业要素替代弹性是促进农业劳动向非农就业转移的关键,创新驱动增进非农业技术进步率培育增长新动能同时,需兼顾要素收入分配的方向。
卓玛草
关键词:要素替代弹性
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要素替代弹性的经济增长效应—测算、分解与全球经验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整体进入低迷期,同时中国结束了9%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但是当前全球局势和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世界范围内看,逆全...
罗楠
关键词:要素替代弹性经济增长
中国农业要素替代弹性估计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2023年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算200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要素替代弹性,实证检验农业要素替代弹性的空间差异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要素替代弹性存在显著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诱致性技术创新效应表现出自东向西逐渐弱化的“阶梯式”分布形态,而直接替代效应则呈现“核心—边缘”空间格局。诱致性技术创新效应和直接替代效应均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正向影响,且不同区域内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度有所差异。对此,提出始终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造区域科创中心、贯彻落实“大协同和小差异”原则等政策建议。
韩志非郭雅琼
关键词:经济增长农业经济
异质性要素替代弹性与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兼论新发展格局稳增长的来源被引量:5
2022年
本文将双层嵌套CES函数和有偏技术进步引入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供需结构、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解释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采用NLSUR估计中国三次产业异质性替代弹性“真实”值。研究发现:相对价格效应是结构变迁的主导机制,要素再平衡效应影响非常有限;农业部门资本积累、要素替代弹性和TFP增长“三低”特征驱动其“剩余”劳动流向非农产业,工业部门呈倒U形变迁源于资本深化,服务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更多表现为“鲍莫尔成本病”。为此,本文认为有效提高要素替代弹性、提升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增长率是促进稳增长的内在动力。
卓玛草
关键词:要素替代弹性产业结构变迁
要素替代弹性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被引量:1
2022年
文章首先提出了要素替代弹性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假说,并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计算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在不断改善,但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性。然后,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我国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2000—2005年我国资本-劳动主要体现出互补性,2006—2018年我国资本-劳动主要体现出竞争性。最后,基于中国2000—2018年的数据,采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对该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中国要素替代弹性的增加会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高也会促进中国要素替代弹性增加。
李鹏
关键词:要素替代弹性脉冲响应分析
“双碳”目标下中国地区减排成本、要素替代弹性与碳排放权分配被引量:6
2022年
本文运用非参数化的非径向距离函数测度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和投入要素替代弹性,并基于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原则,建立碳排放权空间分配模型,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初始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研究发现,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但分散程度进一步加大;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平均值及其加权平均值进一步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和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的相关性;能源和资本、能源和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地区差异明显,此外,整体来看,与资本相比,劳动力对能源的替代性更强;兼顾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原则的综合分配方案更为科学合理,既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又能保障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蒋和胜孙明茜
关键词:减排成本要素替代弹性协调发展

相关作者

雷钦礼
作品数:65被引量:665H指数:15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要素替代弹性 技术进步 CES生产函数 全要素生产率
钟世川
作品数:31被引量:19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CES生产函数 技术进步 要素替代弹性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郑猛
作品数:31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拉美 要素替代弹性 中国制造业
丁建勋
作品数:41被引量:153H指数:9
供职机构:青岛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实证研究 消费率 全要素生产率
张月玲
作品数:17被引量:118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研究主题:铰接 要素替代弹性 随机前沿分析 反求 螺栓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