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912篇“ 证候特征“的相关文章
1973—2023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特征演变规律文献研究
2025年
目的通过文献挖掘1973-2023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总结其中医特征演变规律。方法检索1973年1月1日-2023年10月1日中国知网等3个数据库中有关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使用SPSS 21.0和Rstudio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的中医类型和要素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8篇文献,包括41604例患者,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179篇文献明确报道中医复合型,共包含31123例患者,常见中医类型主要包括气虚血瘀等;累计提取要素71996例次,常见病性要素主要包括气虚、血瘀、痰浊等;病位要素主要包括心、肝、脾等。不同时期中医特征呈现一定演变规律,1973-2023年间,气虚血瘀、痰瘀互阻占比呈上升趋势;单纯虚总体占比1994-2003年较1973-1993年升高,但在2004-2023年均降低,且低于1973-1993年;阳虚水泛占比呈下降趋势;不同地区类型整体由单纯虚转变为虚实夹杂,如频数占比最高的华北地区由心肺气虚转变为气虚血瘀等;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时间段要素均存在气虚、血瘀、痰浊、水饮组合,但各个时期兼夹不同,存在一定差异。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病位要素心、肝、脾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本虚病性要素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标实病性要素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特征总属本虚标实之,“虚气留滞”为其核心病机,病位主要为心、肝、脾,以气虚、痰浊、血瘀、水饮为主要构成的要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未来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类型可能呈现“虚痰瘀水”兼夹趋势。
张赤道王永霞朱明军邢作英邱伯雍王新陆于瑞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证候要素
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特征
2025年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特征。方法 将96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设为研究组,无焦虑/抑郁的96例冠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研究组患者中医分布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冠心病病程、冠心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便秘均是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年龄、冠心病病程、冠心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吸烟史、便秘均是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96例冠心病患者中,单纯合并焦虑者以气滞血瘀、心血瘀阻为主要;单纯合并抑郁和合并焦虑抑郁者以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为主要。结论 冠心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病因病机复杂,危险因素较多,中医以气滞血瘀为主,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及中医对其予以针对性干预。
马英歌胡海军张晓南管文娟
关键词:冠心病焦虑抑郁中医证候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冠心病轻度认知障碍中医特征研究
2025年
目的分析冠心病轻度认知障碍(CHD-MCI)患者的中医分布特征,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认知障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的研究设计,收集2022年7月-2023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CHD-MCI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保留主要条目,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对患者中医特征进行富集归纳,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共采集220例CHD-MCI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数据,保留频率>20%临床条目,包含29个症状及13个舌脉象信息,其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胸闷、口渴、心慌、胸痛、倦怠乏力、活动或劳累加重、头晕、腰膝酸软等,常见舌象为苔腻、苔黄、舌黯红等,常见脉象为弦、沉、涩等。对42个主要条目进行因子分析,获得1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298%。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结合临床诊疗经验及专家组意见,得出CHD-MCI常见的中医类型4类,即肾虚血瘀(38.18%)、气滞血瘀(28.18%)、心肾亏虚(25.00%)、气虚痰阻(8.64%)。结论CHD-MCI患者的中医可分为4类,其中肾虚血瘀最为常见,根据四诊信息可确定各类要点,为本病的中医分型和辨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王青刘艳飞徐仕晗刘凤岚刘玥徐凤芹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中医特征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肝豆状核变性(HLD)认知障碍的中医分布特点,旨在为该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提供中医辨支持与依据。方法:纳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的HLD患者,参照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CD组)218例和无认知障碍组(HLD组)305例。进行中医调查及评分并展开分析。结果:HLD组和CD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中包含4种中医要素在分布频率和积分上高于HLD组,即“痰湿”“血瘀”“肾阴虚”及“肾阳虚”(P<0.05);CD组“多”所占比例高于HLD组(P<0.01)。结论:肾虚、痰湿、血瘀可能是HLD认知障碍的关键中医要素,且该病多以复合形式呈现。
江鹏宇许金波吴丽敏籍志慧张念银苗朱韩辉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中医证候
32例间质性肺疾病合并气胸、纵隔气肿患者中医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总结分析32例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合并气胸、纵隔气肿患者的中医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1年11月3日—2022年12月30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收治的32例ILD合并气胸、纵隔气肿患者的中医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对中医与西医临床特征相关性进行分析,包括临床转归、气胸特点、气胸面积、氧合指数等。此外,对气胸及纵隔气肿患者中医特征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经统计,32例患者主要病位为肺、脾、肾,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所占比例较高的前5位类型分别是痰湿内阻、肺脾气虚、气阴两虚、肺肾阴虚、肺气虚。经统计,不同型的患者在气胸特点、气胸面积、氧合指数、临床转归等之间存在差异。死亡患者的中医以痰湿、水饮、痰热等实为主;双侧气胸的患者以痰湿、气虚、阴虚、气陷为主;气胸面积≥30%的患者以气阴两虚、痰湿、血瘀、水饮为主;氧合指数<300 mm Hg的患者以痰湿及气虚、阴虚、气陷为主。气胸、纵隔气肿患者的中医存在差异,纵隔气肿患者病位累及肺脾的比例较多,其中可见单纯热,肺脾气虚、湿热、痰热的比例较高;气胸患者中,气陷的比例较高。结论ILD合并气胸、纵隔气肿患者病情复杂,常为复合型,常同时累及多个脏腑,痰湿、气虚、阴虚是32例患者的重要病机,肺、脾、肾是主要病位所在。气胸、纵隔气肿两类患者的中医特征存在差异。
