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41篇“ 言意之辨“的相关文章
- 魏晉“言意之辨”綜論
- 2024年
- 魏晉時期“言意之辨”,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認爲有三種的觀點:一、荀粲主張“言不盡意”説;二、歐陽建主張“言盡意”説;三、王弼主張“得意忘象”説(“得意忘言”説)。當代魏晉玄學研究者多采其説。王弼曾説:“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説也。”(《王弼傳》王弼答裴徽語)顯然王弼主張“言不盡意”之説,湯用彤何以不將王弼納入“言不盡意”而另列“得意忘言”?又,“言盡意”與“言不盡意”是就思想家對語言是否具備充分表達思想的功能而言,“得意忘言”則爲經典注家注解方法而言,何以會放在一起做分類?所謂“言意之辨”所涉及的層次似乎没有清楚的説明。本文考察三玄相關文獻,釐清魏晉“言意之辨”可以分爲三層:第一層爲語言的功能(言意觀),除了歐陽建主張“言盡意”説外,荀粲以及三玄的注家王弼與郭象都主張“言不盡意”;第二層爲語言的表達(表意方式),王弼認爲《周易》的表意方式爲“言以盡象,象以盡意”,《老子》的表意方式“崇本息末”,郭象認爲《莊子》的表意方式爲“寄言出意”;第三層爲語言的理解(注解方法),王弼注《周易》與《老子》,郭象注《莊子》均采“得意忘言”之方法(《周易注》“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本文嘗試重建“言意之辨”之系統,並説明湯用彤《言意之辨》所謂“玄學統系之建立,有賴於言意之辨”的意涵。
- 簡光明
- 关键词:言意之辨得意忘言
- 《文心雕龙》言意之辨探析
- 2024年
- 言意之辨的争论由来已久,早在先秦诸子时期已经初露端倪,至魏晋玄学之际达到了高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言意之辨进行论述:一是关于言意之辨思想渊源和发展脉络的论述;二是关于“言”“意”二字的基本内涵以及言意二者之间的表达、转化问题的论述;三是关于言意之辨所蕴含的价值意义的论述。综观《文心雕龙》可知,刘勰关于言意关系之独创性见于其灵活而实事求是的态度,其既非“言能尽意”之绝对论者,也非“言不尽意”之绝对论者,而是积极寻找弥合“言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裂隙的方法和原则,试图经由言能尽意的描摹进入言不尽意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文心雕龙》完成了“言意之辨”的玄学命题向美学命题的过渡。
- 李悦
- 关键词:言意之辨言尽意《文心雕龙》
- “言意之辨”与古典阐释学的意义生成
- 2023年
- “言意之辨”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关于语言符号认知的全部观念,也几乎包含了古人如何认识、体验和言说世界的全部经验,因而也就奠定了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思想基础。在古代学术思想史上,“言意之辨”的核心是意义的存在方式问题,并由此形成了古典阐释学的方法论特征。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处理文本问题的基本经验,而且将阐释行为本身从一种还原性的“解经”活动转变为向着经典去建构和开辟意义世界的“读书”的过程,进而生发出一种此在的形而上的阐释学意味。
- 郑伟杨彩丹
- 关键词:言意之辨阐释学解经读书
- 唐代中后期的“以理言道”“言意之辨”与诗文观念被引量:2
- 2023年
- “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式的核心范畴,乃是此时期颇易体察的文本现象。“言意之辨”在此风习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助缘的方法,也因之被再度问题化。唐代中后期的知识世界呈现出以“理”论文的明确倾向,作为人生态度及理念的“理”与一般的“理”成为文本书写与诗文观念的重要内容,而“陈言之务去”及“与造化争衡”的共识化则是“理”范畴化对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影响的另一明证。
- 刘顺
- 关键词:言意之辨
- 《庄子》《易传》“言意之辨”与儒道精神追求
- 2023年
- 《庄子》和《易传》的“言意之辨”开中国哲学史上“言意之辨”的始端。《庄子》重视“意”的追寻,《易传》关注何以“尽意”。《庄子》《易传》的“言意之辨”,皆认识到语言达意功能的局限性,认识到“言意”在显现最高的本体时的价值定位、实现路径,以及以直觉、体验之实践性来达致最高本体的可行性。但二者的言说方式、具体内涵、目标旨归的差别,则凸显了儒道的学术立场、致思路向、精神风貌之异质。结合《庄子》《易传》“言意之辨”比观,可见二者对“言意之辨”做由认识论到境界论的转换,“意”的追寻即为对终极之“道”的体认,儒道不同的精神追求不仅以“言意之辨”为立基点,以“意”的追寻为终极旨归,且分别体现在二者具体的体道过程中。
