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37 篇“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的相关文章
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智能监测方法及系 统 本发明涉及IT基础与医学领域,具体提供一种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智能监测方法及系 统,包括:获取患者的面部特征;将获取的面部特征,与精神障碍患者面部基准特征进行对比;判断是否是精神障碍患者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的面部特征:若是,则判断... 郑云哨 妙炜 简佳 张鑫岩 樊运莉 李新 李文涛 王淼 万玉美 王华杰 李芹 王帮敏60例利培酮致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特点分析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利培酮致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EPS)的临床特征及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中心的60例利培酮致EPS的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用药方法(适应症、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合并用药情况),EPS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和转归。结果从年龄分布来看,60例药物不良反应 (ADR)报告中,壮年(41~50岁)、青年(21~30岁)和中年(31~40岁)占比较高,分别为18%、17%和13%;从性别来看,利培酮所致EPS在女性患者中发生率为65.00%。分析不同片剂种类,口服普通片剂引起不良反应 例数最多(26,例,43.33%),口崩片次之(24例,40.00%);从剂量分析,当利培酮的日剂量在4~6 mg范围内时EPS发生风险较高,未观察日剂量在6 mg以上的EPS发生情况;从用药方式来看,利培酮单一用药时发生EPS较多,为39例(65.00%);从发生时间分析,53.33%病例EPS发生在用药1个月内,其中30.00%的病例在用药10 d内出现;本次研究的60例EPS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为(43例,71.67%);四肢肌张力增高(38例,63.33%)也较为多见。出现EPS后,41.67%的患者临床症状可随治疗的持续自行消退,11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并减量后好转,7例患者需更换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结论利培酮所致EPS在中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多出现在用药1个月内,单一用药较容易发生EPS,对症治疗并减量有助于缓解EPS临床症状,建议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临床监测,避免不良反应 的发生。 张明辉 张红卫 陈金兰 黄文灿 薛欣杰 庄淑丽关键词:利培酮 锥体外系 抗精神病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阿立哌唑所致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的疗效、安全性及对阿立哌唑浓度的影响。方法:将71例使用阿立哌唑治疗后出现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患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并苯海索安慰剂,对照组患者予天麻钩藤饮安慰剂合并苯海索片,治疗8周,分别于基线、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评估锥体外系 副反应 (RSESE)、不自主运动(AIMS)、副反应 量表(TESS)。结果: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对RSESE的影响不存在交互效应(F=1.270,P=0.284);两组患者RSESE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8,P=0.410),即不存在分组效应;治疗后不同时间点RSES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317,P<0.001),即存在时间效应。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对AIMS的影响不存在交互效应(F=0.653,P=0.522);两组患者AIMS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40,P=0.102),即不存在分组效应;治疗后不同时间点AIM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49,P<0.001),即存在时间效应。两组患者在基线水平、第4周末、第8周末的阿立哌唑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阿立哌唑浓度的时间因素、不同干预措施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两组均有震颤、静坐不能、活动减退、便秘、流涎、口干、失眠、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 发生,其中治疗组患者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 的发生率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可以替代苯海索片达到治疗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的作用,同时副作用更少,值得临床推广。 琚明亮 陆颖 赵静 龙彬 朱丽萍关键词: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阿立哌唑 精神分裂症 天麻钩藤饮 药物浓度 药物副反应 育阴潜阳汤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8年 目的:探讨育阴潜阳汤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服用育阴潜阳汤2次/d,150 m L/次;盐酸苯海索安慰剂,2次/d,2 mg/次。对照组服用盐酸苯海索2次/d,2 mg/次,育阴潜阳汤安慰剂2次/d,150 m L/次。治疗时间12周,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采用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量表评估患者的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并在基线和3月末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的疗效等同于对照组,组间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F=0.241,P〉0.05),但不同的观察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F=80.844,P〈0.05),不同时间点与组间交互作用不显著(F=0.712,P〉0.05)。服药依从性方面,育阴潜阳汤组优于安坦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F=0.992,P〉0.05),但不同的观察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F=14.029,P〈0.05),不同时间点与组别间交互作用显著(F=14.459,P〈0.05).结论:育阴潜阳汤可以用来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疗效与盐酸苯海索相当,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 杨程青 闵茗 俞华芳 胡昊 张建明 王宇 白丽 吴海苏 朱丽萍关键词:抗精神病药 中医药疗法 喹硫平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评分及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喹硫平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治疗首发精神病分裂症患者7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给予喹硫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喹硫平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发生率,统计对比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两组PAN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8.89%(32/36)高于对照组69.44%(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周后,观察组PA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状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阳性症状、阴性症状,降低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成柱关键词:喹硫平 无抽搐电休克 首发精神分裂症 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被引量:7 2009年 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硫杂蒽类及丁酰苯类等长期、高剂量应用,可产生多种锥体外系 反应 (EPS)。近年来,非抗精神病类药物引起的EPS报道也较多,本文重点介绍近几年药物尤其是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的诊治,并简要分析文献报道的其他多种药物引起的EPS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以便引起临床用药的观注。 赵迎春 陈生弟关键词:锥体外系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的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被引量:2 2009年 以往的研究发现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境障碍出现锥体外系 症状和TD的风险很高,现就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中出现的锥体外系 症状的发生率和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沈辉 张毅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锥体外系症状 直系 亲属中胃复安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3例分析 被引量:4 2009年 陈泉妹药物致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32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3 2006年 陈雨田关键词:药物 锥体外系 误诊 药源性锥体外系 不良反应 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1999年 楼小琳 张小梅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相关作者
朱丽萍 作品数:81 被引量:361 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 抗精神病药物 利培酮 陈福新 作品数:212 被引量:197 H指数:8 供职机构: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抑郁症 精神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 抗精神病药 孩子 李新 作品数:6 被引量:2 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心理社会因素 住院精神病患者 病患 面部特征 隐私 陈海波 作品数:363 被引量:2,618 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 左旋多巴 抑郁 非运动症状 郑云哨 作品数:13 被引量:71 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研究主题:度洛西汀 社会支持 职业倦怠 抑郁 产后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