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66篇“ 退耕还林(草)“的相关文章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提质增效探析
2024年
退耕还林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山西省两轮退耕还林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和建议。
赵彦伍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
子长市退耕还林提质增效工作措施探究
2024年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国民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政府部门正着力于推动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意在提升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而退耕还林就属于一种构建生态环境的措施,为进一步稳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相关部门应当确保退耕还林的质量,选择合理且有效的方法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从而为构建生态环境提供重要基础条件。下文从如何进行退耕还林工作,确保造林质量入手,同时结合陕西省子长市实际退耕还林案例,详细阐述了高效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内容,意在为相关造林工作提供参考,从而提升退耕还林的工作质量。
张彩彩李东红
关键词:退耕还林造林措施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估
2024年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数据集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对比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退耕区和未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际变化差异,以此来评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面积为178554km2,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44.71%;(2)研究期内,退耕区与未退耕区AGPP和NDVI整体表现出增长趋势,其中退耕区AGPP和NDVI呈现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9.07%和86.51%,未退耕区的占比分别为65.88%和72.61%,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均值和相对变化率均高于未退耕区;(3)2000—2020年整个区域、退耕区以及未退耕区AGPP和NDVI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表现出线性递增态势,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增长始终高于整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未退耕区。因此,研究通过探讨原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对AGPP和NDVI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亦文邓楠颜建军胡宗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
山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对业可持续发展影响
2024年
业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介绍退耕还林工程对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龚梅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草业发展
京津冀地区退耕还林碳增汇潜力及贡献预估
2024年
退耕还林工程(GGP)是中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修复项目,也是国土变绿和陆地碳增汇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对其碳增汇潜力及其对碳中和目标的可能贡献仍缺少系统性评估。本文在回溯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GGP碳增汇作用基础上,设置由不同气候变化、经济社会、生态规划组合而成的可持续发展、基准、区域竞争3种未来情景,预测双碳目标年(2030年和2060年)GGP的碳增汇潜力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GGP的碳汇增量超过48.03 Tg C,其中面积占比23.9%的退耕还林碳增汇能力达123.7%。(2) 2030年京津冀地区GGP年碳汇增量可达5.33~6.20 Tg C a^(-1),与2020年相比增加95.8%~127.7%,仅能抵消全地区近0.3%的碳排放总量,但对于抵消县域尺度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可达30%。(3) 2060年GGP年碳汇增量约4.35~4.88 Tg C a^(-1),与2020年相比增加59.7%~79.3%,能抵消全地区5.1%~7.2%的碳排放总量,且在县域尺度上对碳排放量的抵消可达到8倍。综上所述,需要正确认识生态修复对京津冀地区双碳目标的作用,特别是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县域可将GGP作为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
马寅秋李佳慧曹巍尹川黄麟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贡献率
陕西省林业局等五部门关于认真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措施的通知(陕林种发[2023]17号)
2024年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韩城市人民政府:为全面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191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有效巩固我省退耕还林成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认真学习贯彻通知精神。1999年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4181.35万亩建设任务,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有效适应退耕还林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各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转换工作思路,转变工作重心,结合省情林情农情,强化工作措施,统筹耕地保护和生态安全,扎实做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耕地保护省情生态安全
喀斯特退耕还林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多功能性的影响
受地质背景和人为干扰的双重影响,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严重、生态功能下降,是近20年来国家和地方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重点区域。随着国家大规模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日益成为研究的热...
邹肖肖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
基于DHSVM模型的退耕还林措施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径流过程影响的研究
2024年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探究退耕还林措施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以陕西省韭园沟流域为例,利用DHSVM模型对韭园沟流域进行水文建模。模拟结果表明,坡度6°以上的退耕还林措施对径流深以及径流峰值的削减作用最强;从植被种类上看,森林对径流深的削减程度最强,优于灌木和地;灌木对径流峰值的削减作用最强,优于森林和地。因此,退耕还林措施可以有效削减黄土高原小流域的径流量和径流峰值,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杨博文高吉惠
关键词:黄土高原径流模拟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前后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2024年
准确评估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前后土壤有机碳储量(SOCS)的变化,探究其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区域循环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前后(2001~2020年)的气候、人类活动及土壤表层(0~20 cm)和深层(0~100 cm)有机碳密度数据,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克里格差值、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从不同时空尺度上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和人为因素变化的相对响应.结果表明:①退耕还林前后全区域表层SOCS增加了833.87万t;深层SOCS增加了1160.02万t.②各生物气候分区中,Ⅰ(半湿润森林区)、Ⅱ(半湿润半干旱林区)和Ⅲ(半干旱典型地区)全域平均SOCD呈显著增加,而在Ⅳ(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和Ⅴ(干旱荒漠区)中降低.③不同生态系统平均表层SOCS增量排序为:耕地>地>林地>灌木>裸地及稀疏植被;深层土壤增量排序为:地>耕地>林地>灌木>裸地及稀疏植被.④气候因子始终是SOCD变化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年均温和降水量与SOCD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管理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以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许煜麟赵雅萍赵雨晴杨婉琳郑梦桃王誉晓刘爽何静苏高杰王珺韩新辉杨改河任成杰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碳储量土壤碳密度气候
退耕还林文化构建
2023年
退耕还林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之行,是繁荣新时期生态文化之需,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之魂,是推动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之要。文中在论述退耕还林文化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想,包括退耕还林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基本方法。退耕还林文化核心内容包括退耕还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退耕还林文化是一种复兴文化、智慧文化、和谐文化、科学文化,其建设的基本方法包括全面研究、系统归纳,深入挖掘、精心创作,吸收借鉴、博采众长,广泛传播、正面引导。深入研究退耕还林文化,对于深刻理解退耕还林这一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李世东樊宝敏林震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文化构建生态文明

相关作者

彭珂珊
作品数:613被引量:1,602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生态环境 粮食生产 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 经济发展
姚顺波
作品数:268被引量:2,741H指数:2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退耕还林 农户 退耕还林工程 黄土高原 林业
王飞
作品数:745被引量:7,111H指数:39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辣椒 紫云英 黄土高原 冷浸田 水稻
杨改河
作品数:366被引量:3,686H指数:31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黄土丘陵区 厌氧发酵 沼气 生态环境
张晓萍
作品数:144被引量:1,739H指数:2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土地利用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 黄土丘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