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10篇“ 长期施肥“的相关文章
长期施肥下土壤氮素指标与小麦/玉米产量关系研究
2025年
为明确施肥对典型潮土区土壤氮素指标的影响以及氮素指标与作物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系统评估施肥对土壤全氮、碱解氮、酸解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定量分析氮素指标与小麦、玉米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或不施肥相比,长期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在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同时,对碱解氮、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除土壤全氮外的其他氮素指标含量在高量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秸秆还田和常量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和碱解氮含量是对作物产量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的氮素指标。土壤全氮含量每增加0.1 g·kg^(−1),小麦和玉米分别增产822.7和968.2 kg·hm^(-2)。土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含量每增加1 mg·kg^(−1),小麦增产195.2与58.1 kg·hm^(-2);玉米增产189.9与79.1 kg·hm^(-2)。酸解总氮与氨基酸态氮含量对小麦产量也有显著影响,酸解总氮与氨基酸态氮含量每增加1 mg·kg^(−1),小麦分别增产15.8与30.0 kg·hm^(-2)。综上所述,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提高潮土氮素库容与供氮能力。小麦、玉米产量随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含量的提高呈线性增长,小麦产量与酸解总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典型潮土区地力培育与粮食丰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丁世杰黄绍敏张水清郭斗斗宋晓张珂珂岳克郭腾飞
关键词:长期定位试验施肥作物产量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2025年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根际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M和RF处理较MF和CK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水稻产量。OM和RF处理根际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RF处理根际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最大,分别比CK、MF和OM处理增加了21.7%,13.0%,8.7%;OM处理根际土壤蛋白酶、固氮酶、硝酸还原酶和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最大,较M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0.0%,26.1%,426.1%,26.7%;CK处理稻田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MF、RF和OM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固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脲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化学特性、产量与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第一排序轴能解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93.34%,土壤硝态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长期采用有机物料(有机肥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通过改善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促进土壤氮循环酶活性,达到培肥稻田土壤的效果。
郭勇文丽石丽红李超程凯凯罗浛方李海容周国栋唐海明
关键词:双季稻酶活性氮循环长期施肥根际土壤
日光温室长期施肥条件下耕层土壤计量化学变化特征
2024年
【目的】施肥是保持设施蔬菜地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但长期高量水肥条件下土壤中碳、氮和磷的化学计量特征并不清楚。【方法】本试验采用室外调查采样结合化验分析的方法,研究褐土区蔬菜保护地不同年限(5、15、20、30a)和大田土壤主要养分碳、氮和磷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不同种植年限随着年限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并趋于稳定,15 a时有机质量达到最大值,比大田增加99.4%;土壤全氮量和全磷量随年限增加整体变化趋势类似有机质量,各年限土壤全氮量和全磷量分别是大田的1.4~2.6倍和1.7~4.5倍,全氮量15 a达最高,而20 a种植年限的全磷量最高。(2)与大田相比,不同种植年限土壤C∶N、N∶P和C∶P化学计量比均随年限增加而递减并趋于稳定,变化分别在8.7~10.3、1.2~1.6和7.7~15.6范围内。土壤表层C、N、P量的增加速度排序为P>N>C,表现为化学计量比C∶P变异最大,N∶P次之,C∶N变异较小。【结论】尽管大棚内肥料投入较高,但目前该褐土区域土壤C∶N、C∶P和N∶P化学计量比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从长远来看,针对本研究设施蔬菜地磷的持续快速积累而碳相对不足的问题,应采取降低磷肥施用量、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C∶N比高的有机肥等措施,以阻控C∶P进一步下降,维持C∶N和N∶P的平衡。
刘平李丽君霍晓兰马琳杰惠薇马琦琦
关键词:日光温室长期施肥不同种植年限
长期施肥处理对东北黑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24年
基于40年的长期氮磷定位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比分析了未施肥处理(CK)、氮肥处理(N)、磷肥处理(P)和氮磷处理(NP)下黑土土壤真菌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长期氮输入显著降低了土壤pH,显著提高土壤NO_(3)^(-)-N、NH_(4)^(+)-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而磷输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总磷含量。土壤真菌类群门水平最丰富的为子囊菌门(相对丰度为63%~68%),毛霉门(相对丰度为15%~20%)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为9%~15%)。不同施肥处理对真菌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NP处理土壤真菌扩增子序列变异数目和香农指数分别为405和4.16,显著低于CK,分别为502和4.64。基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发现NP和N处理真菌群落结构与CK和P处理显著分开。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性质包括pH,NO_(3)^(-)-N和DON是影响土壤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可见,长期氮磷施肥处理通过影响土壤性质而对土壤真菌群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邓慧玉刘子恺马星竹郝小雨赵月沈菊培贺纪正
关键词:真菌群落土壤酸化长期施肥黑土
长期施肥对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驱动因素
2024年
【目的】比较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两种典型土壤(黑土和棕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探究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缓解土壤结构退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34年黑土和45年棕壤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两定位点共有的不施肥(CK)、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以及黑土特有的化肥配施秸秆(NPKS)处理、棕壤特有的有机肥——猪厩肥(M)处理,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化学性质,采用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进行筛分。【结果】相比于CK,NPK处理下黑土和棕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显著降低8.6%和11.3%,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别显著减少18.6%和10.7%,说明单施化肥导致黑土和棕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降低;NPKM和M处理下棕壤的MWD分别显著增加44.2%和17.9%,而NPKM处理下黑土MWD未发生显著变化,但NPKS处理下黑土MWD显著提高11.8%,说明在棕壤中施用猪厩肥,黑土中秸秆还田是提高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主要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长期施用化肥(NPK)导致黑土和棕壤的pH和交换性钙、镁离子(Ca^(2+)、Mg^(2+))降低,阻碍了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施用有机物料(M、NPKM、NPKS)抑制了土壤pH的降低,提高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促进有机碳与铁铝氧化物、钙镁离子的结合,推动了黑土和棕壤颗粒的团聚过程,进而维持和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综合分析表明,影响黑土团聚体稳定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络合态氧化铝(Al_(p))、Ca^(2+)、POC、pH、MAOC,其中黑土团聚体稳定性与Al_(p)显著负相关,与其余因素显著正相关。影响棕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POC、络合态氧化铁(Fe_(p))、pH、Mg^(2+)、Ca^(2+)、无定形态氧化铝(Al_(o))、Al_(p)、无定形态氧化铁(Fe_(o)),其中棕壤团聚体稳定性与Al_(o)和Fe_(o)显著负相关,与
