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30篇“ 镇痛效应“的相关文章
- CYP3A4*1G基因在制备评估舒芬太尼复合布托啡诺术后镇痛效应及剂量预测的产品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CYP3A4*1G基因在制备评估舒芬太尼复合布托啡诺术后镇痛效应及剂量预测的产品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CYP3A4*1G的基因多态性是引起舒芬太尼复合布托啡诺术后镇痛效应和剂量使用区别个体化差异的遗传因素之...
- 邹方文唐懿芳
- 不同电针方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镇痛效应评价
- 2025年
- 目的:评价不同电针方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镇痛效应。方法:2017年6月-2021年6月间于陕西省中医医院招募的90例PH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电针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和电针+铺棉灸组,各30例。3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次治疗前记录前1 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每次治疗后记录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并于第90天对患者再次进行VAS评分。结果:3组电针方案均具有疗效,且治疗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电针+扣刺拔罐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随着针刺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缩短,具有下降趋势,3组镇痛持续时间随着针刺治疗次数的增加逐渐延长具有上升趋势,且电针+叩刺拔罐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电针方案比较,电针+叩刺拔罐可以更好、更快地镇痛,且维持时间更长。
- 鲁瑶何佳蔡艳秦彩娟张莉君杨改琴左甲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电针叩刺拔罐铺棉灸镇痛效应
- 刺血拔罐法在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镇痛效应分析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刺血拔罐法应用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时的镇痛效应。方法 选择100例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镇痛治疗措施,拔罐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刺血拔罐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结果 治疗后,拔罐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ODI、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3、0.15、0.14、0.27,P均>0.05),治疗后,拔罐组中医证候积分、VAS及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38、-7.62、-6.07、10.10,P均<0.05)。结论 刺血拔罐法对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镇痛效果较好,对其腰椎功能状况有一定改善效果。
- 金绵棉周萍萍周彩丽
- 关键词:刺血拔罐法镇痛效应
- 小剂量罗哌卡因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无痛分娩产妇镇痛效应分析
- 2025年
- 探究小剂量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中的镇痛情况,探寻最佳分娩镇痛方案。方法 按照奇偶法将本院行无痛分娩的80例产妇等量(40例)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入组时间为2022年9月-2023年9月。对照组无痛分娩方案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研究组为小剂量罗哌卡因与连续硬膜外麻醉,评估各组麻醉指标。结果 麻醉效果数值评估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更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肠道通气时间、运动与感觉阻滞时间更早,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疼痛情况评估显示,研究组VAS数值更低,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显示,研究组数值更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应激反应评估显示,研究组数值更低,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评估显示,研究组数值更低,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小剂量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具有显著镇痛效果,可提高麻醉效果,改善应激反应指标并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
- 杰程成
- 关键词:连续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镇痛效应
- 艾司氯胺酮用于产妇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镇痛效应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对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产妇采用艾司氯胺酮药物完成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2023年9月临沂市中心医院的100例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按麻醉药物的不同进行分组,每组50例。参照组PCIA镇痛期间应用舒芬太尼,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应用艾司氯胺酮。比较两组术后24 h镇痛泵平均按压次数、术后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术后24 h镇痛泵平均按压次数为(5.42±1.01)次,低于参照组的(8.22±1.0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89,P<0.05)。研究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产妇在实施术后PCIA镇痛期间,应用艾司氯胺酮药物效果良好,有效改善疼痛程度。
- 李玉见张秋霞邱彦明
- 关键词:产妇椎管内麻醉静脉镇痛泵镇痛效应
- 淫羊藿素联合吗啡对骨癌痛小鼠的镇痛效应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淫羊藿素对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小鼠的镇痛效应,以及淫羊藿素与吗啡联合用药的镇痛效应;确定半效剂量淫羊藿素与吗啡联合用药,在达到吗啡最大镇痛效应时所减少的吗啡用量。方法:使用雄性C57BL/6J小鼠及路易斯(Lewis)肺癌细胞建立BCP小鼠模型。通过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冷刺激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以及自发抬足次数和抬足保护时间以评估小鼠疼痛敏感度。结果:自造模后第7~14天起,BCP小鼠左侧(荷瘤侧)后爪MWT和PWL明显降低,自发抬足次数和抬足保护时间明显上升,并持续存在(P<0.05)。造模后第7~14天给予淫羊藿素,自第10~14天起淫羊藿素明显增加BCP小鼠左侧后爪的MWT和PWL,并减少自发抬足次数和抬足保护时间,停药后效应持续至造模后第18天(即停药后第4天)(P<0.05)。应用2倍EC50剂量淫羊藿素(200 mg/kg)与吗啡联合用药可明显延长停药后镇痛效应,停药后镇痛效应持续至造模后第21天(即停药后第7天)(P<0.05)。应用半效剂量淫羊藿素(100 mg/kg)与吗啡联合用药,达到吗啡最佳镇痛效应时最多可减少60%吗啡用量。结论:淫羊藿素对BCP小鼠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当与吗啡联合用药时,不仅明显延长了停药后的镇痛效应,还能够减少高达60%的吗啡用量。
- 杨雪伟袁贤达田越孙琳琳蔡捷孟坤邢国刚
- 关键词:骨癌痛淫羊藿素吗啡镇痛效应
- CYP3A7与MDR1基因多态性与镇痛效应的关系研究
- 2024年
