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6篇“ 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文章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SII与迟发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发病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223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SAH后DCI发生情况分为DCI组71例和非DCI组152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间SII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SII预测价值。结果DCI组与非DCI组的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SI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P<0.05)和SII升高(P<0.05)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SII预测aSAH后D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95%CI:0.693~0.835,P<0.05)。入院时SII较高的患者,急性积水和DCI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结论SII的早期升高可独立预测aSAH患者DCI的发生。
赵玉林杨涛董延瑞崔振奋常雷军郭铁柱王向东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
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脑缺血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本院采用夹闭术方式救治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248例,根据术后DCI的发生与否分为DCI组和非DCI组,采用1∶1倾向性评分方法匹配后DCI和非DCI组各54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DCI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I的独立危险因素,E值法分析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构建DCI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性。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梗死病史、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最大直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DCI组患者相比,DCI患者改良Fisher 3~4级、Hunt-HessⅣ级患者比率更高,D二聚体(D-D)、总胆红素(TBIL)、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谷氨酸水平更高,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更低(均P<0.05)。随机森林算法分析结果显示将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D-D、谷氨酸、TBIL、IgA、IL-6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获得的袋外数据错误率最低。多因素分析发现,Hunt-HessⅣ级、改良Fisher 3~4级、D-D、谷氨酸、TBIL、IL-6为DCI的独立危险因素,IgA为保护因素(均P<0.05)。风险预测方程:P=1/[1+e^((3.142+1.307 Hunt-Hess分级+1.086改良Fisher分级+0.976 D-D+0.748)谷氨酸+0.552 TBIL-0.524 IgA+0.487 IL-6)],当P>0.65时认为该患者术后发生DCI。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经内部验证后,AUC为0.869(95%CI:0.836~0.89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08%和97.34%,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经内部验证后拟合优度为χ^(2)=4.219,P=0.561,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结论Hunt-HessⅣ级、改良Fisher 3~4级、D-D、谷氨酸、TBIL、IL-6为DCI的独立危险因素,IgA为保护因素。由以上因素构建的
吕光淘孙凌云黄小龙黄浩张晓强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迟发性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免疫
电图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迟发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2024年
迟发性脑缺血(DCI)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致残性并发症,1/3~1/2的动脉瘤性SAH发病2周内出现DCI,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障碍、意识水平下降,严重影响病人预后。DCI的发病机制复杂,早期预测并干预是改善DCI病人预后的关键。连续、无创监测有助于早期筛选高危病人,尽早干预,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电图(EEG)是临床常用的非侵入性监测方法。本文就TCD和EEG在DCI中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孙婧刘晓庆王钦鹏王国娟梁成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
aSAH患者血清神经球蛋白水平变化及其预测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发病后血清神经球蛋白(NGB)水平变化及其预测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217例aSAH患者;根据aSAH后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n=43)与非DCI组(n=17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入院后1 d、3 d的血清NGB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估血清NGB水平预测DCI发生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发生DCI的影响因素。结果217例aSAH患者中发生DCI 43例(19.8%)。DCI组患者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均高于非DCI组(P<0.05)。DCI组患者入院后1 d、3 d血清NGB水平均高于非DCI组(P<0.001);两组入院后3 d血清NGB水平均较1 d时降低(P<0.001),且DCI组下降程度低于非DCI组(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后3 d血清NGB水平预测DCI的AUC(0.838)大于入院后1 d血清NGB(0.706)(Z=2.139,P<0.05),其最佳临界值为10.19 ng/ml,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6.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OR=3.790,95%CI 1.531~9.382)、Hunt-Hess分级Ⅲ-Ⅴ级(OR=2.448,95%CI 1.023~5.858)、入院后3 d血清NGB水平增高(OR=1.835,95%CI 1.496~2.251)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SAH后发生DCI的患者早期血清NGB呈相对高水平。血清NGB水平、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均与aSAH后DCI的发生有关,且入院后3 d血清NGB水平对DCI的预测价值较高。
李瑾马立山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转录组学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功能和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mRNA数据集,将数据分为aSAH后发生DCI的患者组和未发生DCI的对照组,利用R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以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寻找关键基因及相关功能通路。结果:鉴定得到140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显示,有10条差异有显著性的富集信号通路(P<0.05),主要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谷氨酸能突触、细胞粘附分子、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相关;根据GO功能分析得到显著富集条目26个,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类条目;GSEA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过氧化物酶体两个通路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的富集差异。结论:aSAH后DCI的发生涉及到COL17A1、RPL11、FCAMR、GNB2L1、HIF1A等多个基因,并可通过血管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神经损伤、氧化应激等多种途径影响DCI的发生。
郝广志韩雨薇霍达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
CT灌注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
2024年