李天娇张乃于申文艳宋天昊刘红芳刘晓燕张秀芝彭畅杨劲峰张淑香
关键词:长期施肥黑土棕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组分
长期施肥下红壤养分指标阈值研究
2024年
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间呈S形而非线性生长效应,养分指标的阈值是科学施肥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之关键。近3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因大量的养分和产量梯度数据而成为养分指标阈值研究的最佳载体。本研究基于江西进贤红壤性稻田长期定位化肥、有机肥和旱地化肥试验监测数据,采用频率累积曲线、生长效应曲线和专家成果借鉴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了有机质(OM)、全氮(TN)、速效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速效钾(AK)和pH等8项指标阈值。结果表明,养分指标与作物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生长效应关系,并得出相应模拟方程,评价指标阈值:OM 30 g/kg、TN 2.0 g/kg、AN 200 mg/kg、TP 1.2 g/kg、AP 20 mg/kg、TK 14 g/kg、AK 100 mg/kg、pH 4.5(下)/6.5(上),可供红壤区参考施肥和土壤肥力评价。
包耀贤包斌强
关键词:长期施肥红壤土壤养分作物产量阈值
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2024年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农民普遍倾向于通过使用大量化学肥料来追求作物的高产和高效。然而,长期施用过量的化学肥料可能会对土壤质地、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施用过多的化学肥料可导致土壤酸化、盐碱化、养分不均衡和微量元素紊乱等问题以及增加土壤蓄积病害、农药残留等环境污染风险。这些问题不仅会削弱土壤的肥力,还可能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简单讨论长期施肥对土壤和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深入探讨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供参考。
毛世虎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肥力作物产量
长期施肥对旱作雨养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长期不同施肥下农田土壤水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关中地区旱作雨养农田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旱作雨养农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的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氮磷钾肥配施(NPK),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MNPK)。采样测定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塑性、容重和水分特征曲线,通过V-G模型获得土壤水分特性参数和孔径分布,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水分特性变化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单施N处理仅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幅6.8%)、容重(8.7%)和降低塑性指数(3.0%);其他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31.4%~78.4%)、阳离子交换量(1.5%~7.7%)、上塑限(8.1%~14.8%)、下塑限(7.9%~18.7%)和塑性指数(8.3%~10.4%),其中,MNPK处理增幅最大。所有处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可用V-G模型很好地进行模拟。与CK处理相比,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39.0%)、凋萎系数(64.7%)、有效含水率(22.5%)、速效含水率(18.1%)和迟效含水率(37.5%),而其他施肥仅提高部分土壤水分特性指标。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大孔隙比例,MNPK,NPK和N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小孔隙比例提升。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和塑性指数对土壤水分特性指标变异的总解释度达99.99%(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55.2%,p=0.034)和阳离子交换量(40.7%,p=0.022)贡献显著。[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有效含水率,更好地改善土壤持水和供水性能,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雨养农业的施肥模式。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土壤水分特性的两个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土壤持水性越强和有效水越多,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是提高旱作雨养农田水分保蓄和利用效率
张超段淑方高明霞杨学云张树兰冯浩孙本华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理化特性水分特征曲线
长期施肥下典型农田土壤硫及其形态的演变特征
硫素是土壤中重要的养分元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以及全球硫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土壤硫的含量、有效性及其形态受到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管理措施(如施肥)以及大气硫沉降的影响。施肥,作为调控农田土壤硫及其供...
雷苗
关键词:长期施肥全硫
长期施肥对旱作马铃薯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阴山北麓旱作区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规律的影响。【方法】在国家土壤质量武川观测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单施有机肥(M)、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NPK+M)4种不同施肥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在出苗后第90天时,NPK+M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206.85%、254.15%、241.86%、125.18%(P<0.05),土壤pH值较CK显著降低10.81%(P<0.05);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126.19%和17.28%(P<0.05),干物质积累量较CK显著提升196.92%(P<0.05),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209.54%、167.74%、196.13%(P<0.05)。马铃薯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磷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钾素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氮磷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马铃薯养分吸收量最佳,是阴山北麓旱作区马铃薯适宜施肥模式。
赵旭梁俊梅张婷婷张君张胜安昊张诗雨郭雪娇王新凯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养分马铃薯养分吸收规律

相关作者

徐明岗
作品数:475被引量:8,536H指数:5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期施肥 红壤 土壤 长期不同施肥 黑土
王伯仁
作品数:129被引量:2,778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主题:红壤 长期施肥 红壤旱地 长期不同施肥 水稻
张文菊
作品数:130被引量:2,949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期施肥 红壤 有机碳 农田土壤 土壤有机碳
郝明德
作品数:388被引量:5,681H指数:4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长期施肥 黄土高原沟壑区 旱地 黄土高原旱地
韩晓增
作品数:473被引量:4,914H指数:4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黑土 大豆 长期施肥 重迎茬 黑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