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8篇“ 逆行追踪“的相关文章
逆行追踪法在预防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逆行追踪法在预防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到2020年6月在三原县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逆行组与对照组各85例。逆行组给予基于逆行追踪法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给予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记录胆道损伤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逆行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逆行组术后7 d的胆道损伤发生率为0.0%,低于对照组的7.1%(P<0.05)。逆行组术后7 d的肠粘连、感染、胆汁漏出、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12.9%(P<0.05)。2组术后7 d的血清CRP水平均低于术前1 d(P<0.05),且逆行组低于对照组(P<0.05)。逆行组术后1、3、7 d的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逆行追踪法能有效预防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患者康复。
张永录王齐成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损伤疼痛炎症因子
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辨识错误性胆管损伤的研究
目的: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作为肝胆外科不可回避的永恒议题,且绝大多数IBDI为辨识错误所致,因此有必要对如何预防辨识错误性胆管损伤(BMII)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寻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RTACD)预防腹腔...
于北北
关键词:胆囊
文献传递
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2021年
目的研究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60例本院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显著,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并在做深入研究。
胡永挑徐新华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并发症
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肝外胆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探讨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BDI)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8年10月324例行LC的患者,患者术中均采用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即在分离出认为的"胆囊管"后,紧贴该"胆囊管"向胆囊方向逆行游离,如游离后证实为真胆囊管,即可断夹,并切除胆囊,否则改变解剖路径,重新寻找胆囊管,以避免BDI,直至胆囊切除。结果:324例患者中,319例"胆囊管"证实为实际胆囊管或其安全部位,3例发现实际为肝(胆)总管,2例为变异的肝外右后叶胆管汇入胆囊管。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LC,平均手术时间64.3(25~210)min,平均出血量7.3(2~150)mL。术后并发轻微胆汁漏、胆囊区少量积液1例,穿刺孔感染2例,经穿刺引流、伤口换药而愈。其余患者未发现BDI。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6(1~13)d。随访1个月未见黄疸、腹痛等异常。结论:沿"胆囊管"逆行追踪法预防LC术中BDI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可作为其他预防方法的补充。
陈晓鹏程斌鲍胜华张卫东黄晨王东丁守勇俞远林彭俊璐张文君于北北
关键词:胆管损伤胆囊管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家兔模型的交感神经逆行追踪和荧光组化学研究
目的:采用交感神经逆行追踪和免疫组化学方法探讨硬化剂构建CSA家兔模型的作用机制,以及颈部不同病变部位对交感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在第一部分,将家兔随机分为CSA模型组和对照组,CSA模型组经消痔灵横突旁注射法建立模...
苟慧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免疫组化学
文献传递
