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6篇“ 闪电活动“的相关文章
- 江西省强对流天气三维闪电活动特征研究
- 2025年
- 基于江西省2019-2021年的ADTD-2C三维闪电定位监测资料,从时间、空间、闪电电流极性、闪电电流幅值和闪电密度5个角度,分析对比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闪电发生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2019-2021年强对流天气三维闪电主要集中发生在3-9月,闪电频数极大值出现在5月,日高位振荡在13-22时,峰值在17时。短时强降水闪电的月、日分布特征与强对流天气三维闪电整体特征一致,雷暴大风和冰雹的闪电活动集中期分别是5-8月和3-5月,雷暴大风闪电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冰雹闪电主要发生在晚上至凌晨。强对流天气三维闪电主要分布在吉安市、宜春市、赣州市和抚州市,短时强降水闪电主要分布在宜春市,雷暴大风闪电主要分布在赣州市。2019-2021年正云地闪占总云地闪比例是2005-2019年的3.94倍,正云闪占总云闪比例更大,其中雷暴大风正云闪比例最高。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闪电每隔10 kA的雷电流幅值分布极值范围是(0 kA,10 kA],冰雹闪电极值范围是(10 kA,20 kA],强对流天气三维闪电主要集中在10 km以下,超过10 km后雷暴大风闪电相对更多,鲜有冰雹闪电。850 hPa、700 hPa、500 hPa三层的云闪高密度区与云地闪的高密度区对应关系比较好,闪电密度大于0.6次/(km^(2)·年)的区域面积从地面到500 hPa高度是逐层递减的。强对流闪电的雷电流幅值和密度分布特征一致表明,雷暴大风闪电发生发展的高度更高,且雷电流强度更大。强对流天气三维闪电活动特征分析为探索强对流预报预警中闪电指标的选取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闪电的预报预警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 夏雪李嘉邓虹霞王荣珠
- 关键词:强对流闪电密度雷电流幅值
- 登陆广东地区强台风及超强台风闪电活动特征研究
- 2025年
- 利用广东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广东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的热带气旋(TC)强度和路径资料,分析了2008—2018年登陆广东地区的7个强台风和1个超强台风的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TC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TC闪电活动的增减与TC登陆与否没有直接关系,TC闪电活动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7:00(北京时,下同),谷值出现在07:00;TC径向闪电密度呈“三圈”结构分布,内核区和外雨带闪电活动活跃,内雨带闪电活动不活跃,TC不同区域微物理特征和上升气流的差异是导致TC闪电活动呈现“三圈”结构的原因;无论在TC登陆前或是登陆后,外雨带闪电活动均占绝对优势,TC在登陆后闪电活动有向TC中心内收的趋势;TC闪电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对称结构;TC闪电活动强弱与发生闪电时的TC强度等级不存在明显关系,并不是TC强度越强,闪电越活跃;闪电活动易发生在台风(TY)阶段,随着TC强度的增强,闪电活动逐渐减弱;内核区随着TC强度的增强,闪电活动存在爆发,TC减弱时闪电活动出现递减,表明内核区闪电活动对TC强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TC减弱期内核区和内雨带闪电活动最强,TC增强阶段外雨带闪电活动最活跃。
- 李敏勋曾莉茗陈金星黄彬贺汉清余益君
- 关键词:台风闪电闪电密度
- 川藏铁路不同站点的闪电活动差异及长期变化趋势
- 2025年
- 本文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WWLLN)2010~2019年期间订正探测效率后的资料,对川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长期变化趋势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川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在高原3000 m以下的成都西—雅安段和高原3000 m以上的雅安—拉萨段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不连续特征。闪电活动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模态,雅安—拉萨附近的年均闪电密度[约10 fl(10 km)^(-2)a^(-1),fl表示flashes]远小于成都西—雅安附近[约50 fl(10 km)^(-2)a^(-1)]。雅安—拉萨附近的闪电活动更早爆发、更晚结束,集中在5~11月份;而成都西—雅安附近则主要集中在6~10月份。雅安—拉萨附近的闪电日活动在下午至晚间16:00~20:00达到峰值,而成都西—雅安附近的闪电日活动大多在凌晨00:00~06:00达到峰值。对十年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川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下降幅度。铁路沿线大部分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上的区域闪电活动长期变化几乎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超过14 fl(10 km)^(-2a)^(-1)],且多数上升幅度大于70%,其中拉萨站附近增幅超过150%;但成都西至雅安站附近却呈显著下降趋势[约10 fl(10 km)^(-2)a^(-1)],下降幅度约60%。
