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72篇“ 闭塞性疾病“的相关文章
基于能谱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支架效果显示评价
2025年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9.65)岁;男/女:16/4]。原始图像重建为7组单能量图像(40~100 keV)、120 kVp、虚拟平扫(VUE)和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图像。图像经去骨处理后,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显示支架,并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与其他重建组图像相比,80 keV和MAR图像评分最高(P<0.01)。结论 80 keV单能量成像技术和MAR提高了下肢动脉支架内腔和结构的图像质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高的诊断价值。
黄欣丁宁宁周丽赵文哲李达亮刘哲杨健金超
关键词:下肢动脉动脉支架
一种动脉闭塞性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具体是一种动脉闭塞性疾病动物模型构建方法,是向模式动物需要闭塞的动脉中由近心端向远心端先注射一定量的含羧酸盐聚合物溶液,再注射一定量的多价金属离子溶液。本发明优点在于:本发明的构建方法中所涉及的原...
贾成林曹永兵陈斌李嘉诚冯夏曹烨民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周围动脉腔内治疗技术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出现,给外周动脉尤其是膝下动脉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膝下DCB临床研究的开展,发现其在临床有效及安全方面存在广泛争议,亟需通过更多规范化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探究。本文对目前DCB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赵文心李拥军兰勇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膝下动脉有效性
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血管旁路移植术在治疗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纵向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93例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性病变并接受血管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14例;年龄(60.7±15.1)岁。手术指征为间歇跛行(22例,23.7%)和慢肢体威胁缺血(71例,76.3%)。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病例特点、手术方式和随访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93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旁路血管采用人工血管59例(63.5%),自体静脉23例(24.7%),人工血管桥接自体静脉11例(11.8%);远端吻合口位于膝下动脉28例(30.1%),位于膝上动脉65例(69.9%)。围手术期死亡4例,其中3例为尿毒症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为急心肌梗死。患者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000,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34(12,53)个月,1例失访。术后6、12、24和60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2.5%、67.3%、64.9%和58.3%;无截肢生存率分别为79.8%、76.1%、75.8%和47.2%;肢体保留率分别为78.8%、76.1%、75.8%和72.9%;总生存率分别为85.9%、80.7%、76.8%和66.3%。Cox回归分析提示流出道>1条是维持旁路通畅的重要因素(HR=0.340,95%CI:0.139~0.829,P=0.018);冠心病(HR=4.029,95%CI:1.487~10.916,P=0.006)、肾功能不全(HR=4.825,95%CI:1.718~13.551,P=0.003)、人工血管(HR=3.666,95%CI:1.355~9.920,P=0.011)及流出道>1条(HR=0.405,95%CI:0.188~0.876,P=0.022)与旁路移植术后无截肢生存率的关系密切;而脑血管疾病(HR=3.337,95%CI:1.485~7.500,P=0.004)、高血压(HR=2.622,95%CI:1.206~5.704,P=0.015)、糖尿病(HR=2.622,95%CI:1.206~5.704,P=0.015)及肾功能不全(HR=5.945,95%CI:2.737~12.913,P<0.001)与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
吴伟滨王冕李梓伦姚陈武日东宁俊杰刘春良常光其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旁路移植术自体血管
平行支架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远期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评价平行支架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AIOD)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平行支架(金属裸支架或覆膜支架)植入重建主髂动脉的18例有症状AIO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64.8±9.0)岁。记录手术细节、临床成功、并发症和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手术技术和临床成功。共植入62枚支架(金属裸支架52枚,覆膜支架9枚,肾动脉球囊扩张支架1枚)。术后出现腔隙脑梗死、肱动脉假动脉瘤、血红蛋白降低、血栓移入肾动脉各1例,经积极处理后出院,并发症发生率为4/18。随访期间3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再次血管腔内干预后恢复了通畅。术后12、18、24、30、36个月主要通畅率分别为100%、95%、90%、85%、85%。结论平行支架技术治疗AIOD 3年效果令人满意,即使是复杂AIOD患者也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可接受的中远期通畅率。
徐通洁朱俊龙余皓王伟明张雷胥雄飞刘勇何虎强
关键词:血管腔内治疗中远期疗效
236例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警示医嘱用药分析
2024年
