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7篇“ 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章
- 输血不良反应被引量:2
- 2000年
- 廖清奎
- 关键词:输血输血不良反应免疫抑制作用输血传染病
- 输血不良反应被引量:2
- 1998年
- 廖清奎
- 关键词:输血副作用免疫抑制传染
- 输血不良反应被引量:4
- 1994年
- 输血不良反应廖清奎,孔佩艳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输血是一种古老和行之有效的治疗和抢救手段,应用合理可治病救人,应用不当则后患无穷。目前我国大医院用血量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年供血量达数百万吨,这是不合理的,可能与对输血的不良作用重视不够有关。输血可...
- 廖清奎孔佩艳
- 关键词:输血
- 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致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统计分析
- 2025年
- 目的辨别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类输血反应,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对2021─2023年我院因血小板细菌污染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不同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及检测指标,了解其个体差异。结果共统计11例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的输血反应,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多数为血液病患者,表现为体温升高,严重的输血反应出现持续的高热。不同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有所差异,鉴别时容易和其他输血反应相混淆。由于病种及输血前用药情况,白系细胞输血反应前后无明显差异,血小板计数在输血反应后有所上升但未达到有效输注标准。输血反应后的C反应蛋白均值约为输血反应前的2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反应后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检测的均值高于正常值百倍。输血反应发生后的体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相关的输血传播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发热为主要表现,鉴别相对困难,相关感染指标可作为辅助诊断。
- 罗圆圆张晓娟马春娅付丽辉王泽珊于洋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输血不良反应
- 常规凝血指标检验对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价值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出现大出血的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输血期间,应用常规凝血指标检验的监测价值。方法选取洛阳市妇幼保健院2023年4月至2024年5月期间收入的78例异位妊娠病例,且均发生大出血情况,并展开回顾性研究,依据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将其分为对照组(n=68,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研究组(n=10,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均进行常规凝血指标检验,并分析其在常规凝血指标方面的差异性,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结果输血前,两组常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均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测定以及抗凝血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增高;国际标准化比值增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测定降低;D-二聚体增高;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抗凝血酶活性降低均为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出现大出血的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输血期间,应用常规凝血指标检验的监测价值较为理想,能够指导临床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 王真怡马聪
- 关键词:异位妊娠输血不良反应出血
- 某三级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 2024年
- 对某三级医院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取某三级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1月的33358例次输血治疗情况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含:总体输血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自体血回输情况、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及占比情况、两组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小板前后的Hb与PLT变化情况多个评价指标。结果 通过对该三级医院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年共输血治疗为33358例次,输血不良反应106例次,占比0.32%,且输血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其中中老年群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占比0.66%;研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集中表现为发热、过敏两方面,占比分别为0.18%、0.12%,而其它不良反应占比仅为0.02%;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血小板,占比0.55%,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占比为0.39%,其它血液成分占比差异较小;输注同样剂量悬浮红细胞及血小板前后,观察组患者输注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对某三级医院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综合性、回顾性分析,发现该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自体血回输量及例数逐年递增。可见,自体血回输量可以有效减少悬浮红细胞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把控输血指征,加强输注管理,加大自体输血推广力度,确保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合理性、科学性,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杜旭利邓苗苗白艳丽杨田琰陈雪梅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悬浮红细胞自体输血异体输血
- 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分布特点,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6890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产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数据进行分类与统计。比较不同血液成分、性别、年龄、血型、输血史、血液制品是否去除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和红细胞储存时间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科室和疾病分布情况。结果2019-2022年共输血19180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71人次。2019-2022年各年度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6%、0.42%、0.41%、0.47%,各年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3,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并且过敏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2022年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8%,血浆为0.38%,血小板为1.32%,冷沉淀为0.45%,各种血液成分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0,P<0.05)。红细胞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均以过敏反应为主。男性与女性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不同年龄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P>0.05);不同ABO血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7,P>0.05);有输血史的受血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受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P<0.05);受血者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前5名的科室分别为血液科、消化内科、妇科、重症监护病房和感染科。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
- 俞霞马淑群施明秀林芷彤翁雅云徐永君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 国内文献中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启示
- 2024年
- 目的分析国内2021年文献中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数据,了解国内血液安全监测情况,从而评价国内血液安全水平和促进安全用血。方法检索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VIP)、万方全文数据库中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有关国内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文献,研究人员提取相关资料后,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本次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最后纳入本次的研究文献共计101篇,分布于67种期刊中,其中刊载量最多的是中国输血杂志和健康必读各6篇;文献作者单位主要是89家医疗机构、8家采供血机构;发表文献数量较多的地区是中南地区(27篇)和西南地区(25篇),分别以河南省(12篇)和四川省(17篇)最多;文献中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输血、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文献中作者对于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反应类型、影响因素及不同血液成分造成的反应率情况最为关注,其次是探讨和评价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不同护理干预方式以及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中的临床效果。结论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参照国家、行业或者团体相关统一标准规范专业术语进行报道,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和临床安全输血治疗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支持。
- 李亚楠赵要松王艺芳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安全
- 成分输血技术要点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接受异体成分血治疗的86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本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BTMIS)及电子病历资料,分析输注异体成分血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去白细胞成分血与否、成分血制品种类、患者性别、输血史及疾病种类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关系。结果8689例输注异体成分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17例,发生率为1.35%,其中男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15%,低于女性的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反应68例,占比58.12%;非溶血性发热49例,占比41.88%。输注去白细胞成分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低于未去白细胞成分血患者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血小板成分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高于输注血浆、红细胞患者的1.56%、0.85%,且输注血浆成分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输注红细胞成分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高于无输血史患者的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血液内科最高(2.92%),其次为传染病科(1.47%),且血液内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ICU、传染病科、消化科、心外科、肿瘤内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科室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成分血去白细胞与否、成分血制品种类及患者性别、输血史及疾病类型等有关,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输注合适的、不同类型的血制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治疗效果。
- 谢仁伟郑宝梅魏祥坤盛伊兰
- 关键词:成分输血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治疗
-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调查
- 2024年
-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例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和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原发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调查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发生组,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作为未发生组,收集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组研究对比,通过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发生输血反应患者有7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0%,其中发热反应22例,过敏反应43例,胸闷4例,其他5例;两组性别、年龄、血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输血史、原发血液疾病史、过敏史比例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史、过敏史、原发血液疾病史是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热、过敏反应是原发血液疾病患者主要且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史、原发血液疾病史及过敏史是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因素。
- 张媚琰顾屏李婷婷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输血史过敏史
相关作者
- 贾波

- 作品数:69被引量:69H指数:4
- 供职机构:济源市中心血站
- 研究主题:输血不良反应 冷沉淀 献血者 输血 非传染性
- 刘忠

- 作品数:211被引量:888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
- 研究主题:红细胞 献血者 输血 病原体 PCR-SSP
- 赵小燕

- 作品数:24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输血不良反应 地震 患儿 输血 心理干预
- 陈龙

- 作品数:11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 输血 血液成分 过敏反应
- 宋任浩

- 作品数:81被引量:352H指数:11
- 供职机构:河北省血液中心
- 研究主题:献血者 弓形虫 弓形虫感染 输血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