- 朱可欣张鸿波郄秀书孙竹玲韦蕾蒋如斌蒋如斌徐晨
- 关键词:闪电活动
- 气象监测视角下西太平洋台风对福建省主汛期闪电活动的影响特征分析
- 2025年
- 文章基于2015—2022年福建省闪电定位数据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1979—2020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生成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采用Cressman插值法和气候统计分析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台风对福建省主汛期(5—10月)闪电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近10年主汛期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中部沿海地区,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闪电活动鲜少,地闪强中心出现在8月,10月随汛期趋于结束闪电的强中心逐渐衰退;(2)近40年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共生成856个台风,平均每年21个,台风活跃期为7—8月,台风间歇期为5—6月,且台风发生频率呈明显日变化特征;(3)同期雷暴日与台风频率的逐年变化趋势相一致,台风和闪电活动除了7月存在明显正相关以外,其他月份均为负相关。总体来看,台风生成时相应雷暴活动相对活跃。
- 吴政秋庞波徐翃
- 关键词:闪电活动主汛期日变化
- 北大西洋涛动对欧洲北海与不列颠岛附近冬季闪电活动的影响
- 2025年
- 本文利用2010~2022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资料和1993~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对欧洲北海及不列颠岛附近区域(50°~66°N,20°W~15°E)冬季(12月和1月)闪电活动的影响。此外针对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与2015年1月)的极端闪电活动,讨论了NAO对这一闪电异常现象的主要贡献和影响过程。结果表明,NAO是该区域冬季闪电活动最直接的气候影响系统,NAO指数与闪电数呈显著正相关。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NAO正相位时该区域闪电活动明显增强。这是由于增强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加强了北大西洋急流,使急流轴偏向在北大西洋海面上加强,闪电与急流的遥相关位于北大西洋中部,说明急流的加速作用是在北大西洋海表的急流入口区促进气旋波的产生并且随急流轴向东移动。同时,NAO也使得欧洲西海岸附近海温升高、亚速尔高压输送水汽增多,促进了闪电活动的产生。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该区域出现了闪电异常增多的情况,闪电数量增加至平均闪电数量的数十倍,且与冬季平均态闪电数量的均值和概率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分析表明,偶极子—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的极端变化是此次闪电活动异常的主要原因。NAO的极端正相位导致北大西洋急流、局地海温、水汽输送都向有利于极端对流产生的方向发展,进而在该区域产生了异常活跃的冬季闪电活动。
- 于欣宏张文娟周震强戴国锟郑栋张义军
- 关键词:闪电
- “杜苏芮”(2023)台风外雨带闪电活动特征及与强降水微物理结构的关系
- 2025年
- 基于三维闪电定位和双偏振组网雷达精细观测资料,结合FY-4A卫星TBB数据、地面自动站、台风资料、风廓线雷达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运用统计及诊断方法分析了2023年台风“杜苏芮”雨带的对流降水特征和闪电活动特征,详细分析了闪电活动与外雨带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上不同组织结构的强降水微物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杜苏芮”登陆过程中,台风眼壁及内外雨带均产生高效率的对流降水,外雨带对流降水在强度、影响范围及持续时间上较眼壁及内雨带降水显著。闪电活动在台风眼壁及内雨带频次较低。外雨带闪电频次最高,主要密集分布在外雨带的MCS上,且以负地闪活动为主。外雨带MCS成熟期存在不同组织结构的强雷暴云,其闪电活动空间差异大,闽东北沿海地区闪电稀少,而闽中沿海地区闪电频次高。利用双偏振雷达多参量的垂直结构反演结果,发现强降水-闪电不活跃区的强回波主体对流质心低,由高浓度的液态大雨滴组成,地面强降水由强烈的暖雨过程造成。相比而言,强降水-闪电活跃区的强回波主体对流质心更高,0℃层以上高度的冰相粒子含量更高、尺寸更大,0℃层以下有活跃的高浓度大雨滴也有冰相粒子,导致闪电活动活跃。0℃层以下,强降水-闪电活跃区具有深厚强上升气流,而强降水-闪电不活跃区以液相粒子为主,强上升气流层较浅薄。研究结果为台风外雨带闪电活动特征及与强降水微物理结构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 林小红蒋滔张文娟郑秀丽崔梦雪范能柱