目的:回顾分析巴曲酶注射液用于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警示医嘱,为临床合理使用巴曲酶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基于PASS医嘱审核结果数据库,导出2020年9月至2023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巴曲酶注射液所有警示级别的医嘱236例,进行统计分析。利用Excel软件辅助作图,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分段描述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结果:236例巴曲酶注射液治疗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警示医嘱中,男患者(136例)、中老年患者(≥60岁,164例)居多;警示医嘱出现最多的科室是血管外科;警示级别中,橙灯问题占25.85%(61例),红灯问题占16.10%(38例),黑灯问题占58.05%(137例),黑灯警示医嘱均因为药物的相互作用。结论:男、高龄是血管闭塞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医嘱中存在禁忌证、超适应证、超频次及不符合维持剂量范围使用巴曲酶注射液的问题;同属纤维蛋白原溶解药以及巴曲酶注射液与阿司匹林的联合应用,并非绝对的禁忌,在控制好药物剂量、监测凝血-纤溶指标的前提下,上述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庞国勋王洋尹晓玉赵青亚
关键词:巴曲酶注射液神经保护剂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性疾病手术再通的研究现状
2024年
血液透析通路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线,许多患者依赖该通路进行定期透析,以维持生命。保证通路的长期通畅至关重要,多种因素对通路的通畅产生影响,如植入支架、电子设备的长期刺激、静脉高压等会导致血管内膜反应增生,通路出现狭窄或闭塞。目前,维持血液透析通路通畅的常规方法包括PTA和经皮腔内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PTS)。然而,部分患者的阻塞部分已经完全机化或钙化变硬,常规方法难以实现再通,需要进行锐穿刺才能再通。该文就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性疾病(central venous occlusive diseases,CVOD)手术再通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汪汉飞周石赵许亚
关键词:血液透析
多延迟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第1章mASL技术在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脑灌注评估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多延迟动脉自旋标记(muti-delayed arterial spin labeling,mASL)技术评估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
李璐璐
关键词: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脑血流量脑血容量磁共振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脑血流量磁共振成像
牵张导丝技术应用于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性疾病的可行及价值
2024年
目的评估牵张导丝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手术中的可行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3年6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血管介入外科就诊的17例中心静脉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中采用锐开通技术、“穿针引线”技术建立牵张导丝通路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或PT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统计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后初级通畅率。结果17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导丝开通闭塞血管时穿出血管而手术失败,其余16例均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4.12%。所有患者手术中无出血、纵膈血肿、心脏压塞及中心静脉破裂等相关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手术成功的16例患者手术后均正常行血液透析,上肢、面部肿胀均明显消退。随访时间6~25月,中位随访时间13.5(8.0,15.0)月。手术后6月及1年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3.75%、75.00%。随访期间均无支架移位。结论牵张导丝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朱洪江屈长征赵鹏鹏符延波颜峰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动脉粥样硬化(AS)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炎症机制在AS的发生、发展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临床上针对AS狭窄或闭塞性疾病进行了很好的降脂及抗血小板治疗,但相关不良事件仍有发生,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针对炎症的靶向治疗可以改善这类患者的临床结局,一些药物已经展现出了其应用潜力。本文对炎症与AS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系统综述,并讨论抗感染治疗在此类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曹启鑫杨涛郝斌
关键词:炎症机制靶向治疗抗感染治疗

相关作者

谷涌泉
作品数:564被引量:3,152H指数:2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下肢缺血 糖尿病足 腔内治疗 外科治疗 介入治疗
张建
作品数:456被引量:2,880H指数:2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研究主题:下肢缺血 动脉闭塞性疾病 医患关系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李小鹰
作品数:786被引量:4,823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老年人 心力衰竭 老年 高血压 阿司匹林
汪忠镐
作品数:687被引量:3,311H指数:3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 人工血管 下肢缺血 血管外科
郭连瑞
作品数:363被引量:1,552H指数:2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下肢缺血 腔内治疗 动脉闭塞性疾病 糖尿病足 球囊治疗