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篇“ 近交效应“的相关文章
蛤仔白斑马品系的家系选择及近交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以2011年通过双列杂交方式建立的18个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白斑马正反交家系为基础材料,从中筛选出5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家系子一代,建立全同胞家系子二代近交家系A2、B2、C2、D2、E2,并设立对照组O2(混交家系),比较各近交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计算近交衰退率,并对各家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幼虫期,除3日龄外,对照组O2蛤仔的壳长普遍略大于其他家系,但近交衰退现象不明显;A2家系的存活率最高,其他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4.56%~36.27%。稚贝期,各家系生长速度差异很大,各家系近交衰退明显,除C2家系外,各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0.54%~20.00%;A2家系存活率仍然最高,C2家系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O2,B2、D2和E2家系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27.86%、12.18%和10.92%。综合分析表明,蛤仔白斑马近交家系中C2为生长快的家系,A2为存活率高的家系。
刘振闫喜武霍忠明梁健杨鹏张国范
关键词:蛤仔家系选择近交近交衰退
新美系杜洛克猪近交效应初探
文章就美系杜洛克猪的近交选配效果进行了调查,可以得知杜洛克温和近交公猪及其后裔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体长发育、背膘发育情况与非近交公猪及其后裔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体长发育、背膘发育情况非常接近,没有太大差别。杜洛克猪适...
叶道武王胜张伟力
关键词:美系杜洛克猪遗传育种性能评价
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两个世代的杂交与近交效应被引量:5
2011年
为改良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奶牛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法,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并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近交效应。结果表明,杂交使得幼虫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稚贝的生长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中亲生长优势为(0.95±1.23);F23杂种优势为(0.36±0.59),F32杂种优势为(1.56±1.96)。稚贝表现为杂种劣势,中亲生长劣势为(-2.90±3.20);F23稚贝杂种劣势为(-4.60±3.21),F32稚贝杂种劣势为(-0.75±10.13)。幼虫和稚贝均表现为存活优势,中亲存活优势分别为(9.43±4.41)、(8.66±12.25);F23存活优势分别为(0.77±3.60)、(6.70±8.81);F32存活优势分别为(20.93±7.92)、(10.94±16.28)。杂交效应主要受到交配方式的影响,母本效应主要作用于幼虫期。近交使得世代F22、F33的生长性状得到了改良,但两个世代的存活性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世代F22、F33幼虫期生长性状表现为近交衰退,衰退率分别为(5.17±4.38)、(4.99±2.72);稚贝期生长性状未表现出近交衰退现象,其衰退率分别为(-0.79±13.66)、(-0.93±12.85)。对于存活性状而言,两个世代均出现近交衰退现象,世代F22及F33幼虫和稚贝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0.16±5.82)、(9.98±10.04),(19.33±11.28)、(13.08±16.17)。表型性状的近交效应主要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通过上选、杂交与近交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良了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
闫喜武孙欣张跃环桑士田霍忠明杨凤张国范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杂种优势近交衰退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海洋橙品系两个世代的杂交与近交效应被引量:11
2011年
于2009年8月以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通过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和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近交效应,以提高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表型性状。结果表明,杂交使幼虫和稚贝的生长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存活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和稚贝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正反交组单亲生长优势表现出正负不对称性。杂交效应主要受到母本效应的影响,母本效应贯穿于幼虫期及稚贝期。近交使世代F33的生长性状得到了改良,且两个世代的存活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型性状的近交效应在幼虫期主要受到交配方式的影响,而在稚贝期主要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通过上选,杂交与近交的有机结合,有效改良了海洋橙品系的表型性状。
闫喜武张跃环孙焕强霍忠明李少文杨凤张国范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杂种优势近交衰退
新美系杜洛克猪近交效应初探被引量:1
2010年
美系杜洛克猪引入中国后,其生长速度快、健壮、产仔多的特点逐步被国内养猪界认可,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进口的新美系杜洛克猪多半来自美国杜洛克协会所属的著名品牌场家,国内各批次引入的原种杜洛克在血缘上有相似的可能。美国国内的各著名场家的某些主配公猪也有可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叶道武王胜张伟力
关键词:杜洛克猪近交效应美系饲养规模亲缘关系
新美系杜洛克猪近交效应初探
2010年
美系杜洛克引入中国后,其快长、健壮、产仔多的特色逐步被国内养猪界认可,在全国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由于进口的新美系杜洛克猪多半来自美国杜洛克协会所属的著名品牌场家,国内各批次引入的原种杜洛克猪在血缘上有相似的可能。
叶道武王胜张伟力
关键词:杜洛克猪近交效应美系饲养规模产仔
近交效应的衡量指征—近交系数
2005年
近交系数是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估计近交效应的有用指征,由近交系数的变化可以推断近交衰退.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基因的近交系数的计算是不同的,所以近交对常染色体上基因的纯合的影响不同于对性染色体上基因纯合的影响.