郭丽娅张圆王亚南郭亚丽卢幼然张宗学王玉光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气胸纵隔气肿中医证候
基于隐结构模型结合关联规则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基础特征
2025年
目的: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常见基础分布及特征,为辨规范及疗效评价提供诊疗依据。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MAFLD相关文献;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基于Apriori算法,对素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Latern 5.0软件,基于LTM-EAST算法,构建症状隐结构模型并进行综合聚类分析。结果:①纳入MAFLD相关文献203篇,涉及基础16个,素16个,症状85个;②频率≥10%且累计构成比≥75%的基础有:痰湿、脾气虚、肝郁气滞、血瘀;③对素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强关联规则32条,推断脾气虚、肝郁气滞、痰湿、血瘀等4个基础;④对频次≥5%的症状进行隐结构分析,得到13个隐变量、26个隐类;进行综合聚类得到5个综合聚类模型,推断出脾气虚、肝郁气滞、痰湿、血瘀、湿(痰)热等5个基础。综合上述方法,最终得出4个常见基础。结论:MAFLD常见基础有脾气虚、肝郁气滞、痰湿、血瘀,属虚实夹杂。
王叶何佳郑佳连闵冬雨卢秉久
关键词:关联规则隐结构模型
期前收缩病人中医特征的文献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期前收缩病人的中医特征及构成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2月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期前收缩文献,经筛选后提取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素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3篇,其中室性期前收缩文献58篇,房性期前收缩文献5篇,共涉及病人6791例。期前收缩病人的常见包括气阴两虚(15.42%)、气血两虚(9.38%)、心血瘀阻(7.18%)等;常见病位素包括心(64.02%)、肾(12.84%)、脾(9.91%)等;常见病性素包括气虚(23.14%)、阴虚(16.88%)、血瘀(15.99%)、痰(9.35%)等。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房性期前收缩病人的常见为气血两虚(30.29%)、心阳不振(16.57%)、痰火扰心(14.86%)等;常见素为气虚(19.51%)、血虚(19.21%)、血瘀(16.46%)等。室性期前收缩病人的常见为气阴两虚(15.87%)、气血两虚(8.76%)、心血瘀阻(7.40%)等;常见素为气虚(23.23%)、阴虚(17.03%)、血瘀(15.98%)等。结论:期前收缩病人总体特征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气阴两虚并重、痰热血瘀互结。
王慈曹雅雯张璇黄湘媛王贤良毛静远
关键词: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中医证候证素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中医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血脂边缘升高人群核心病机及中医特征,为中医药早期防治血脂异常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符合标准的1404例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其中女性720例、男性684例,年龄分布在28~65岁。收集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中医症状、体征等信息,建立血脂异常水平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探究核心病机及特征。结果中医症状、体征出现频次前5位依次是身热不扬、口干、尿清、口苦、肥胖;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公因子,分别是脾虚夹瘀、湿热伤阴、湿热困脾、湿热蕴胃、脾虚痰湿、痰热伤阴、胃热脾虚;系统聚类共分6种中医、1种状态,分别是痰湿中阻、大肠湿热、气阴两伤挟瘀、阳气不足、脾胃虚弱、三焦湿热和肥胖。结论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分布主要为痰湿中阻、大肠湿热、气阴两伤挟瘀、阳气不足、脾胃虚弱、三焦湿热,以及形体肥胖的状态表现。
熊华忠徐云龙师雨晴周航王位曲雪王梓旭任吉祥
关键词:证候分布系统聚类治未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中医特征
2024年
目的采用聚类变量分析方法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中医特征。方法选取2022年8—9月在徐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治疗的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自制资料提取表,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中医因子。对中医因子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及聚类变量分析;最后,由4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根据相关指南从聚类变量分析结果中筛选合适的聚类簇目,总结病性素、病位素及中医。结果根据聚类变量分析结果,中医症状和舌脉体征可聚为24类,共归纳出15类素,其中病性素9个,分别为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实热、痰浊、水湿、血瘀;病位素6个,分别为心、肝胆、脾、肾、肺、胃。剔除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聚类变量,发现中医聚为5类时,各中医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1,提示聚类结果较好。5类中医分别为心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瘀热互结。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属本虚标实,实以气滞、实热、血瘀、痰浊、水湿为主,虚以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为主,病位涉及心、肝胆、脾、肾、肺、胃等脏腑,中医可分为心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瘀热互结
白雪松黄晶晶黄彬李业莹沈傲梁田
关键词: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证候
流行性感冒中医特征及用药规律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流行性感冒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症状,总结其中医特征及演变规律,同时探讨中药治疗流感的用药规律,从而为中医药防治流感提供医学依据。研究方法:研究一: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聂赛美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用药规律

相关作者

潘志强
作品数:252被引量:84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证候 小鼠 基因芯片 辨证论治 荷瘤小鼠
方肇勤
作品数:452被引量:2,476H指数:29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证候 小鼠 肝癌 辨证论治 基因芯片
卢文丽
作品数:179被引量:650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证候 小鼠 基因芯片 同病异证 辨证论治
毛静远
作品数:456被引量:4,389H指数:34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冠心病 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药 生脉注射液
田金洲
作品数:402被引量:4,131H指数:34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研究主题: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轻度认知损害 中医证候 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