- 目的 分析CYP3A7、MDR1基因多态性与镇痛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行腹部手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镇痛,对影响患者术后镇痛效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7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中,术后轻度疼痛(轻度疼痛组)45例、术后中重度疼痛(中重度疼痛组)42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以及CYP3A7基因多态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DR1 2677G>T/A基因多态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轻度疼痛组与中重度疼痛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DR1 2677G>T/A GG、GA、TA、AA为术后镇痛效应的影响因素(OR=0.998、1.078、1.044、1.038,P<0.05)。结论 MDR1基因多态性对患者术后镇痛效应可产生影响,临床在制定镇痛方案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基因型等相关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 邓乾唐艳平谭国芳刘江洪李国宏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镇痛效应
- 基于筋膜理论探讨乳腺解结法在哺乳期乳腺炎中镇痛效应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观察乳腺解结法在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及对照组41例(中止1例)。手法通乳前,观察组予乳腺解结法止痛治疗,对照组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评分;在手法通乳治疗后,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手法通乳前予乳腺解结法及腕踝针止痛治疗均效果显著(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7.56%(P>0.01)。观察组对镇痛的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为80.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在手法通乳前镇痛效果显著,且在镇痛的满意度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两组安全性比较,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病情加重情况,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安全性良好。
- 梁海红
- 关键词:哺乳期乳腺炎镇痛效应
- 探讨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无痛分娩产妇镇痛效应及母婴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析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无痛分娩产妇镇痛效应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产科产检并拟用无痛分娩的100例产妇为分析对象,对产妇编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格方法分组,分设为对照组(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各5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麻醉镇痛效果(镇痛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不同时间段(镇痛前、镇痛后15 min、镇痛后30 min、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母婴结局。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4.56±1.68)min、完全阻滞时间(12.35±2.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5.14±1.87)、(23.41±2.13)min,镇痛持续时间(5.38±0.57)h长于对照组的(2.66±0.33)h,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376.22±61.23)min及总产程(427.71±82.21)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32.42±88.21)、(484.77±112.42)min,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镇痛后15 min、镇痛后30 min、宫口开全时疼痛评分分别为(1.78±0.34)、(1.23±0.24)、(1.54±0.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0.41)、(1.87±0.27)、(3.23±1.16)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0 min的Apgar评分及产妇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无痛分娩时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显著,不会增加母婴结局不良风险。
- 刘欣曹桂林
- 关键词:无痛分娩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镇痛效应
- 百合利咽胶囊对肺胃实热证急性咽喉炎患者吞咽功能、免疫和镇痛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百合利咽胶囊对肺胃实热证急性咽喉炎患者吞咽功能、免疫和镇痛效应的研究。方法:选择2021—2022年该院治疗的急性咽喉炎患者2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30例患者(脱落7例,实际纳入123例)给予常规治疗,百合利咽胶囊组130例患者(脱落5例,实际纳入125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百合利咽胶囊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和CD8+水平,记录两组患者咽喉疼痛消失时间、咳嗽停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声音嘶哑消失时间、咽部黏膜充血消失时间、咽喉异物感消失时间、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消失时间,评价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功能性吞咽障碍筛查量表(EAT_(1)0)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百合利咽胶囊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0%(119/125),较对照组的82.93%(102/12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百合利咽胶囊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咽喉异物感、咽喉疼痛、咳嗽、声音嘶哑、咽部黏膜充血和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百合利咽胶囊组患者咽痛剧烈或痛连耳部、吞咽困难、咽部干燥、口渴多饮、大便干、痰黏稠、咳嗽、发热、头痛和小便黄赤评分较对照组更低,EAT_(1)0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百合利咽胶囊组患者的CD4+、SIgA水平较对照组更高,CD8+水平较对照组更低,VCAM-1、hs-CRP、IL-1β和TNF-α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产生。结论:百合利咽胶囊治疗肺胃实热证急性咽喉炎患者,可改善机体免疫,减少炎症反应,提高咽喉镇痛效应,促进患者�
- 盖忆青黄立惠焦立红祁爱风普薇
- 关键词:急性咽喉炎免疫炎症反应镇痛效应吞咽功能
相关作者
- 佘守章

- 作品数:427被引量:3,643H指数:31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左旋布比卡因 舒芬太尼 镇痛 硬膜外 罗哌卡因
- 许立新

- 作品数:185被引量:1,547H指数:21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左旋布比卡因 镇痛 镇痛效应 舒芬太尼 麻醉
- 谢晓青

- 作品数:49被引量:522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左旋布比卡因 镇痛效应 硬膜外 罗哌卡因 吗啡
- 戴体俊

- 作品数:512被引量:1,693H指数:19
-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
- 研究主题:氯胺酮 镇痛 定量药物脑电图 小鼠 镇痛作用
- 许学兵

- 作品数:119被引量:1,019H指数:18
-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 研究主题:罗哌卡因 镇痛效应 吗啡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病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