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4篇“ 转双价基因棉“的相关文章
- 转双价基因棉SGK321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为了更好地监测转基因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转双价(Bt+CpTI)基因棉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土壤线虫密度、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和常规棉石远321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5个还田量:不还田(对照)、半量还田1.0 g·kg^(-1)(2250 kg·hm^(-2))、全量还田2.0 g·kg^(-1)(4500 kg·hm^(-2))、1.5倍还田量3.0 g·kg^(-1)(6750 kg·hm^(-2))、2倍还田量4.0 g·kg^(-1)(9000 kg·hm^(-2)),取棉花蕾期和花铃期土壤进行线虫分离鉴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秸秆不还田时,两个棉花品种土壤线虫密度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后,SGK321土壤线虫密度仅在蕾期3.0 g·kg^(-1)还田处理时高于石远321,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土壤中鉴定出线虫19科34属,其中食细菌性线虫(Bacterivores)13属,食真菌性线虫(Fungivores)3属,植食性线虫(Plant-parasites)11属,杂食/捕食性线虫(Omnivores-predators)7属。常规棉石远321土壤中鉴定出线虫19科37属,其中食细菌性线虫13属,食真菌性线虫3属,植食性线虫12属,杂食/捕食性线虫9属。秸秆还田增加了食细菌性线虫的丰度,秸秆还田量超过3.0 g·kg^(-1)就会抑制植食性线虫的生长,使其丰度减小;从生态指标来看,两种棉花不同还田处理下的多样性指数(H′)、线虫通路指数(NCR)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转双价(Bt+CpTI)基因棉SGK321的种植没有改变土壤线虫的营养类群,并且土壤线虫密度也无显著差异,两种棉花不同还田处理下的多样性指数(H′)、线虫通路指数(NCR)也均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量在一定范围内会使土壤线虫增多,增加丰富度。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相对于品种的影响,棉花生育期和秸秆还田量对线虫群落的影响更显著。
- 李静蔡连贺刘瑞华风春李刚杨殿林赵建宁
- 关键词:营养类群
- 2种新的转双价基因棉种子越冬能力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以非转基因常规棉赣棉11号为对照,用当年的种子进行年前与年后室内发芽试验,研究转双价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和转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种子的越冬能力,结果表明:室内常温越冬后,转双价抗虫基因(Cry1Ac+Cry2Ab)棉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并未衰减,反而有所增强,分别提高0.75和1.00个百分点,转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Cry1Ac+EPSPS)棉的发芽势及发芽率都提高1.00个百分点;而常规棉(CK)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分别衰减2.75和1.00个百分点,这说明转双价抗虫基因棉及转双价抗虫抗除草剂基因棉种子的越冬竞争能力较强。此外,3个供试棉花品种的种子野外越冬均不能发芽和生苗,野外播种无越冬能力。
- 乔艳艳张兴华田绍仁杨兆光李捷
- 关键词:越冬能力
- 转双价基因棉(Bt+CpTI)对七星瓢虫捕食棉蚜功能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室内用生物测定方法评价了七星瓢虫的5个虫态对取食转(Bt+CpTI)双价基因棉(SGK321)和常规棉(石远321)棉蚜在不同密度下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方程模型。由模型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寻找效应均随棉蚜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捕食量除在成虫期N=80,240和二龄期N=80 3个密度差异显著小于常规棉外,其他密度都与常规棉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棉相比,1、3龄和成虫期的瓢虫对转基因棉上生长的蚜虫控制能力和最大捕食量要强于常规棉。就试验总体评价,转双价基因棉(Bt+CpTI)处理的棉蚜对七星瓢虫总体的捕食功能反应影响不大。
- 卢延薛丽周正堂董金锦高希武宋敦伦
- 关键词:转双价基因棉棉蚜七星瓢虫捕食功能反应
- 用生物学方法研究转双价基因棉抗蚜性被引量:1
- 2006年
- 于江南王冬梅孟庆玉武文丽潘俊鹏
- 关键词:抗蚜性转双价基因棉自育品种蚜虫危害育种手段受害程度
- 转双价基因棉对主要捕食性天敌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4
- 2006年