鸡海马结构向小脑各叶的直接投射——HRP逆行追踪法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HRP法逆行追踪鸡海马结构向小脑各叶投射的起始神经元。将50%HRP溶液分别引入鸡小脑Ⅳ、Ⅴ、Ⅵ、Ⅶ、Ⅷ、Ⅸ各叶,对端脑及间脑、脑干及小脑进行冰冻切片,TMB呈色,观察脑内标记细胞出现的位置。结果发现,除第Ⅸ叶外,注射小脑各叶双侧端脑海马结构的旁海马内侧区(APHm)出现大量标记细胞。在注射Ⅳ、Ⅴ、Ⅵ后偶尔在内侧隔核出现少量逆标细胞。随着注射点由Ⅳ叶到Ⅸ叶的后移,在APHm出现标记细胞的可能性渐小,而小脑前核,包括延髓大细胞网状核、下橄榄核、内外侧桥核、中脑的内侧螺旋核等标记的可能性相应地增大。隔核的标记细胞主要定位于外侧隔核。本研究结果表明,鸡存在海马向小脑的直接投射,这种投射主要终止于小脑的前叶、中叶。因为哺乳动物,鸡的隔核与海马有密切的联系。
袁文菊张艳晓刘为民王政富周庆国肖传斌王娟
关键词:海马结构隔核
荧光金逆行追踪法观察小鼠听神经高级神经纤维传导通路
2010年
目的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法观察小鼠听神经高级神经纤维传导通路,为放射性听力损伤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正常成年小鼠20只,体重(25~30)g,雌雄不限。通过立体定位,插入吸有荧光金的微玻管,用微电流将荧光金导入内侧膝状体(MG)以追踪听觉传导通路高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在进针点对侧的下丘中央核(CIC)、被盖背侧核、中央周围部(DTgP)、被盖背外侧核、腹侧部(LDTgV)、外上橄榄(LSO)、内侧上橄榄(MSO)、橄榄耳蜗束(ocb)、同侧的斜方体核(Tz)、蜗神经腹侧核、前部(VCA)和蜗神经核浅胶质带(SGI)等均可见FG细胞。结论听神经高级神经纤维传导通路四级神经元神经核团在脑内存在精确定位,为放射性听力损伤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小妹韦力莫立根张文佳邓腾田鑫
关键词:荧光金听觉通路小鼠
荧光金逆行追踪法研究大鼠屏状核的传入投射纤维联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荧光金(FG)逆行追踪法研究大鼠屏状核的传入神经纤维联系。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通过立体定位,插入吸有荧光金的微玻管,用微电流将荧光金导入屏状核以追踪传入神经元的分布。结果在大脑嗅球、前嗅核、躯体感觉皮质、运动皮质、额叶联络皮质、眶外侧、内侧皮质及扣带皮质、边缘皮质、丘脑、岛叶皮质等区域发现有阳性标记FG细胞。结论屏状核与大脑各部有广泛的纤维联系,接受来自嗅球、大脑皮质、丘脑及边缘系统等处的神经纤维传入。
陈峡黄绍明陈婷婷潘剑
关键词:屏状核传入纤维逆行追踪荧光金
霍乱毒素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大鼠幽门括约肌神经纤维
2008年
目的:胃幽门括约肌是胃肠动力调控的重要装置和结构,探讨胃幽门括约肌神经纤维的来源,特别是内源性神经元的支配,更好地了解幽门括约肌神经支配与胃肠功能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霍乱毒素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神经通路追踪法显示幽门括约肌神经纤维的分布与胞体定位.结果:幽门括约肌处以及胃前壁、胃大弯侧壁肌内均可观察到HRP标记的阳性神经元胞体.小肠、迷走孤束核复合体出现HRP阳性标记细胞.在胃肠壁内观察到HRP标记细胞中的VIP或NO双重标记的存在.结论:幽门括约肌以及胃肠内固有的肠神经系统及外源性自主神经均参与对括约肌调控的神经机制.
许晓利夏保芦易卉玲鲁雄兵叶章讯
关键词:辣根过氧化物酶
大鼠腓总神经端侧吻合于胫神经再生神经的逆行追踪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大鼠腓总神经被切断端侧吻合于胫神经后,再生的腓总神经纤维的来源。【方法】将大鼠腓总神经切断,将其远端与胫神经施行端侧吻合,存活24个月后,再次手术暴露并将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远段腓总神经干内,72h后取大鼠脊髓L3-6节段和L4、L5脊神经节冰冻切片,用四甲基联苯胺显色显示神经细胞;并取腓总神经远段、腓总神经近段中部行电镜观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正常腓总神经作对照。【结果】模型鼠远段腓总神经再生神经纤维清晰、明显,神经纤维略细;脊髓L3-6节段双侧灰质前角和双侧L4、L5脊神经节均见到蓝染细胞,均以手术侧为少;腓总神经近段与正常腓总神经比较无差异、未见华勒变迹象。【结论】断裂腓总神经端侧吻合于胫神经,再生神经纤维不支持因腓总神经近段溃变轴突退缩形成生长锥引导所致,来源于胫神经可能性大。
魏佑震顾小兵张凤鸣逄小红巩念明孙丰刚
关键词:外周神经端侧吻合

相关作者

黄绍明
作品数:63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荧光金 肿瘤抗原 逆行追踪 人体解剖学 锰
凌树才
作品数:126被引量:413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延髓 网状背侧亚核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 包皮系带
曾庆堂
作品数:35被引量:13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褪黑素 学习记忆 齿状回 KINECTIN 传入纤维联系
倪晶晶
作品数:20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一氧化氮合酶 Γ-氨基丁酸 杏仁内侧核 逆行追踪 苦参碱注射液
朱晞
作品数:49被引量:159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包皮系带 免疫阳性 阴茎包皮 精氨酸加压素 生长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