探讨全CT灌注(CTP)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 所有入选的aSAH患者均在发病后3日内完成全CTP扫描。记录灌注定量参数包括血容量(CBV)、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然后计算低灌注区域与其镜像对称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得出灌注半定量参数rCBV、rCBF、rMTT、rTTP。比较发生DCI与未发生DCI两组患者的定量、半定量CTP参数及一般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灌注参数预测DCI的效力及阈值,并计算最佳阈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最终纳入66例aSAH患者,其中23例发生DCI(DCI组),43例未发生DCI(非DCI组)。结果显示DCI患者有明显更低的CBF,更长的MTT和更大的灌注不对称性。在ROC曲线分析中rCBF、rMTT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提供了最佳的预测属性。预测有无DCI的最佳阈值为rCBF0.76,其具有最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99.9%灵敏度,74.4%特异度)。结论 全CT灌注成像在预测DCI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半定量参数rCBF阈值0.76是DCI发生最佳的预测因子。
谭勤江谢延风胡明亮
关键词:CT灌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术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颅内动脉瘤是指颅腔内异常的血管扩张,约占总人口的3%-5%。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约为30%-50%。据报道,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
赵志鹏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血管内栓塞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继发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关预测模型的构建
2024年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继发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收治的97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继发DCI将其分为非DCI组(60例)和DCI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H患者继发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构建列线图,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性能,通过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管痉挛、水肿、大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BA)、低血红蛋白症、低钠血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CI组患者合并高血压、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评分≥Ⅲ级、低白蛋白血症占比均高于非DCI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评分≥Ⅲ级、低白蛋白血症均为影响SAH患者继发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列线图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81(95%CI:0.690~0.872),提示模型区分度尚佳。拟合优度检验验证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吻合程度均较高,提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Hunt-Hess分级≥Ⅲ级、改良Fisher评分≥Ⅲ级、低白蛋白血症均为影响SAH患者继发DC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和一致性均较好,可为早期识别SAH患者发生DCI风险提供参考。
王琳齐立黄惠媛邓伟林卢春玲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列线图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
2024年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auryr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经CTA(CT Angiography)诊断并经DSA(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phy)或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和术前、术后的头颅CTA数据。基于患者的CTA原始图像构建个体化颅内血管模型,基于CFD技术模拟计算术前、术后的压力和壁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及PR(pressure ratio)、WSSR(WSS ratio)。通过随访影像学或临床体格检查判断是否发生DCI,并分为DCI组和无DCI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DCI相关性。结果共入组51例患者,其中DCI组共15例患者(29.4%)DCI组较无DCI组,入院时收缩压(170.87±20.28 vs.1.58.19±28.06,P=0.037)、Pressure术后(19735.10±860.18vs.14606.06±11260.28,P=0.010)和PR(1.58±0.01vs.1.37±2.12,P=0.012)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因素分析显示Pressure术前(OR=1,95%CI:0.999~1,P=0.017)、Prassure术后(QR=1.00.1,95%CI:1~1.001,P=0.007)、WSS术前(OR=1.096,95%CI:1.002~1.198,P=0.045)和WSS术后(OR=0.888,95%CI:0.806~0.979,P=0.017)对DCI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基于Pressure术前、Pressure术后、WSS术前及WSS术后模型对DCI的识别效能AUC为0.794,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86.1%。结论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改变与DCI发生有关。
高雨佳刘振马骏霍英松武新英陈国中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计算流体动力学CT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术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2024年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IA)患者血管内介入术(EVT)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接受EVT治疗的106例IA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n=35)和非DCI组(n=71),详细收集和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C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该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DCI组患者的高血压比例、吸烟史比例、D-二聚体>1.3 mg/L比例、纤维蛋白原>3.3 g/L比例、WFNS分级≥Ⅳ级比例、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比例、术中瘤体破裂比例、手术时间>148 min比例、血管痉挛比例明显高于非D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D-二聚体>1.3 mg/L、纤维蛋白原>3.3 g/L、WFNS分级≥Ⅳ级、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手术时间>148 min、术后血管痉挛均为发生D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为Logit(P)=(-0.651)+0.623×(高血压)+0.701×(D-二聚体)+0.682×(纤维蛋白原)+0.672×(WFNS≥Ⅳ级)+0.703×(Fisher分级≥Ⅲ级)+0.655×(手术时间)+0.697×(术后血管痉挛);经ROC分析证实其预测效能尚可。结论IA患者EVT术后存在DCI发生风险,其与高血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WFN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手术时间、血管痉挛等因素有关,建议临床应对上述因素予以重视,并积极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陈裕春徐化朱禛菁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迟发性脑缺血

相关作者

赵性泉
作品数:780被引量:5,300H指数:3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卒中 预后 脑出血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病
孙晓川
作品数:472被引量:1,970H指数:2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载脂蛋白E 创伤性脑损伤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
吴建维
作品数:30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TCD 迟发性脑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卒中 脑出血
丁则昱
作品数:72被引量:282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蛛网膜下腔出血 TCD 脑死亡 迟发性脑缺血 卒中
刘丽萍
作品数:286被引量:1,900H指数:2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卒中 预后 缺血性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 卒中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