- 本文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草间小黑蛛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双价棉、Bt棉和常规棉的棉叶饲养的棉蚜混合群体饲喂异色瓢虫4龄幼虫,其日最大捕食量前两者分别比后者增加22.9%和11.3%;幼虫发育到蛹的历期,两种转基因棉处理分别比常规棉处理缩短0.6d和0.2d;发育到成虫的时间,两种转基因棉处理分别比常规棉处理缩短0.6d和0.1d;成虫体重分别为30.9mg、32.2mg、32.9mg。分别用双价棉、Bt棉和常规棉的棉叶饲养的棉铃虫连续饲喂草间小黑蛛,试验结果表明,双价棉处理的棉铃虫饲喂的草间小黑蛛的单雌产卵量比常规棉处理的增加9.2%,Bt棉处理的产卵量比常规棉处理的减少7.4%;双价棉处理的棉铃虫饲喂的草间小黑蛛的死亡率比常规棉处理减少42.9%,Bt棉处理的比常规棉处理的减少16.5%。
- 崔金杰雒珺瑜王春义李树红李春花
- 关键词:转双价基因棉捕食性天敌生长发育
- 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寄生性天敌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5年
- 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寄生性天敌棉蚜茧蜂、棉铃虫寄生蜂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从转双价基因棉田、Bt棉田和常规棉田采集的棉蚜僵蚜的羽化率三者间均无明显差异 ,转双价基因棉田和Bt棉田棉蚜茧蜂的蜂重差异达显著水平 ,与常规棉田相比均无明显差异 ;常规棉田的棉蚜茧蜂寄生取食转双价基因棉、Bt棉和常规棉的棉蚜后的蜂羽化率、出蜂时间及蜂重均没有明显差异 ,在寄生数量上除Bt棉与常规棉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外 ,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转双价基因棉田的棉蚜茧蜂对取食转双价基因棉的棉蚜的寄生率有所下降 ,但棉蚜茧蜂的羽化率却明显提高 ,说明转双价基因棉对棉蚜茧蜂的寄生力影响不大。转双价基因棉和Bt棉均严重影响侧沟茧蜂和齿唇姬蜂的寄生率、羽化率、茧重和蜂重 。
- 崔金杰雒珺瑜王春义李树红李春花
- 关键词:转双价基因棉田常规棉BT棉寄生性天敌
- 转双价基因棉对高抗Bt棉棉铃虫的抗虫性被引量:4
- 2004年
- 采用喂饲法 ,测定了转双价基因棉 (中棉 4 1、SGK32 1)、转单价基因棉 (中棉 2 9)及常规棉 (苏棉 12 )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 :转双价基因棉主茎叶片对抗性和敏感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抗虫性明显高于或稍高于转单价基因棉 ,且随棉花生长发育期的推移抗虫性下降速度较慢 ,如第 8叶后中棉 4 1(ZM4 1)对抗性和敏感初孵幼虫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0 0 %~ 4 0 0 %和 10 0 %~ 85 6 % ,而中棉 2 9(ZM2 9)分别为 30 0 %~ 15 6 %和 84 0 %~ 71 1%。转单、双价基因棉生长中后期主要受害部位对抗、感棉铃虫的抗性高低次序均为 :嫩蕾、顶部嫩头、侧枝嫩叶 ,其中转双价基因棉嫩蕾对敏感棉铃虫和顶部嫩头对抗性棉铃虫的抗虫性显著高于转单价基因棉。转单、双价基因棉对抗性棉铃虫的抗虫性低于敏感棉铃虫。
- 高聪芬沈晋良须志平陈进
- 关键词:转双价基因棉棉铃虫抗虫性
- 转双价基因棉对棉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捕食功能反应
- 室内以转双价基因棉和转Bt基因棉处理的棉铃虫幼虫和棉蚜为猎物,研究了转双价基因棉和转Bt基因棉对棉田4种捕食性天敌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捕食性天敌对转基因棉处理的棉铃虫和棉蚜的捕食量明显高于常规棉处理,捕食功...
- 崔金杰雒珺瑜王春义李春花
- 关键词:转基因棉天敌捕食功能反应
- 文献传递
- 转双价基因棉对棉蚜的生态风险评价
- 薛丽
- 关键词:非靶标害虫棉蚜
- 转双价基因棉获成功
- 2004年
- 5月,由山西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的新型抗虫棉花转双价基因抗虫棉新棉38号在山西省获得成功,这是山西省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花。
-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独立知识产权抗虫棉品种种质资源蛋白酶抑制剂
相关作者
- 崔金杰

- 作品数:403被引量:1,408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棉花 棉蚜 棉铃虫 棉田 绿盲蝽
- 王春义

- 作品数:215被引量:654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棉铃虫 棉花 棉田 棉蚜 种群动态
- 雒珺瑜

- 作品数:342被引量:621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棉花 棉蚜 棉铃虫 棉田 绿盲蝽
- 李春花

- 作品数:115被引量:24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棉花 棉田 棉铃虫 棉蚜 盲蝽
- 马艳

- 作品数:315被引量:1,059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研究主题:棉花 棉田 除草剂 防效 杀虫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