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3篇“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文章
- 脉搏灌注指数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效果的评价
- 2024年
- 目的探讨脉搏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评估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纳入择期在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55岁,身高150~175 cm,ASAⅠ或Ⅱ级。阻滞完成后,每隔3 min通过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区域;每隔5 min测验对抗屈腕、屈肘的能力来评估运动阻滞效果。记录双侧上肢阻滞前(0 min)以及阻滞后10 min、20 min、30 min的PI,并计算PI比值(阻滞后10 min PI与阻滞前PI的比值)。结果与非阻滞侧相比,在成功阻滞后任意时间点阻滞侧PI数值都更大,且PI比值也更大,PI在10 min开始显著增加;成功的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非阻滞侧PI在30 min内变化不明显。结论PI可以有效评估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且当PI比值大于1.5时可以预测阻滞已经成功。
- 谌雅雨龙鼎德李天远周文
- 关键词:前臂手术
- 角袋注射技术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膈肌麻痹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分析角袋注射技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需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术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46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7.42~28.01 kg/m^(2),平均BMI 22.51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24例,Ⅱ级40例,Ⅲ级16例;手术部位,肘部24例,前臂21例,手腕27例,手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例)及对照组(n=40例)。对照组予传统神经丛周围阻滞麻醉,试验组则采用超声引导角袋注射技术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30 min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及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膈肌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以患者阻滞后30 min是否出现膈肌麻痹为终点,对两组患者阻滞后30 min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与膈肌麻痹发生风险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麻醉效果为优良率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92.5%(37/40)vs 70%(28/40)。P<0.05]。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5.41±1.09)min vs(6.84±1.65)min、(9.06±1.27)min vs(11.98±2.71)min],而持续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404.96±89.73)min vs(11.98±2.71)min、(417.93±91.78)min vs(300.86±51.92)min](均P<0.05);阻滞后试验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及肺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膈肌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5/40)vs 37.5%(15/40),7.5%(3/40)vs 25%(10/40)。均P<0.05]。以出现膈肌麻痹为终点,试验组膈肌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膈肌麻痹发生风险延后对照组(P<0.05)。结论角袋注射技术麻醉效果优于传统神经丛周围阻滞麻醉,且对膈肌麻痹的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少。
- 张明哲刘亚君王国瑞刘文平吕瑞兆崔静静井郁陌
- 关键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膈肌麻痹
- 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BPB)麻醉的影响。方法10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SBPB,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Dex麻醉。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_(1)、T_(2)时的HR、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ex用于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SBPB麻醉可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 郭东昀黄燕霞杨小珍
- 关键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血流动力学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 2024年
- 探究在上肢骨折老年患者的手术麻醉中依靠超声引导开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的获取来源为因上肢骨折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至我院接受诊治的118例老年患者,将患者病历号码的单双数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59例/组),对照组所采用的方案就是临床上的常规神经阻滞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借助超声引导,实施神经阻滞的方法也不同于对照组,而是采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两组患者的麻醉疗效、术中各项生命体征的波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8.31%(研究组)VS 86.44%(对照组),可见研究组的麻醉疗效更加优越(P<0.05);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麻醉后5min的MAP(平均动脉压)以及 HR(心率)均占据显著优势,且对照组生命体征的整体波动幅度高于研究组(P均<0.05);此外,在注入麻醉药物之后,对照组的麻醉维持以及阻滞起效时长均高出研究组(P<0.05);提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有发生,而在发生率方面,对照组获得的数据是16.95%,研究组获得的数据则是3.39%,对比结果大大降低,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在上肢骨折老年患者的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能够发挥显著的应用价值,其所呈现的麻醉疗效优势显著,还可有效减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提升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 蓝高杨
- 关键词:上肢骨折老年患者手术麻醉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上肢骨折老年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上肢骨折老年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经于镇宁县人民医院确诊为重症上肢骨折的110例老年患者,按照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在盲探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术中基础体征变化、麻醉效果、麻醉基础指标(阻滞起效时间等)、术后不同时间镇痛情况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麻醉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即刻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后5min,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阻滞起效时间(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麻醉完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及48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对重症上肢骨折老年患者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更好地稳定患者术中基础体征,提升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并可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
- 伍太贵
- 关键词: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
- 2024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配合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用于重症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于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100例重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平均动脉压、心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0),两组平均动脉、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皮(T1)、术后30 min(T2)、术毕(T3)时,研究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6、12 h,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上肢骨折手术治疗的重症老年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更佳,具有起效快、疼痛轻、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彭云红张丽邵徽亚
- 关键词:重症老年上肢骨折超声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的镇痛效果分析
- 2024年
- 探讨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定在超声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中的作用。方法 样本:60例上肢手术患者时间:2023.5-2023.6,分组:随机,对照予单一罗哌卡因,观察予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异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镇静、镇痛效果更加理想,数值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 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啶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的镇痛作用明显增强,并能延长镇痛时间,维持镇静状态,且对身体损伤较小,减少其他麻醉药用量,安全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何冬梅
- 关键词: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上肢手术镇痛效果
- 0.375%罗哌卡因行肋锁间隙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单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 袁蕴琪
-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术完成即刻静注5、10 mg地塞米松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反跳痛发生情况对比观察
- 2024年
- 目的对比观察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术完成即刻静脉注射5、10 mg地塞米松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反跳痛发生情况,为地塞米松更优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16例上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1组、D2组、C组,分别为39、39、38例。患者入室后均使用0.3%罗哌卡因30 mL完成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D1组在完成阻滞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D2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比较三组神经阻滞后24 h内反跳痛的发生率、反跳痛发生时间、反跳痛持续时间和最严重疼痛强度[疼痛数字评分(NRS)],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术前及术后8、12、24、48 h静息时NRS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自控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概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C组比较,D1组、D2组反跳痛发生率低、反跳痛发生时间延迟(P均<0.05)。D1组、D2组反跳痛发生率、发生时间比较,P均>0.05。三组反跳痛持续时间和最严重疼痛强度比较,P均>0.05。与C组相比,D1组、D2组神经阻滞作用持续时间均延长,且术后24 h的NRS评分低,补救性镇痛概率低(P均<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率比较,P均>0.05。结论5 mg和10 mg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均有预防作用,可减少神经阻滞后反跳痛发生、延缓反跳痛的发生时间、降低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减少术后补救镇痛次数,临床推荐地塞米松应用剂量为5 mg。
- 张汝梦冯昌付佳
- 关键词:地塞米松反跳痛臂丛神经阻滞上肢骨折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于上肢骨折患者手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淮安工业园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上肢骨折患者作为受试者,总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接受常规麻醉,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时长更短,维持时长更长,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手术结束后12、24、48 h,观察组疼痛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麻醉前、术毕,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组间各项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麻醉生效后5 min,两组MAP、HR值均较麻醉前更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数值高,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应用在上肢骨折手术中,能够快速发挥麻醉作用,保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且麻醉效果维持时间长,患者术后疼痛轻,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章志祥
- 关键词:上肢骨折超声引导神经阻滞
相关作者
- 傅志海

- 作品数:31被引量:167H指数:8
- 供职机构:厦门市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麻醉效果
- 井郁陌

- 作品数:54被引量:248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引导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低血压 骨科手术患者 交感神经阻滞
- 徐旭仲

- 作品数:283被引量:1,483H指数:19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超声引导 布比卡因 神经阻滞 脂肪乳剂 臂丛
- 李挺

- 作品数:44被引量:305H指数:11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介入性
- 刘亚君

- 作品数:11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引导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交感神经阻滞 心绞痛 难治性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