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92篇“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相关文章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制备外用药物和注射液中的应用
- 本发明涉及药剂学领域,具体的说是公开了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制备促进慢性伤口愈合的外用药物中的应用,以及制备作为慢性伤口皮损内软组织局部浸润注射的注射液中的应用,为临床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慢性伤口如毛囊炎、疖、痈、急...
- 蔡钧 吴景东 程玲 蒋林涛 陈永杰 张永胜 崔中锋
- 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低剂量rt-PA溶栓治疗)和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联合低剂量rt-PA溶栓治疗),各6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O、ET-1、TNF-α、IL-6、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改善神经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水平。
- 杨雪婷谭磊
- 关键词:丁苯酞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超早期脑梗死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及药学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疗效及药学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4月中山火炬开发区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62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闭合蛋白与氧磷酶3(PON3)水平、枝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闭合蛋白水平均降低,3PON3水平均升高,观察组血清闭合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ON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CI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更好,能显著提升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
- 吴晓燕梁胡聪林建娜苏晓红
-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
- 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动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2021年4月—2023年4月,河南省淮滨县中医院确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治疗及rtPA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增加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评价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测定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肢体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言謇、头晕目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3.18%VS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NSE、GFAP、VEGF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IB、D-D明显低于对照组,P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行益气活血通络汤联合rtPA动脉溶栓治疗,可进一步缓解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神经细胞功能和凝血功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丁子云高红霞任统伟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益气活血通络汤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
- 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156例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丁+低rt-PA组[30例,丁苯酞联合低剂量(0.6 mg/kg)rt-PA],丁+标rt-PA组[62例,丁苯酞联合标准剂量(0.9 mg/kg)rt-PA],低rt-PA组[30例,低剂量(0.6 mg/kg)rt-PA],标rt-PA组[34例,标准剂量(0.9 mg/kg)rt-PA]。溶栓后,观察比较4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HI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NET)、淋巴细胞计数(LYT)、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血小板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NR),并统计分析不良预后。结果溶栓后7 d,加用丁苯酞可降低NHISS和mRS及NET、PLT、NLR水平,增加ADL评分和LYT水平(P<0.05);不同剂量rt-PA对NHISS、mRS、ADL评分、NET、LYT、PLT、NLR、PNR水平无影响(P>0.05);4组总不良预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低剂量及标准剂量rt-PA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 周曾凤兆海徐竞郑颖炜丁函李美英
- 关键词: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丁苯酞
- 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后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8
- 2023年
- 目的分析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ACI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于rt-PA溶栓治疗后进行常规干预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开展脑电仿生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入院时(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局部脑氧饱和度(rSO_(2))及预后。结果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MMSE、MBI评定量表、FMA评分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MMSE、MBI评定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ACA、MCA、BA、VA平均血流速度分别快于本组干预前,rSO_(2)分别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ACA、MCA、BA、V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rSO_(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可有效改善ACI患者rt-PA溶栓治疗后认知、神经、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血流动力学、脑组织供氧状态,同时可改善患者预后。
- 吕喆王耀辉杨欢张重阳陈洁张琳琳冯伟
-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康复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生活自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MRS评分、MBI评分及脑部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抗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及脑部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抗等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其功能障碍及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孙涌津朴翔宇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介入治疗
- 白球比和乳酸脱氢酶水平与ACI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白球比和乳酸脱氢酶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2月~2021年8月诊治的ACI住院患者80例,将其纳入病例组。另在同期选择体检健康受试者81例,将其纳入对照组。检测白球比、LDH水平,分析病例组脑梗死类型及短期预后。比较两组白球比、LDH水平,分析病例组脑梗死类型患者治疗前后白球比、LDH情况,探讨其白球比、LDH水平与其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白球比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LD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白球比低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LDH水平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治疗后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白球比、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预后良好的患者白球比高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LDH水平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白球比与ACI溶栓治疗短期预后呈正相关(P<0.05),LDH水平与ACI溶栓治疗短期预后呈负相关(P<0.05)。结论ACI患者白球比较低,LDH水平较高,白球比、LDH水平与脑梗死类型有关,并且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预后。
- 姜华冀艳丽
-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预后
- 不同治疗时机对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伴房颤老年患者在不同时机开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急性脑梗死伴房颤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依据静脉溶栓治疗时机不同将所有患者划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各55例。常规组患者在发病4.5 h及之后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发病4.5 h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NIHSS得分;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ADL得分;预后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一周后实验组患者NIHSS得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ADL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伴房颤老年患者在发病4.5 h内开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能够缓解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挥一定干预作用。
- 宋薇穆锋张召平刘少军
- 关键词:房颤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rt-PA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炎性反应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t-PA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恢复,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韩耀邦
- 关键词:RT-PA丁苯酞急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