- 赵爽
- 关键词:《庄子》《易传》言意之辨
- 公羊学与魏晋玄学阐释思想中的言意之辨
- 2023年
-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诠释具有密切的关系。汉代的公羊学建立在《春秋》之解释的基础上。《公羊传》以较为完整的经典注释形式解释《春秋》,解释性是公羊学的重要特征。魏晋玄学的形成也是基于经典文本的注释或诠释。“微言大义”,是春秋公羊学的基本解释理论。笔者认为,微言大义实是言意之辨的关系,微言是指《春秋》之辞,其蕴含的意义即大义。
- 刘国民
- 关键词:言意之辨《公羊传》春秋公羊学魏晋玄学中国古代哲学
- 王弼玄学中的言意之辨 ——以广义认识论为进路的考察
- 在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流变过程中,言意之辨内蕴的发掘对学风的转换发挥了重要作用。简而言之,从经学的重文本诠释发展为了玄学的重主体认识,言意之辨的重心有了向认识领域的偏移。在这一偏移下,言意之辨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获得了玄学式...
- 朱旭如
- 关键词:玄学言意之辨广义认识论
- 方法的“力量”:《論語義疏》中的科段説與“言意之辨”
- 2023年
- 科段説與“言意之辨”,爲貫通《論語義疏》全書的解經方法。二者並非中性的解經方法,毋寧是由於藴涵了思想預設而具有引導性、傾向性的方法。它甚至將影響經師的運思,進而推導出與之相應的詮釋效果或結果。譬如,預設了文本具有邏輯性和完整性的科段説,將促成一種結構緊湊、“首末相次”的《論語》學。又如,在《莊子》文本的原初語境中,言意之辨與本跡二分、隨時應變的至人境界相關。而隨着詮釋的開展,這些相互勾連的思想觀念也將呈現出來,於是而有本跡二分、隨時應變的孔子形象。此外,言意之辨所内藴的崇本抑末之傾向,也降低了夫子言教的價值。皇疏遂以六經爲無關於“魚兔”的“筌蹄”,進而助推了經學式微的趨勢。方法的力量,於此可見。
- 鄺其立
- 关键词:言意之辨
- 《文賦》“警策”的内涵及與言意之辨的關係
- 2022年
- 陸機在《文賦》中將“警策”這一概念引入文論中,《文賦》中的“警策”除了“佳句”的作用外,還承担着結構上的作用,需要與前後文配合達到作者預期的表達效果,但其至晚在“兩唐書”已完全變爲“佳句”的含義。陸機提出“警策”這一概念,吸收了前代賦、詩、文的創作經驗,與漢賦中“勸百諷一”的結構有一定相似性,同時也對當時創作遇到的實際問題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警策”是爲了解决實際創作中“言難盡意”的問題,與“言意之辨”的論題有一定關係。
- 劉智禹
- 关键词:警策言意之辨
- 新批评诗学的“言意之辨”
- 2021年
- 同中国传统诗学的“言意之辨”相似,新批评的诗歌语义学也是围绕“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展开的,特别是着重考察了诗意之生成和诗意之特质。新批评理论家区分语词的辞典意义与第二意义,相应于中国诗学对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的区分。他们对言内之意如何通向言外之意即所谓“第二意义”的论述,对意象的隐喻价值的论述,与中国诗学的意与象应、情与景合的主张异曲同工。维姆萨特进一步在“喻体”“喻旨”之外提出“第三个类”,指出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新概念”,这与中国古代杨万里等人所强调的在“词”“意”之外的“味”,实有神趣相通之处。
- 成盈秋邓宝剑
- 关键词:新批评言意之辨意象隐喻
相关作者
- 余卫国

- 作品数:50被引量:143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中国哲学 言意之辨 西方哲学 中西哲学 儒家
- 周晚琴

- 作品数:26被引量:126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光催化性能 光催化 光催化剂 异质结 言意之辨
- 袁晶

- 作品数:11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
- 研究主题:魏晋玄学 言意之辨 冯友兰 牟宗三 言意观
- 张强

- 作品数:215被引量:466H指数:10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
- 研究主题:司马迁 《史记》 考论 汉代 史记
- 贾占新

- 作品数:6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 研究主题:言意之辨 名实 向死存在 名士风度 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