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20篇“ 道德观念“的相关文章
初中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2025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教师素养、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生主体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不断提升初中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培养质量。
马玉山
关键词:道德观念法治意识
纸艺活动对学前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025年
随着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学前教育培养儿童全面能力的教学手段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其中,道德教育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纸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艺术教学方法,在促进学前儿童道德观念形成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文章探讨了纸艺术活动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旨在论述纸艺术活动在帮助学前儿童理解道德概念、感受道德情感和实践道德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淼孙阳杰
关键词:学前教育道德教育
道德观念普遍认同的合理性条件
2024年
主体冲突的根源之一是缺失社会共识的道德观念,而该观念又依据合情合理的条件。对此,尽管许多有担当的道德哲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形成了诸多富有影响的道德理论,但总体而言,传统的道义论、自私论、功利论等道德观念仍然难以被普遍认同,根本原因在于构建这些观念的有知条件或无知条件的固有缺陷;相反,“暂时无知”条件具有促生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的价值合理性,而且约束的主体广泛性、限制的时空普遍性、达成的结论一致性等彰显了“暂时无知”条件的现实可行性。探究道德观念普遍认同的条件,对于促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缓解多元文化之间的紧张、推进美好生活实现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丁雪枫
关键词:道德观念
《聊斋志异》的人物塑造与道德观念探究
2024年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以灵异怪谈为题材的经典作品,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超自然现象与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蒲松龄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笔法,塑造了各种异类人物形象,并探讨了人性、道德、家庭关系等主题。作品情节曲折,人物性格丰富多样。
仇丽
关键词:《聊斋志异》中国古典文学怪谈道德观念超自然现象
以朴素的道德观念理解法治的内核
2024年
法治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除了七年级上册外,其他册均有涉及,是考核的重点。法治内容十分丰富,既涉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又涉及国家政策方针。记忆混淆、理解肤浅是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其实法治内容的学习完全没必要死记硬背,依靠朴素的道德观念来引导学生学习,可让学生轻松掌握法治的内核。
巩立平
关键词:道德观念内核死记硬背朴素
客家童谣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思政价值研究
本研究探讨了客家童谣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及其价值。通过对客家童谣中传统道德观念的解析,发现其在培养青少年孝顺尊长、勤劳节俭等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提出了利用互动式教学和情境模拟等创新方法,将客家童谣与思政教...
梁金标胡雯
关键词:客家童谣思政教育
农民道德观念的生成与转型——基于唯物史观对《农民的终结》的探讨
2024年
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变迁过程中,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农民道德观念发生转型。这一现象在西方国家也曾出现,并被孟德拉斯称为“农民的终结”。通过剖析《农民的终结》不难发现,传统法国农民以小块土地为基础,形成了勤勉耐劳但趋于保守、容易散漫的道德观念。伴随社会发展,传统农民趋于终结,现代农业劳动者开始显现。对于他们而言,劳动的道德价值不断弱化,经济理性逐渐增强、规则意识得以提升。《农民的终结》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对农民道德观念的生成及其转型进行系统阐释,但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唯物史观存在一定误解。当前形塑中国农民道德观念,应当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立场,借鉴《农民的终结》相关理论资源及其方法。
刘昂
关键词:农民道德观念唯物史观《农民的终结》
冬奥会成功举办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道德观念践行的路径研究
2024年
奥运会是世界级体育盛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中国“十四五”初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的活动,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推进全球团结协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北京冬奥精神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也成为激励我们赓续奋斗的伟大精神财富。冬奥会上,奥运健儿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也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在冬奥会成功举办的背景下,教师抓住冬奥精神的内涵,对青少年进行体育道德观念的引导,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幸福感、学习满足感和自身价值感,本文将分析在学校中怎样通过有效的活动引导,提升青少年的体育道德观念
吴悦
关键词:冬奥会青少年教育践行路径
课程思政对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以普通外科学为例,探讨医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对其职业道德观念培养的影响。方法 2020年1—12月,在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普通外科学的教学中未采取课程思政改革,选择某班50名学生为对照组;2021年1—12月,在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普通外科学的教学中采取课程思政改革,选择某班50名学生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学生的职业道德评分、本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和教学满意度。结果 教学前,两组学生的行医求仁信念评分、无私奉献精神评分、以人为本原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教学后,观察组以上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考试成绩、教学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普通外科学课堂上添加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思政水平,推动医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养成。
王大丽张立海王娇冯秀娟谭柏宏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普通外科学
斯派洛与图灵分类测试:人工智能道德观念的交锋与启示
2024年
最新的GPT系列产品,让人们更加憧憬认知能力远远超过人类的通用AI。与此同时,一些伦理学家认为应该赋予人工智能以道德地位,让它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斯派洛通过构造“图灵分类测试”的思想实验反对以普特南为代表的计算功能主义的观点,同时也反对构建道德机器。他认为AI缺乏本体论意义上“内在生命”,也不具有惩罚的可能性,从而也不具备道德地位。但是,在斯派洛的思想实验中,并没有严格区分“道德能动者”和“道德承受者”,以致于在斯派洛的论证中,对AI道德地位的界定是模糊的。尽管如此,斯派洛的思想实验仍具有启发性意义。The latest GPT series products make people more hopeful about general AI whose cognitive ability far exceeds that of humans. At the same time, some ethicists argue that AI should be given moral status, holding them responsible for their actions. Sparrow opposed Putnam’s view of computational functionalism through his thought experiment of constructing the Turing triage tes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ral machine. He argues that AI lacks an “inner life” in an ontological sense, has no “potential for punishment,” and thus has no moral standing. However, in Sparrow’s thought experiment, there is no strict distinction between “moral agent” and “moral patient”, so that in Sparrow’s argument, the definition of AI’s moral status is vague. Still, Sparrow’s thought experiment is instructive.
翁新旭翁磊
关键词:功能主义内在生命

相关作者

熊坤新
作品数:209被引量:46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 民族 民族问题 民族政策
吕劭男
作品数:9被引量:3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 伦理 锡伯族 达斡尔族
佘双好
作品数:259被引量:2,585H指数:2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研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青少年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
蔡子文
作品数:16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道德观念 社会利益 集体主义原则 义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曹勇
作品数:39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研究主题:大学生 职业教育 城校互动 道德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