- 关键词:雨带闪电微物理结构
- 基于DDW1闪电定位系统的浙江省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 2024年
- 利用浙江省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上共享的DDW1型浙江省雷电定位信息表(浙江网)和国家雷电探测系统闪电定位数据(全国网),分析2022年浙江省闪电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套数据的时间分布总体一致,闪电主要发生在6一8月,浙江网云闪和正地闪峰值出现在7月,负地闪峰值出现在8月,全国网各类型闪电峰值均出现在8月;闪电活动日变化呈单峰分布,谷值出现在09时,峰值时段略有不同,浙江网云闪和负地闪峰值出现在15时,正地闪峰值出现在16时,全国网云闪和正负地闪峰值均出现在16时。在空间分布上,地闪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杭州中东部、绍兴东部、宁波中西部及台州西部;浙江网云闪密度高值区呈零散分布,全国网云闪高密度区较集中;在浙江西南部两套数据地闪密度分布差异较大,浙江网在浙南的站点参与定位的地闪频次显著偏少可能是产生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浙江网和全国网正地闪雷电流强度分别集中在0~25kA和0~20kA区间内,负地闪雷电流强度均集中在0~40kA之间。浙江网云闪主要发生在垂直高度15km以下,且3~6km之间云闪频次最多,全国网云闪发生高度主要在3~12 km,且9~12km内云闪频次最多。
- 王芳崔雪东徐震宇王康挺管啸林
- 基于FY-4A LMI的贵州及周边区域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为开展星载闪电活动特征分析。【方法】采用FY-4A闪电成像仪资料,以贵州省及其周边区域为例,分析闪电频次分布及辐亮度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域闪电频次集中分布在一年的中的4—8月,一天中的19时—次日05时,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整体南部高于北部;辐亮度日变化呈现与频次相反的单峰型变化,白天高于夜间,空间分布整体呈现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的特征;LMI闪电辐亮度值与雷电流强度密切相关,聚类后的LMI“组”数据一致性较好,“事件”与“组”频数比介于3~4之间,在空间尺度上与一次闪击或者K过程相符。【结论】研究结果为今后在业务中使用该资料提供参考。
- 吴安坤郭军成王强
- 关键词:闪电活动
- 青藏高原雷暴活动、结构及其与闪电活动的关系
- 本研究使用基于Fengyun–2E(FY–2E)卫星的相当黑体亮度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和云分类(Cloud Classification,CLC)产品与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
- 杜洋星熠
- 关键词:青藏高原雷暴活动
- 热带地区雹暴的闪电活动-动力-微物理特征研究
- 2024年
- 基于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 对海南岛2021年6月24日一次雹暴过程的闪电活动和云内动力与微物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 该雹暴闪电活动以云闪为主, 占总闪的85.38%.降雹前发生的地闪以正地闪为主, 在降雹前25 min内, 正地闪频数占总地闪频数的60%, 高于一般雷暴正地闪活动比例.在雹暴成熟阶段, 上升气流出现两次增强, 而闪电频数的增加均滞后于上升气流增强的时段, 同时, 闪电频数的增加也可能与对流单体的合并有关.结合模糊逻辑判断法对云内降水粒子的识别, 计算了总闪与冰相粒子的相关系数, 其中霰和冰晶粒子与总闪相关性较高, 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83.根据闪电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推测该雹暴降雹前为反三极性电荷结构, 正电荷区位于约7~9.5 km(~-10 ℃至-25 ℃).
- 李哲张廷龙郑栋崔学林余海甘志强高涛鲍敏周方聪
- 关键词:雹暴双偏振雷达
相关作者
- 郄秀书

- 作品数:290被引量:1,513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闪电 地闪 雷暴 电场变化 闪电活动
- 郑栋

- 作品数:139被引量:756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闪电 闪电活动 人工触发闪电 雷暴 雷电
- 张义军

- 作品数:365被引量:2,549H指数:37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闪电 雷暴 电场变化 雷电 人工触发闪电
- 袁铁

- 作品数:49被引量:609H指数:16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闪电 闪电活动 TRMM卫星 时空分布特征 雷暴
- 马明

- 作品数:64被引量:856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闪电 闪电活动 雷电活动 闪电密度 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