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5篇“ 逼尿肌无力“的相关文章
HoLEP对合并膀胱逼尿肌无力BPH患者尿潴留及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对合并膀胱逼尿肌无力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尿潴留及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收治的96例合并膀胱逼尿肌无力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7)。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观察组采用HoLE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血清指标、尿动力学参数、性功能及前列腺症状、尿功能改善率、尿潴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导尿管留置、膀胱冲洗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两组血清白介素-8(IL-8)水平较术前1 d先升高后降低,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合酶-2(COX-2)水平较术前1 d均降低,且观察组IL-8、VEGF、COX-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残余尿量(RUV)较术前1 d降低,两组最大尿流率(Qmax)、充盈期膀胱内压力较术前1 d均升高,且观察组RUV低于对照组,Qmax、充盈期膀胱内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尿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较术前1 d均降低,且观察组IIEF-5评分高于对照组,IPSS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LEP治疗合并膀胱逼尿肌无力BPH患者可有效切除增生腺体,减轻机体损伤,抑制炎症所致病理状态造成的COX-2、VEGF表达上调,改善排尿功能,降低手术对性功能及前列腺症状的影响,在术后早期康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陈亚梅郑慧杰谭公祥付慧英余春艳施虹余明主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钬激光尿动力学
骶神经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对S3神经根进行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简易膀胱容量测定、膀胱超声及焦虑自评量表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初感觉容量及焦虑自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试验组的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复功能磁刺激作用于骶神经根对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法为临床上治疗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思路。
郑逸逸陈淑芳张豪杰刘淑凤王楚怀
关键词:脊髓损伤逼尿肌无力
“三调针法”联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三调针法”联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三调针法”治疗组、rFMS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三调针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三调针法”治疗(调神、调反射弧、调下焦和水道),rFMS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rFMS治疗,综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三调针法”和rFMS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初始尿意容量(FDV)、最大膀胱测量容量(MCC)、储尿期最大尿压(Pdet.max)、储尿期最大膀胱内压(Pves.max)、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FDV、MCC、Pdet.max均升高,Pves.max、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三调针法”治疗组、rFMS治疗组、综合治疗组FDV、MCC、Pdet.max均升高,Pves.max、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与“三调针法”治疗组、rFMS治疗组比较,综合治疗组FDV、MCC、Pdet.max均升高,Pves.max、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均降低(均P<0.05)。“三调针法”治疗组愈显率为86.2%(25/29),rFMS治疗组愈显率为85.7%(24/28),综合治疗组愈显率为92.6%(25/27),均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5.9%(22/29)。结论“三调针法”、rFMS均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状态,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庞永强徐秀梅徐彦龙程子潇董春璇张燕琴张茜马涵
关键词:脊髓损伤
“三调针法”联合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庞永强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逼尿肌无力诊断模型的建立
宋杰
逼尿肌无力的治疗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逼尿肌无力(DU)主要分为特发性、神经源性和源性,是一项复杂的、多因素的病理过程,发病率随着年龄提升,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一套有效的、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尚属于泌尿外科较为偏僻的领域。近年来,其治疗也随着DU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所进步。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干细胞基因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但单一手段的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本综述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对现阶段临床上治疗DU的方案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上有效治疗DU提供参考。
朱晓雨陶方泽王安喜
关键词:逼尿肌无力神经源性膀胱
卢建新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膀胱逼尿肌无力经验
2023年
膀胱逼尿肌无力是指由于膀胱尿收缩力减低或收缩持续时间缩短,导致正常排尿时间段内膀胱排空延迟或不能完全排空,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其严重并发症包括上尿路损害、肾功能衰竭等,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国内外治疗方法有限,尚缺乏针对性治疗方案。卢建新教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与实践经验,认为此病的关键病机在于“气机失调”,并提出了“调气复化”的治疗思路。与此同时,卢建新教授还发现此类患者往往伴随“相对梗阻”的问题,这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故卢建新教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在手术解除“相对梗阻”的基础上,联合“调理气机”的中医思想贯穿始终,辨证加减。这也体现了卢建新教授“各纳所长,中西汇通,务求效验”的行医理念。
周嘉乐王自强赖菁玲安一方朱赫石培琪卢建新
关键词:逼尿肌无力神经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治疗膀胱逼尿肌无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逼尿肌无力(DU)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多种因素如衰老、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脊髓损伤后等均可引起。轻度DU患者表现为排尿困难,重者需长期导尿或膀胱造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早期的预防和积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组方用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重点关注可以增加膀胱收缩性和提高膀胱排空效率的治疗方法,对中西医治疗DU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杜政男陶方泽王安喜朱晓雨
关键词:中医药逼尿肌无力中西医治疗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治疗逼尿肌无力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黄芪有效成分在治疗膀胱逼尿肌无力的主要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黄芪相关的有效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逼尿肌无力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基因-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并进行分析。基于STRING数据库绘制治疗靶点间蛋白相互作用的PPI网络。运用R软件对疾病与药物交集靶点进行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结果预测得到黄芪有效成分11种,关键靶点17个,并通过通路富集分析推测黄芪治疗膀胱逼尿肌无力的作用机制可能和钙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euroactive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衰老等信号通路有关,并发现白介素-6、雄激素受体、细胞周期蛋白D1、酪氨酸激酶受体2等靶点基因可能在治疗膀胱逼尿肌无力中起到关键作用。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黄芪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方式作用于膀胱尿,为研究治疗膀胱逼尿肌无力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张昌鋆程义东朱晓雨陶方泽王安喜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PI3K-AKT信号通路乙酰胆碱
分期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重度膀胱逼尿肌无力的疗效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重度膀胱逼尿肌无力(DU)的患者采用一期膀胱造瘘,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剜除术(TUPEP)分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前列腺增生合并重度DU患者42例,一期均行膀胱造瘘,根据尿收缩力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恢复组(22例)和未恢复组(20例),恢复组在尿功能恢复后二期行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手术。收集并比较治疗前、尿力恢复后和TUPEP术后12个月患者的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的尿压力(Pdetmax)、尿收缩系数(DECO)、膀胱顺应性(BC)、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量(RV)等数据,并进行治疗效果评价。结果尿力恢复后与治疗前的Qmax、Pdetmax、DECO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的Qmax、IPSS、排尿期IPSS、储尿期IPSS、RV与尿力恢复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重度DU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先采用一期膀胱造瘘,待尿功能恢复后行二期TUPEP的疗效满意。
何桂兵黄益平吴慧玲刘庆杜小文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膀胱造瘘术

相关作者

范小艳
作品数:36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脑卒中 脑卒中后 脑卒中偏瘫患者 偏瘫 逼尿肌无力
陈惠琼
作品数:21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电导 同型半胱氨酸 逼尿肌无力 干扰电 神经原性膀胱
叶章群
作品数:1,297被引量:8,914H指数:4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膀胱肿瘤 膀胱癌 前列腺癌 勃起功能障碍 腹腔镜
王安喜
作品数:15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前列腺增生 上尿路结石 逼尿肌无力 小鼠 网络药理学
庄乾元
作品数:254被引量:1,582H指数:18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膀胱肿瘤 膀胱癌 文献复习 膀胱移行细胞癌 前列腺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