张铮
关键词:近交系数近交效应性染色体常染色体近交衰退纯合
快速近交对团头鲂遗传结构的影响和近交效应的估算被引量:22
2005年
利用RAPD技术定量分析了快速近交(全同胞近交,雌核发育)对团头鲂养育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经群体遗传学分析软件ARLEQUIN对RAPD图谱计算,在实测171个位点中,系统选育7代群体(F7)、全同胞近交4代群体(S4)及雌核发育2代群体(G2)的多态位点个数从大到小依次为F7(133)>S4(117)>G2(106);位点基因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F7(0.30)>S4(0.28)>G2(0.24);根据这两个指标,一代雌核发育对基因纯合的影响力度为一代全同胞交配的3.3倍和6倍。3群体的群体内方差百分比为83.10%,群体间方差百分比为16.90%,固定性系数Fst(0.169)的p<0.01,遗传差异极显著,证明同选育群体相比,近交群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明显异化。通过试验估算的近交系数值低于理论上的近交系数值,应是环境影响的存在和作用所致。
李思发杨怀宇邹曙明
关键词:近交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团头鲂养殖群体近交效应分析
该论文研究的团头鲂四个群体,即基础群体(简称F),系统选育群体(简称S),合同胞近交群体(简称I),雌核发育群体(简称G),遗传背景各异,近亲交配的程度不一样,近交在各群体表型和遗传型上的表现也不相同.该论文将从表型和遗...
杨怀宇
关键词:团头鲂遗传型AMOVA近交效应
文献传递
仙湖3号鸭近交水平与近交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本文根据 0~ 4世代仙湖 3号鸭核心群A系与B系的系统选育资料计算各个体近交系数 ,并按近交水平高低将F4 个体分成 4组 ( 0、0 .78%、1 .56%~ 3.1 2 5%及 3.91 %~ 9.37% ) ,分别统计各组鸭的 1 50天产蛋量、30 0天产蛋量及 4 9日龄体重。经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仙湖 3号鸭核心群在F3 出现近交 ,F4近交水平增加 ,但增长幅度不大 ;所检验的 3个生产性能指标在各近交水平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仙湖3号鸭核心群的选育在近交水平低于 9.375%的条件下 。
杨承忠叶平秀潘朝锋
关键词:仙湖3号鸭近交效应

相关作者

张伟力
作品数:222被引量:992H指数:18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猪肉 切块 肉质 点评 胴体
张跃环
作品数:295被引量:42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牡蛎 砗磲 菲律宾蛤仔 品系 稚贝
闫喜武
作品数:216被引量:782H指数:18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菲律宾蛤仔 存活 杂种优势 稚贝 品系
杨凤
作品数:152被引量:767H指数:18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菲律宾蛤仔 存活 壳色 杂种优势 稚贝
霍忠明
作品数:100被引量:405H指数:15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菲律宾蛤仔 存活 蛤仔 杂种优势 滩涂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