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亚急性期^(1)H-MRS代谢物比值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足月新生儿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搜集37例亚急性期中重度足月HIE患儿,分别选用TE 135 ms和TE 35 ms行头颅^(1)H-MRS三维多体素扫描及DTI检查,根据其12~18个月Gesell量表发育商(DQ)分为预后良好组(n=21)和预后不良组(n=16),比较两组间豆状核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酐(Cr)、胆碱(Cho)/Cr、NAA/Cho、乳酸(Lac)/Cr、Lac/NAA、Lac/Cho比值及各深部白质FA值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预测HIE预后的价值,并与DQ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及大脑脚FA值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内囊后肢FA值预测HIE预后的效能最高;TE 135 ms NAA/Cho和TE 35 ms Lac/NAA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预测效能均低于内囊后肢及胼胝体压部FA值。部分能区DQ与内囊后肢FA值呈正相关,而与TE 35 ms Lac/NAA呈负相关,但两者相关度不高。结论亚急性期DTI及^(1)H-MRS能有效预测中重度足月HIE患儿1岁时神经发育结局,内囊后肢FA值在预后评估的价值较高。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评估对亚低温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疗效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重症救治中心收治的100例行亚低温治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医院产科出生的52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收集2组研究对象股静脉血3 ml,采用日本东芝2000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心肌酶谱,分析心肌酶谱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亚低温治疗后的评估价值。结果2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碱剩余、pH值、1 min 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乳酸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患儿CK、CK-MB、LDH、HBD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CK、CK-MB、LDH、HBDH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心肌酶谱表达水平升高,心肌酶谱可作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实施亚低温治疗预后的评估指标。
目的探讨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在实施全身亚低温治疗诱导低温阶段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进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的HIE患儿21例,采用亚低温治疗仪将新生儿直肠温度在1~2 h诱导降至34℃并维持在该水平72 h。期间采用阻抗法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分别比较诱导低温开始及达到目标直肠温度(34℃)时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指数(CI)和总外周阻力(TPR)的变化情况;同步记录血乳酸水平和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结果21例HIE患儿平均胎龄(39.6±1.1)周,平均出生体重(3439±517)g,5 min Apgar评分(6.8±2.0)分。与亚低温前比较,达到目标直肠温度34℃时患儿的HR、CO和CI均明显下降(P<0.05);SV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R明显升高(P<0.05);血乳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对中重度HIE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可产生显著影响,治疗期间需要进行持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